在慘淡的情況下 我們應該避免的這四大件事

在慘淡的情況下 我們應該避免的這四大件事

在投資中為什麼我們總是虧錢?

有幾個原因可以解釋,要麼是自己的研究不足,選了錯的方向。要麼是自己以投機心理去看待股市,被投機技巧更強的對手收割了。或兩者都不是,我們有充分的研究和技巧,卻沒有一個理性的心智。

如今正逢市場陷入情緒恐慌,宏觀經濟惡化的狀態,在今年大家的賬戶收益都非常不妙的情況下,沒有比聊聊投資中的人性心理、如何避免心理黑洞更有意思的了。

本文參考了查理芒格的誤判心理學內容,以及理查德塞勒的行為經濟學研究內容,結合當下市場的情況來實例舉證這些心理問題。

一、稟賦效應

這個定理的要義在於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擁有的東西比較好,形成了一種顯然的非理性的偏見。這是投資中最經常出現的心理黑洞。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對一群有駕照的人做一個抽樣調查,讓這些人評估自己的車技在所有人中的排名。其結果是,基本不會有人認為自己在平均水準以下,他們認為自己的水平至少超過60%的人或者更多。

但實際上樣本足夠大,無論怎麼抽樣,這部分人的平均駕駛水平肯定是正態分佈,肯定有人最好,有人最差,以50%平均線為界,好壞各半。

大家顯然高估了自己的稟賦。

再有一個例子,根據過去各個賬戶的統計,在市場中賺錢的賬戶只有20%,其他的都是不賺或者虧損的,我們認為在這個市場只有20%的投資者能賺錢。

然而,我們對投資者進行隨機統計,認為自己能在市場賺錢的人絕對超過50%,這就是不理性導致的稟賦效應。

任何人都會高估自己的稟賦,有自知之明是一種難得可貴的品質。很多人一開始就不玩投資,這才是最正確的決定。

任何人都對自己的投資水平有著稟賦效應,但在投資決策上同樣有著稟賦效應。那就是如果已經持有,對這家公司的觀點會截然不同。

持倉與否決定了這個公司的好壞與否,而非公司的好壞與否決定了持倉與否,這聽起來很荒謬,但幾乎每個人都是這樣想的。

一一旦我們持有了,它在我們心裡,基本面將發生潛在的“向好預期”。

過去,這個投資在沒有持倉時候發生了基本面變化,我們往往能分清楚是利好,還是利空,能當機立斷。而我們持有之後,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利好,卻無意間忽略了利空。

一些沒有任何利好作用的事件,我們也能通過豐富的聯想而跟我們的持倉扯上關係,認為對公司是利好。

只是因為它是我買了的,我是聰明人,我們不太可能做出買錯的決定。

這種情況將持續幾百遍上萬遍,直至投資者虧光離開市場,80%的投資者一輩子都擺脫不了這該死的稟賦效應。

同樣的,我們把做多和做空反轉,結論是一樣的,當我們做空或者賣了一個時,他顯然就有了潛在的“向壞預期”,具體大家都能猜得到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磨鍊自己的心智成為一個完全客觀中立的人。多把事情反過來想。

或許買後謙虛地請一個死空頭做自己的顧問是更好的選擇,但顯然不可能在每個都會遇到這樣研究透徹的唱反調的人。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多頭和空頭首先會因為意見不和而打起來。

二、被剝奪反應傾向

用淺顯的語言來解釋就是,人在將要得到的東西失去時,往往會體現出比原先失去等值價格的東西時更大的痛苦。其根源是,人們失去10塊錢價值的東西的痛苦,要高於獲得10塊錢的快樂。

最簡單的例子,拍賣會上,當你覺得已經出價達到了自己的預算最高水平時,你往往還會繼續往上加,因為繼續往上加承擔更大支出的痛苦,遠遠小於自己拍賣失敗的痛苦。

這是拍賣會制度的罪惡根源,巴菲特說,如果這輩子要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最好的做法是永遠也不要參加拍賣會。

在“差一點點”的這一個階段中,人們常常付出過遠超“一點點”的代價。很多騙局,基本都要利用這一個心理,引誘人們上當。許多網絡抽獎,都是設計得最後的結果是差一點點得到大獎,現在應該知道為什麼了吧。

在投資上,我們常常會反應出被剝奪反應傾向,具體反應可以說是踏空和虧錢的痛苦遠高於賺錢的快樂。

在這裡,現在這個階段正是被剝奪反應傾向高發的時期。我可以坦白說,現在很多都在低位,都有了一定的安全邊際,奈何很多投資者都已經在投資上被套牢,有的甚至已經因為過分融資,被套牢而割肉,為什麼呢?

一般來說,我們投資時總有一個價格的心理區間,當我們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和正確的判斷後,在適合的價位買入就對了。

在這個過程中,投資者就會認為因為過度謹慎安全邊際距離,投資者的心理會漸漸抬升自己

在慘淡的情況下 我們應該避免的這四大件事

越是研究得深入的投資者,越是會在這個時候犯這個錯誤,因為自己的研究付出是代價,那麼之前的研究都浪費了,也將賺不到本該賺的錢。所以說高手死於抄底,不是沒有道理的。

這種現象同樣在賣出時候也適用,我們把情況反轉過來看就好了。

這種情況絕不能用“不差這麼一點點了”這種思維來看待。每一次交易的持倉成本高10%,賣出價位低10%,收益將只有原來水平的81.8%。

對一個幾年交易幾次的長期投資者來說,不太好。對於中線或者短線交易者來說,頻繁交易如果受到這種影響的話,怎麼能不虧損?

當然,抄底的就不要說了,深入的研究和判斷才是討論被剝奪反應的基礎。

三、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就是我們自己內心裡自然地形成幾個不同的賬戶,什麼錢該用在哪裡,不同賬戶裡面的錢是不一樣的,明明同樣的錢無差別地放在錢包裡,其運用的偏好預期卻完全不一致。

一個例子是一個人對待辛苦工作賺來的錢和賭博贏來的錢態度是不一樣的,它們在不同的心理賬戶裡。

這種心理導致最大的問題是產生較大的交易成本,阻礙正確投資的發生。一個人如果賭博贏了不少錢,這個錢就會存放到揮霍性賬戶裡,用它來買各種平時不買的東西,或者繼續賭下去。

大多數人不會花辛苦賺來的10萬塊去賭場,卻對用幾千塊賭博贏回來的10萬塊隨意繼續再賭,對於相同數額的10萬塊,卻有著不一樣的風險偏好。

所以,人們在投資開始產生浮盈時,做法會更激進,採用更不一樣的策略,結果是很快賬戶由於操作策略的改變,變得更容易虧損了。

當一個德州撲克手的籌碼越來越大後,他腦裡的概率表就會慢慢忘了,牌風越來越隨意,他顯然忘記自己之前是怎麼贏錢的了,所以在賭博遊戲中,經常存在逆轉的情況。

當一個人在投資開始浮虧後,做法會更加保守,採用更保守的策略,這進一步阻礙了。心理賬戶無時無刻不在左右著我們的決策。

現在假設一級市場有個很好的創業項目可以風投,投入一百萬將獲得很好的回報。如果你有閒置的一百萬現金,顯然是會行動的。

但假如閒置的一百萬以投資的形式存在,哪怕投資預期回報率將低於風投回報率,投資者大多數會無動於衷,其本質仍然是人們不太會打通心理賬戶,實際上投資的交易成本,要遠低於更換投資方向的超額回報。

而當情況更加深入,一個人持有100萬的投資方法,但買進時倉位是150萬,目前已經虧了50萬。

當再面臨一百萬的高回報創業項目可以風投時,投資者90%都不會選擇割肉更換。在這個時候,投資者同樣是持有100萬等價物,但是與持有100萬現金相比,對投資回報的判斷將再次失常,這其實還是心理賬戶搞的鬼。

四、解釋與扭曲效應

這一個心理現象比較有趣,當現實變得過於痛苦時,人們就會扭曲事實直至自己可以接受。像是親人已經逝去,很多人否認,認為他們還活著。

當一個人買投資被套住時,往往認為的是機構或者是經濟政策的問題,而不是自己選產品或者擇時有誤,也不會耐心地等待這一切。沒有太多人會主動認錯並且修正自己的錯誤,否則,大家不妨問問自己,在過去了日子裡,到底改正了多少的壞習慣?

另一個問題是,人總是存在著解釋傾向,為見到的現象找理由,如果沒有理由,就會產生對世界的懷疑,但理由也僅僅是理由而已。這會造成因果的非線性失衡。

有一個有趣的例子:在一個拍長隊的打印隊列裡,一個人拿著空白的A4紙插到隊伍前面,跟別人解釋:我要打印一點東西。往往確實有人會讓你插隊。

這是很傻的現象,誰排隊不是為了打印?然而大家都接受了這個理由。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只是需要一個理由罷了。

所以市場上的觀點大多數都是後驗性的。當行情下跌,這個團隊會有越來越多看空的理由,當行情上漲,這個公司會有越來越多看多的理由。回想起每次投資時的狂熱,做投資的原因只有一個,因為盈利

所以,解釋和扭曲效應將一直影響著我們的情緒,除非我們可以欣然接受一些在投資市場無須解釋的東西,比如說短期走勢。

正如我們所想的那樣,目前很多投資相比去年都要便宜了20%,但是人們現階段對這些便宜的投資不看好的理由卻多了好幾倍,解釋的理由多種多樣:有的是天花板,有的是景氣週期已過,有的是經濟週期,有的是商業模式問題。

然而,這些缺點都是積重難返,在基本面中一直存在的,但去年上漲的時候,沒有太多人會發出這樣的聲音,人們總是喜歡找解釋,雖然理由大多數都是很無聊的。

五、結語

以上四種思維都在影響著我們投資的決策,他們共同作用,使得投資者不得不進行高買低賣。

雖然這幾種心理黑洞解釋起來很簡單,在操作的時候也並不難避免。但是事實上,能持續避免這些心理黑洞的投資者,大概只有20%左右。

回看當下,大多數人對行情越來越不看好,開始進入解釋與扭曲心理。事實上,大多數人也只是找個理由罷了。

經濟下滑,去槓桿,貿易戰,這些都是世界歷史上屢屢發生的問題,而最終大多數情況是都從深蹲起跳,跳得比原來更高,大多數人也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會怎麼影響公司的盈利。

不要指望幾個公眾號或者幾篇網文就能預判宏觀經濟的方向,這不是一般投資者能做到的。買入盈利的,就是最好的策略,哪怕是戰爭,14億人還是要吃飯,照樣需要各種各樣的來維持社會運轉。

現階段處於普跌行情的話,很多人都處於虧損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由於心理賬戶,越發保守,而錯過了更好的投資機會。

但另一方面,隨著被剝奪反應不斷出現,很多投資者如果沒有一顆平靜的心,一定會掉進心理黑洞而產生錯誤的交易成本。

最後唯一要做的就是自省,避免掉進稟賦效應的漏洞中,想想從哪些邏輯上去做空它,無論我們交易與否,我們都不會改變這個世界,這家公司的走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