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到海,從火到冰——首鋼老工人上演“冰與火之歌”

从山到海,从火到冰——首钢老工人上演“冰与火之歌”

石景山腳下,首鋼園區內,冬奧訓練中心訓練館冰面上寒意更濃,製冰工劉博強已經在冰場守了10個小時,製冰並不是他的本行,過去的他曾在火花四濺的首鋼當了十多年的鋼鐵工人。

从山到海,从火到冰——首钢老工人上演“冰与火之歌”

200多公里之外的渤海灣,首鋼京唐公司鍊鋼作業部轉爐作業區裡,巨大轉爐內的鐵水沸騰湧動,迎著撲面的火光和熱浪,鍊鋼作業部工人陳香在一線忙碌指揮。

冰與火,兩人的職業天差地別,但成了現如今首鋼的主旋律。從石景山到渤海灣,從老首鋼到新京唐,山海之間,完成大搬遷的首鋼譜寫了一曲“冰與火”之歌。

22年前,19歲的劉博強畢業後就來到了首鋼軋鋼廠工作,後來又到第二鍊鋼廠做了9年焊工。在離“二鍊鋼”不遠處的第三鍊鋼廠,比劉博強晚4年進廠的陳香也當上了一線鋼鐵工人。世紀之交時的首鋼已經是國內最大鋼鐵企業,與發達國家鋼鐵企業相比也不遜色。二人並不相識,但讓他們同樣難以忘懷的,就是首鋼在行業內的輝煌成績,提起工作單位來腰桿兒倍兒直。

从山到海,从火到冰——首钢老工人上演“冰与火之歌”

20世紀70年代首鋼鍊鋼場景 王振民攝

从山到海,从火到冰——首钢老工人上演“冰与火之歌”

20世紀80年代的首鋼初軋廠 葉用才攝

从山到海,从火到冰——首钢老工人上演“冰与火之歌”

20世紀90年代的首鋼三高爐 首鋼提供

由於地理位置的限制,首鋼在北京只能維持800多萬噸生產能力,水資源和土地短缺制約著企業發展,工業企業的性質也不再符合首都定位。為了還給首都藍天和綠地,首鋼把眼光投向了河北曹妃甸。

从山到海,从火到冰——首钢老工人上演“冰与火之歌”

進入新世紀,首鋼率先進行搬遷調整,成為我國第一個向沿海搬遷的大型鋼鐵企業,也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鋒隊。(首鋼京唐公司提供)

从山到海,从火到冰——首钢老工人上演“冰与火之歌”

鋼鐵主流程停產後的首鋼老廠區,成為了“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正在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冬奧組委會、世界僑商創新中心、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區等相繼落戶首鋼北京園區。

面對首鋼搬遷調整的機遇,劉博強和陳香都選擇了堅守。

从山到海,从火到冰——首钢老工人上演“冰与火之歌”

為迎接冬奧會的到來,國家體育總局冬季訓練中心啟動建設,首鋼精煤車間已經改造成冰上運動訓練館,供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及冰壺運動隊訓練使用。訓練中心急需培養一批服務冬奧的製冰掃冰人,樂意嚐鮮的劉博強欣然報名學習。現如今像他這樣的冰壺賽道專業製冰工,數遍全國也不到20人。

从山到海,从火到冰——首钢老工人上演“冰与火之歌”

不同的運動項目對冰面有著不同需求,製冰工作並不簡單,花滑場地需要開掃冰車,冰壺場地則需要“打點”(用蒸餾水在冰上造出均勻的冰顆粒),劉博強每一項都要認真學習。

从山到海,从火到冰——首钢老工人上演“冰与火之歌”

陳香成了第一批來到首鋼京唐的員工,9年前他做出來曹妃甸的決定時並不猶豫:“5500立方米的鍊鐵高爐、300噸的轉爐,這放在老首鋼想都不敢想!”

从山到海,从火到冰——首钢老工人上演“冰与火之歌”

在首鋼京唐的轉爐主控室裡,點點鼠標就能看到所有生產數據,遠程控制生產流程,陳香掌握了從“經驗鍊鋼”到“科學鍊鋼”的本領,這些年還帶領團隊搞起了科研創新。

从山到海,从火到冰——首钢老工人上演“冰与火之歌”

在像陳香這樣的近萬名鋼鐵工人努力下,首鋼異地重生,產品結構快速向中高端轉變:家電板、橋樑鋼、車輪鋼國內佔有率位居第一,汽車板國內佔有率位居第二,電工鋼躋身世界第一梯隊,新產品不斷實現全球和國內首發。

从山到海,从火到冰——首钢老工人上演“冰与火之歌”

陳香和劉博強在各自崗位開闢了新的天地,首鋼老廠區也正在重生。料倉改造成冬奧組委辦公區、三高爐即將建成工業遺存博物館,冬奧會單板滑雪大跳臺也將落戶於此,首鋼老廠區正在朝著“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努力。

从山到海,从火到冰——首钢老工人上演“冰与火之歌”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首鋼考察冬奧會單板滑雪大跳臺選址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首鋼前進的步伐加快,曹妃甸園區在京津冀協同創新中的驅動作用日益凸顯,首鋼老廠區還著力打造城市綜合服務商,不斷培育新動能、形成新產業……

从山到海,从火到冰——首钢老工人上演“冰与火之歌”

不論在石景山還是渤海灣,“冰與火”之歌將繼續上演,迸發出更加澎湃人心的動聽音符。

---------------- The End -----------------

文字:潘福達 攝影:鄧偉

監製:李繼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