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平打造特色鮮明現代化贛東北明珠


樂平打造特色鮮明現代化贛東北明珠

樂平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張翼 攝)


大美樂平,明珠生輝。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樂平市緊緊圍繞建設“富裕美麗幸福樂平”目標,著力打造特色鮮明的現代化贛東北明珠。該市統籌做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優生態、惠民生等各項工作,適應經濟新常態、搶抓發展新機遇,保持了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態勢。同時,做到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比翼齊飛”,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合格答卷。

樂平市先後獲評全國文化先進市(縣)、全國返鄉創業示範縣(市)、首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創建單位,入選中國縣域經濟300強,被江西省原文化廳命名為“贛劇之鄉”。樂平工業園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景德鎮國家精細化工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古戲臺營造技藝被國務院批准、原文化部確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發掘出的唐代南窯入選2013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

樂平打造特色鮮明現代化贛東北明珠

“雙創雙修”:幸福滿滿 收穫多多

近年來,樂平市始終堅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同步推進工作理念,連續打出一系列漂亮組合拳,有效推進“雙創雙修”各項工作落地生根,不僅成功入選2018-2020年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更為全市群眾帶來了滿滿的的幸福感和收穫感。

聚焦“塑形鑄魂” 創出“精氣神”

立足宣傳,讓紅色基因立起來。充分利用方誌敏故居和贛東北特委舊址等紅色資源,將樂平紅色基因故事列入中心組學習、主題黨日、學生課堂的必學內容,並通過“流動黨校”“古戲臺講堂”等宣傳平臺,加大紅色文化宣傳,讓紅色基因立起來。

立足服務,讓志願服務興起來。制定下發《關於支持和發展志願服務組織的實施意見》《樂平市道德模範和“身邊好人”獎勵幫扶及禮遇實施辦法(試行)》,開展了“文明交通志願服務”等系列文明創建活動。今年上半年,該市在江西志願服務網註冊229支志願服務隊共6.26萬人,志願服務達26.6萬餘小時,志願服務在當地廣泛開展。

立足創建,讓文明新風樹起來。深入推進文明新風行動,倡導了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等活動,開展了“啟航愛心驛站——情繫城市美容師”,啟動了“青山白化”專項治理,推進綠色生態殯葬改革工作。立足古戲臺文化、洪馬文化,出臺了“十三五”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及南窯遺址保護實施方案,舉辦了“多彩非遺·美好樂平”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示活動。

樂平打造特色鮮明現代化贛東北明珠

樂平市體育中心 (王樂 攝)

聚焦“百姓意願” 修出“淨暢美”

圍繞宜居,打好淨空淨水淨土攻堅戰。堅持以鐵的手腕整治工業園區“三廢”問題,全面治理農業面源汙染,推行“河長制”“路長制”“社區共建制”,深入開展“淨空淨水淨土”行動,對主河道樂安河等水系進行整治。禁止肥水養魚,收回全市小(一)(二)型水庫242座。全面清理黏土磚廠,拆除畜禽養殖棚18.19萬平方米,保持兩違建房零增長。截至目前,該市樂安河國控跨界斷面水質保持在三類以上,城市空氣API指數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廢氣進城擾民基本得到杜絕。

圍繞安居,打好扶貧棚改攻堅戰。大力實施“兩業+分紅”“四個一”工程,加快推進產業扶貧全覆蓋、光伏扶貧再擴面、健康扶貧再提升、教育扶貧再對接、貧困村莊整治再推進,實現貧困戶“四不一少”目標。加大中心城區棚改力度,加強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棚改徵收近4000戶,拆除違章建築24.1萬平方米。

圍繞樂居,暢通斷頭路完善功能修補。建立三年規劃項目庫和各年度項目實施計劃。今年,該市共確定“雙創雙修”建設項目127個,計劃投資186億元,快速推進了磻溪河田園綜合體、人民路改造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了生活垃圾發電、景鷹高速掛線改造等一批項目,啟動了海綿城市建設,打通了11條城市斷頭路。老北街復原及修繕完成2.3萬餘平米,近3億元的體育中心已投入使用。新改建下水道537處,修繕道路62.2萬平方米,美化建築外立面140萬平方米,綠化種樹種草52.9萬平方米等,鄉鎮11箇中轉站建成並投入使用,磻溪水廠正式通水。

聚焦“體制機制” 抓出“細實活”

“雙創雙修”是一場持久戰、攻堅戰。為將“雙創雙修”工作不斷引向深入,樂平市從完善體制機制入手,從組織、機制、資金、操作等四個方面,不斷健全保障,做到抓細、抓實、抓活。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擔當責任,持續發力,靠前指揮,定期調度;建立以“雙創雙修”指揮部為中心、以各鎮街道和職能部門為主體的統籌管理機制,將目標任務細化分解到部門、具體到項目、落實到崗位、量化到個人,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採取多元化投入機制,在推行市場化運作的同時,注重項目資金疊加效應。

針對“雙創雙修”工作實際,該市急群眾之所急,按照時間節點加快乾、擔當幹、見效幹,讓群眾真正享受到“雙創雙修”建設成果,感受到“雙創雙修”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

工業環保:雙箭齊發 魅力十足

今年1至9月,樂平市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總產值295.16億元,增長14.8%。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增長速度,不但沒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反而是在工業園區“企業個數做減法,企業規模做加法”的背景下取得的。上半年,在全省開發區創先爭優綜合考評排名中,樂平工業園區排名14位;在省級園區單獨排名中,排名第4位,躋身省級工業園區前5強。

1至9月,根據省環保廳反饋情況和樂平市長期監測的數據顯示:樂安河水質均達到Ⅲ類以上,2017年枯水季節,甚至達到了Ⅱ類水質。由此,樂安河實現了歷史上有數據記錄的最好水質。

樂平打造特色鮮明現代化贛東北明珠

樂平工業園區 (徐天澤 攝)

轉換功能 工業經濟駛入快車道

2016年9月,樂平市第六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在與世界對話中打造特色鮮明的贛東北明珠”目標,描繪了新的樂平發展藍圖。工業經濟是主導產業,實現“明珠夢”,離不開工業的崛起。兩年多來,該市依託自身資源優勢,形成了精細化工和生物醫藥、機械製造、礦產建材、綠色食品等“5+2”特色產業體系,使工業經濟一直保持較快發展,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

今年1至6月,樂平工業園區完成工業產值18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76億元,工業增加值54億元,實現利潤11億元,上繳稅收6億元,出口交貨值2.5億美元,安置就業人員約2萬人。今年下半年以來,園區持續給力,全年總產值有望實現450億元,較去年增加70億元。據瞭解,園區110餘家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有65家,上市公司1家(世龍實業),宏柏新材正籌備上市。今年,骨幹企業表現突出:天新藥業生產總值增長30%,稅收有望突破10億元,成為景德鎮市首家稅收過10億元企業;宏柏科技生產總值增長50%,預計稅收可達1.5億元。據預測,到2020年,樂平工業園區總產值有望達600億元,稅收達35億元,為樂平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工業經濟穩健運行,支柱產業穩中向好。今年1至8月,該市五大支柱產業產值除礦產建材業外,其他行業都呈現兩位數以上增長。其中,機械製造和精細化工行業增速較快,分別達68.9%和25.7%,綠色食品行業增速19.9%,生物醫藥行業增速14.2%。

工業發展質量穩中有優,先行指標表現良好。當前該市正著力推進“新增20戶規模企業、20戶億元以上在建項目、20戶過千萬稅收重點企業”培育工程。目前,工業新開工及續建項目58個,其中億元以上工業項目20個。

工業平臺建設穩步推進,園區設施不斷完善。近年來,該市不斷完善工業集中區規劃和建設,構建了“一園三區”新格局。在有序推進總投資10億元工業地產等項目建設步伐的同時,加快謀劃鳴山工業小區建設,作為未來工業企業落戶主要集聚區;結合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眾埠返鄉創業園和其他鄉鎮工業小區建設。

環保整改 城鄉呈現新顏值

今年10月1日,最新版樂平城市宣傳片正式發佈,令人耳目一新,震撼不已。綠色、美麗、生態已經成為樂平這座古邑新城的主色調。

過去,在人們印象中,樂平擁有江西少見的化工業業態,環境質量方面並不理想。然而,近幾年,該市按照中央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精神要求,真抓真改,環保攻堅戰碩果累累,刷新了人們的認知。

水質變清澈。2017年,樂安河斷面2月份和4月份為劣Ⅴ類水。被省環保廳通報後,樂平市立即行動,果斷採取16項工程性整改措施。隨著整改工作的不斷推進,樂安河野雞山村斷面水質明顯好轉。2017年5月以來,均達到Ⅲ類水質標準,10月至12月達到罕見的Ⅱ類水質。樂安河上多年未見的“夕陽唱晚,漁翁垂釣”的絕美畫卷再次呈現。

空氣變清新。2017年以來,該市對園區企業採取“不利氣候條件下錯峰生產、在線智能化監測有組織廢氣排放、環保監管人員24小時巡查無組織廢氣排放”等監管模式,有效根治了群眾反映強烈的異味擾民問題。同時,還大力實施揚塵、機動車尾氣、燃煤鍋爐治理,揚塵汙染得到明顯遏制。2018年1至9月優良率為89.5%,同比增長1.3%。天更藍了,空氣更清新了,東湖新區的居民們終於可以推開窗戶在家裡呼吸新鮮空氣。

人民群眾認可。該市實施了總預算約25.57億元的16個環保整改項目工程的同時還加大查處力度。2017年,環保部門立案31起,同比增長63.16%;行政處罰同比增長252.81%;移送公安機關查處7起,行政拘留11人、刑事拘留9人。2018年1至9月,立案處罰43起,行政處罰280餘萬元。該市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不懈努力,讓廣大市民親身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得到了以樂平環保協會為代表的民間環保組織和全市人民的高度認可。

樂平打造特色鮮明現代化贛東北明珠

工作中的古建傳人 (郎治平 攝)

古建產業:保護傳承 發展創新

11月12日,位於樂平市塔前鎮的中樂古建集團有限公司車間內一派繁忙的景象。“我們中樂古建公司為很多年輕人搭建了實現人生理想的舞臺。”一說起自己的古建公司,中樂古建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松滿是自豪。

2017年,中樂古建集團有限公司創造產值上億元,吸納了近200名中青年農民就業。通過古建技藝的傳承,這些人年收入最高的達30萬元,最低的也有近5萬元。據介紹,獲得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稱號、建築面積達3773.6平方米的貴州省甕安縣草堂大戲樓(磚木結構)也是他們公司建造的。

中樂古建集團有限公司的成功是如今樂平古建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古建產業興盛於樂平,有著其獨天得厚的區位優勢。樂平是中國古戲臺之鄉,全市古戲臺多達458座。融建築學、美學、力學、聲學與堪輿學於一體的樂平古戲臺,是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2014年,以木雕為主的樂平古戲臺營造技藝,成功申報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樂平古建產業興起於20世紀70年代末。經過近40年的演變與發展,目前該市從事古建產業的木工、雕工、石工、畫工等各類工匠已有5000餘人,其中有省級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2名、縣級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22名。

此前,樂平市木雕技藝從業人員雖然眾多,但一直單打獨鬥,對外沒有形成品牌和規模。為擴大行業發展規模,增強樂平古建隊伍在全國的影響力,2018年,“樂平古建商會”和“樂平古戲臺文化發展商會”應運而生,開啟了當地古建產業抱團發展之路。藉助商會這一平臺,樂平古戲臺營造技藝傳承人凝聚在一起,古戲臺營造技藝的名氣在全國業界扶搖直上,洽談的業務量呈跨越式遞增,古戲臺營造企業已成為樂平當地不可小覷的經濟實體,佔據了國內古建市場的半壁江山,年產值近30億元。

古建產業的核心是古戲臺營造技藝,古戲臺營造技藝的核心是雕刻技藝。作為一種依賴熟練度而完成技能提升的手工工藝,它不僅需要圖像造型熟練,更要求有藝術韻味,是靠時間堆積出來的。而在當地很多古建企業中,工匠卻多以青年人居多。這一現象也導致,儘管目前樂平市學習古戲臺營造技藝的各類工匠眾多,但掌握技藝精髓的人才卻又極其稀缺。

近年來,為了避免出現“人才斷層”現象,讓非遺技藝進一步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樂平市順應市場需求,將扶持發展古建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積極營造非遺技藝傳承的濃厚氛圍,著力發掘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非遺技藝傳承人,不斷激發能工巧匠的創業激情,催生了數十家不同規模的古建企業,讓非遺技藝傳承在當地蔚然成風,成功地促進了古戲臺營造技藝與木雕技藝的傳承發展。

當前,國內許多城市都在古城古鎮古街改造、旅遊景區與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對文化底蘊厚重的仿古建築有著巨大的需求。這巨大的商機,在拉動樂平古建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讓樂平數千名能工巧匠成了古戲臺文化走向全國的文化使者。目前,為助推古建產業大發展,樂平市正在規劃建設以古戲臺為主題,集生態旅遊與古建產品加工、展示、銷售於一體的文化產業園。

樂平打造特色鮮明現代化贛東北明珠

2018年12月10日《 江西日報 》B1版“致敬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