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巨嬰”流行:22歲吃飯得奶奶喂,找工作面試要媽媽陪


2018“巨嬰”流行:22歲吃飯得奶奶喂,找工作面試要媽媽陪

羅小朵朵 / 文

最近看到媒體上刊登的一條新聞真是毀三觀——《留學2年敗光200萬,22歲男生棄學成“巨嬰”:吃飯要奶奶喂》。

晨宇出國留學,兩年就花光了家裡的200萬,卻連預科都沒畢業。

回國後,他被家裡送到大專學習,不到兩個月就執意棄學,只因為他與同學發生了矛盾。

棄學後,晨宇就過上了宅在家裡的生活。

“幾乎不出門,天天貓在臥室裡上網玩遊戲。吃飯都是奶奶送到跟前,甚至一口一口喂。”

與家人的交流,也只剩下要錢。

媽媽打開與兒子的聊天記錄,除了轉賬,其他信息幾乎沒有。


1

這個恐怖故事讓我想起以前曾看過的一部動畫片,片名就叫《巨嬰》。

動畫片講一個三口之家,爸爸負責掙錢,媽媽在家照顧孩子。

從小,孩子的任何要求媽媽都會去滿足,孩子要什麼玩具,媽媽立刻就給他買。

孩子長大成人後,每天在家打遊戲,媽媽也會跟晨宇的奶奶一樣,到他跟前一口一口地餵飯,還會幫他刮鬍子。

然而,有一天,爸爸去世了,家裡沒錢了,媽媽只能變賣家產維持生活。

可是孩子不管,他還是繼續向媽媽伸手要錢買東西,拿不到錢就大發脾氣。

媽媽無奈將自己的腎臟掏了出來,血淋淋地遞給孩子。孩子卻笑嘻嘻接過來,拿去換回了自己想要的東西,滿足地享受著。

最後,孩子餓了。當他像以前一樣叫“媽媽”時,卻沒有聽到任何回應。他這才發現媽媽早已倒在血泊裡,一動不動。

媽媽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照顧他了。

孩子選擇鑽回媽媽的肚子裡,在那裡重新變回一個嬰兒……


2

媒體公佈了2018年十大流行語,“巨嬰”上榜。

對這個詞,媒體給出的註釋是:用“巨嬰”來形容心智不成熟的成年人。

今年頻頻曝光的“高鐵霸座”等國人缺德事件,讓這一用法的貶義色彩越來越濃。

一位HR說起公司最近招聘的一個小孩,面試的時候竟然媽媽還陪著來,更奇葩的是,面試過程媽媽也想跟著進來,被面試官拒絕了。

在面試過程中,這個小孩全程面無表情,問一句說一句,完全不會主動展示自己。

面試完,他的媽媽趕緊進來拉著面試官,說孩子一直很乖,沒有出來工作過,請公司給他一個機會,他一定會努力的。

公司決定讓孩子試試。

結果,他上班的每一天,都是別人說一點才做一點,不主動做任何事。即使看到地上掉了一個文件,也不會主動撿,而是直接跨過去。

做了一個多星期,當這位HR想找這個孩子談話,說他不適合這份工作時,他已經先一步不來上班了。

每一個“巨嬰”的背後,都有一個“無所不能”的家長。

他們的口頭禪是:“他只是個孩子”。

他們養孩子的宗旨是:絕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

在開頭提到的報道中,有一次,晨宇的奶奶看到5歲的外孫女吃了一片晨宇的麵包。

奶奶二話不說馬上出門,給晨宇買了3袋同樣的麵包。當時,外面下著鵝毛大雪,奶奶完全不顧自己的老寒腿,只是因為“孫子的東西,誰也不能碰”。

3

網絡上流行一個詞,叫“直升機父母 (Helicopter Parents)”,即父母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擁有直升機父母的孩子,長大之後會變成什麼樣?

小米在大學裡遇到了這樣一位室友,一個不折不扣的“媽寶女”。

宿舍的衛生本來是四個人輪流打掃,但是每當輪到這位室友時,地板永遠不乾淨,垃圾永遠沒倒,她還習慣指揮別人做事。

沒辦法,最後衛生就被其餘三人承包了。

所有的髒衣服,她都是週末打包回家,據說在家裡連襪子都沒洗過。

她掛蚊帳需要別人幫忙,拼個鞋架也說沒力氣。宿舍裡,彷彿是三個姐姐在照顧一個小妹妹。

一次小長假後返校,這位室友的媽媽提了一大堆東西送過來,而室友自己只揹著一個筆記本電腦。

到了宿舍,媽媽就各種忙活,她則坐在一邊什麼也不幹。鋪被子時,媽媽還叫她離遠點,怕有灰塵。

她一天至少要給媽媽打三個電話,手指破了點皮也要打電話給媽媽。有一次,她得了小感冒,暴雨天叫媽媽來送藥。

她也沒什麼愛好,一門心思就是學習。

有一次聊天,小米得知她的高考成績完全可以去一個更好的學校,驚訝地問她為什麼不去。

“媽媽不讓去外地讀書,這裡離家近。”

“為什麼轉這個專業?”

“媽媽讓轉的。”

媽媽不讓去KTV,媽媽不讓吃這個、媽媽不讓幹這個……跟她聊天,三句離不開媽媽。

小米問她,你畢業了以後想幹嘛?室友說,不知道,聽媽媽的。

4

蔡康永在節目中說過一句話:“我對於我們文化裡面,家人彼此干涉的程度,已經到了一個絕望的程度。”

父母以各種方式介入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表面看是一種犧牲,背後其實是父母對孩子人生的控制慾。

孩子跌倒,本來是孩子的事,他們可以自己爬起來,去獲得關於走路的經驗,父母卻立刻過去把他扶起來。

孩子上學,背書包和寫作業本來是自己的事,他們該學會為自己的學業負責,父母卻揹著孩子的書包早送晚接,手把手輔導孩子寫作業。

孩子長大,有了自我意識,本該自己決定上什麼大學,和誰談戀愛,做什麼樣的工作,去獲得自己的人生體驗,可是父母偏要繼續替孩子做主,決定他們的高考志願、戀愛對象、工作選擇……

想掙脫的孩子,每一次都被父母硬拉回去,漸漸地,他們自己也放棄了。

小飛就是這樣被毀掉的。

他大學考到了海事大學,畢業後本來工作5年就能當船長,年薪幾十萬。

但是小飛媽媽說他八字不適合碰水,說什麼都不同意他去當船員。

小飛自己非常想當海軍飛行員,也選上了,媽媽卻說太危險,拿著菜刀堵著門不讓小飛去。

後來,小飛的媽媽做主把他送去日本留學。

小飛在日本自暴自棄,天天就是玩電腦遊戲。回國後,家人想讓小飛去當公務員,他死活不肯,說太累。

現在小飛30多歲了,天天在家玩電腦,根本不找工作。

這到底是誰的錯?

5

怎樣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奧斯卡動畫《鷸》裡的鷸媽媽,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剛出生沒多久的小鷸,還是很依賴媽媽,可是鷸媽媽耐心地教它自己去尋找食物。

小鷸第一次試著離開自己的小窩,跑到海岸邊鷸媽媽的身邊。鷸媽媽找到了扇貝,小鷸開心地張著嘴巴要吃,掉下來的卻只是個空殼子。

一個小海浪過來,其他鷸都躲開了,只有小鷸被浪打得渾身透溼,它瑟瑟發抖地躲在窩裡不肯再出來。

鷸媽媽下定決心要讓小鷸成長。

為了尋找食物,小鷸只能離開窩再去嘗試。

一次,它又被浪嚇了回來,卻遇到了寄居蟹。聰明的小鷸從寄居蟹那裡學到了捕食的方法,找到了很多又大又美味的扇貝,在食物旁幸福地睡著了。

在小鷸學習生存的過程中,鷸媽媽只是在適當的距離,觀望和陪伴,既沒有放手不管,也沒有事事代勞、步步緊逼。

在小鷸偷懶時,鷸媽媽絕不縱容;在小鷸受挫時,鷸媽媽及時鼓勵。

最終,鷸媽媽培養出了一隻獨立、勇敢又快樂的小鷸。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我們可以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比如,從明天開始,讓孩子自己背書包。

我家樓下有一個外國人家庭,早晨經常碰見爸爸媽媽送6歲的女兒上學。

每次小女孩都是自己揹著一個好大的書包走在中間,爸爸媽媽兩手空空、說說笑笑,牽著孩子的手走在兩邊。

在日本,出門的時候,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背一個小揹包。

父母說:“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所以,培養一個獨立的孩子,其實很簡單——孩子的東西,讓他自己背;孩子的路,讓他自己走。

聰明的父母,會在適當的時候放手。


- 作 者 -

2018“巨嬰”流行:22歲吃飯得奶奶喂,找工作面試要媽媽陪


羅小朵朵

壹父母特邀作者

家庭攝影師、80後文藝女青年、前媒體人

安全感 | 貼標籤 | 專注力

育兒隨筆 | 自卑 | 親子游戲 | 自信

獎懲 | 學習 | 情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