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環遊記》:動畫片與孩子們暢談死亡的正確方式

九局發[2017]089號

文藝九局·司機小馬


在北京冬天某個晴朗大風的早上,我在通勤路上看到車窗外一閃而過的電影廣告:《尋夢環遊記》。

套用《飛屋環遊記》“老梗”的片名讓我以為是皮克斯每年的例行公事之作。不過在車子開走前,我恍惚間彷彿看到——

海報上的,難道是個……骷髏?

《尋夢環遊記》:動畫片與孩子們暢談死亡的正確方式

後來我才知道,海報上的確實是個骷髏;神似《逐夢演藝圈》的片名《尋夢環遊記》,本名則是聽起來有點玩味的《Coco》;等我看完這個片子,我還知道了,我差點因為這個山寨味的譯名而錯過了2017年最好的動畫電影,或許沒有之一。

這部由迪士尼·皮克斯出品的動畫電影,一上映就走在了逆襲的道路上:票房從週五首映的1200萬,到週日的5800萬,狂收當日票房的41%。和所有動畫電影一樣,這部片子沒有流量小生也沒有粉絲鎖場,逆襲全靠口碑:

豆瓣評分9.4,貓眼評分9.6,綜合這兩項成績應該是2017口碑最佳電影,被無數網友稱讚為皮克斯歷史上最佳之一、奧斯卡最佳動畫預定。

《尋夢環遊記》:動畫片與孩子們暢談死亡的正確方式

故事發生在中國觀眾有些陌生的墨西哥。小男孩米格爾出生在一個製鞋世家,卻懷揣著一個不被家人看好的、做音樂家的夢想,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進入一個奇妙之境,並揭開了一段塵封的往事……乍聽之下,這是一個有些老套的皮克斯標準故事:有家庭、有奇境、有夢想,講述的依舊是“親情”“冒險”“認識自我”的“老三樣”。但這一次,皮克斯沒有停留在簡單的“親情”層面,他把人與人之前的親情進一步推進為……人與死人的親情。

沒錯,這次皮克斯講述的不僅僅是親情,還有生者對逝者的懷念、個人對家族的傳承,甚至死亡的終極意義。這些對大人來說都有些艱澀的內容,被呈現在一部全年齡閤家歡的動畫電影裡。

這就厲害了。

《尋夢環遊記》:動畫片與孩子們暢談死亡的正確方式

死亡——人類永遠的禁忌。電影中描寫主角米格爾在墨西哥的“亡靈節”上穿越生死邊界,進入“亡靈的國度”。亡者節是墨西哥人民祭奠自己亡故親人的傳統節日,其“引領親人的鬼魂回家看看”的主旨,和中國的“鬼節”頗為相似。但在中國“鬼節”更多被當成一種封建的糟粕,或者三流恐怖故事的噱頭而其中原本含有親情的意味,卻長期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視了。

而《尋夢環遊記》最讓我興奮的一點,就是在全年齡動畫中衝破了“死亡的禁忌”,對小朋友大談陰曹地府,讓人重新審視“鬼節”被遺忘的內涵。而能夠讓人“重新發現身邊習以為常的事物”的文藝作品,註定是非凡的。

皮克斯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全年齡動畫中駕馭“死亡”這一禁忌,憑什麼?兩件武器:“想象力”和“情感”。

《尋夢環遊記》:動畫片與孩子們暢談死亡的正確方式

“想象力”從來都是皮克斯的最大武器,它尤為擅長營造人們從未見過的奇境,更厲害的是還能賦予其令人信服的質感。無論是《機器人瓦力》裡的未來世界,還是《怪獸大學》的怪獸世界,讓人看了都覺得腦洞大開又不覺得突兀荒謬,靠的是海量細節的堆積和推敲。而想象力的奇境更可以將熟悉的話題“陌生化”,從而擺脫傳統的刻板印象,進入新的審美模式。

《尋夢環遊記》中的“亡者鬼魂”被處理成誇張滑稽的骷髏形象,打破了其“恐怖谷效應”;還為“骷髏們”設計了與骷髏身份相匹配的動作互動模式,像“把自己的手射上高樓敲窗戶”這樣令人叫絕的設計隨處可見,令影片多了幾分詼諧幽默。而電影中詭異而絕美的通往陰間的“花瓣橋”、陰暗卻又霓虹閃爍的“陰間”、荒誕而又有趣的“鬼魂海關”,巧妙地鑽入了“恐怖陰間”的傳統印象與“美麗奇境”的美好想象之間的夾縫,部分繼承、部分顛覆,讓觀眾一秒入戲:“陰間是這樣,好像也沒什麼毛病。”

《尋夢環遊記》:動畫片與孩子們暢談死亡的正確方式

對死亡的恐懼,被感官呈現所消解,這就是高質量想象力的力量。調配“幻想”與“可信”之間的絕佳比例,進而引導觀眾情感的流向,就是造夢藝術的精髓所在。

而“情感”是打破禁忌的另一武器。中國的民間傳說裡,可怕的鬼魂往往是“孤魂野鬼”“冤魂厲鬼”,卻少有把親人的鬼魂當恐怖故事的下腳料。這說明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已經意識到“情感”是對抗“恐懼”的鑰匙,有親情的鬼,也就不是鬼了。

皮克斯正是抓住這一點,在影片構建的“陰間”世界中,“家族”依舊是維繫陰間世界的重要系統,“不被忘記”則是鬼魂們一切行動的終極目的。親情、家族、血脈、記憶……即便是光怪陸離的陰間,如果沾染了“人情味”,甚至依靠著人情味來運轉,那就一點都不可怕了,甚至比真實的世界還要更童話一些。

電影的背景設定在墨西哥,作為有悠久農業歷史的發展中國家,墨西哥——乃至整個拉美——和中國都有著較為深刻的文化共情,在精神氣質上有許多相通之處。上世紀末,歐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席捲中國、影響一代中國文壇,已經很好地體現了這種共同性。

拉美和中國都不是正統宗教大國,這裡的人們很難通過宗教完成對現世的超越,所以他們將這種對現實的超越寄託在更加天然的系統——“家族”上。佛教徒死後寄望來生,基督教徒死後寄望天堂,那麼對許多中國和拉美的無信仰人群而言,他們死後的寄託就在繁茂的族譜和晚輩的記憶中。“後人即來生,家族即信仰”,這種情懷,從拉美魔幻現實主義到中國的“鄉土文學”“尋根文學”,可以說一而貫之。

《尋夢環遊記》:動畫片與孩子們暢談死亡的正確方式

正是基於這種原因,我絲毫不懷疑《尋夢環遊記》在中國能夠大賣特賣:那些“曾曾曾祖父”的老族譜、幾世同堂的大家族,以及“祖宗崇拜”,中國人實在是太親切了;影片裡相隔四代的依依祖孫情,也絕對可以觸動每一個家中有老人的中國觀眾。

同時我也絲毫不懷疑這部片子會掀起一股“墨西哥熱”,熱情奔放的墨西哥音樂、色彩斑斕的亡靈節、令不明真相群眾驚呼“中國元素”的墨西哥傳統剪紙,甚至那個熱愛自畫像和一字眉的墨西哥女畫家弗裡達·卡羅……這個國家還有太多令我們感興趣的東西等待被發現。

這就是《尋夢環遊記》,一部美國人給墨西哥人拍的絕佳文化宣傳片,一部化陰暗沉重為溫暖厚重的妙筆之作。它無懈可擊的精美製作——技術、人設、劇本乃至音樂——背後是百年積澱與白花花的銀子,硬件優勢一時半會兒難以超越,但它突破禁忌的方式值得整個動畫業界、尤其是中國動畫業界借鑑和學習:我們避之不及的糟粕,卻被別人擦亮成明珠;我們的幼兒動畫還時常引發兒童模仿的暴力事件,而一部講述死亡的動畫卻可以讓小朋友受益終身。

《尋夢環遊記》:動畫片與孩子們暢談死亡的正確方式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在我有限的記憶裡,這是國內院線電影第一次堂而皇之地把“骷髏”印上海報——而且骷髏還是主角,而且還是給孩子看的。迪士尼甚至信心滿滿地做了一個“深度漢化版”,將影片中關鍵性文字的3D貼圖都改成了漢字。這也間接證明了,只要立意和藝術手法夠高超,許多想當然的“禁區”其實都是可以商量的。

同時,我也認為《尋夢環遊記》或許會成為中國家長給孩子的必看電影,甚至是未來的父母也值得租碟給孩子“回味”。因為它幾乎完美解答了孩子問倒家長的終極問題:什麼是死?爸爸媽媽會死嗎?你們死了之後會去哪兒?

這時,大概沒有比《尋夢環遊記》更浪漫、也更現實的答案了:人們死後會去一個很遠的地方,只要你不忘記他們,他們就永遠生活在那裡。

這是想象、是祈願,也是人生最好的慰藉。


文藝九局,為人民服務的文藝有關部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