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薯:2代人的攻堅戰,3000萬老陝的吶喊,汗水流盡後剩下的甘甜

我第一次瞭解到秦薯,是從陝西省合陽縣寄過來的,在我瞭解過和品嚐過這個秦薯之後,我覺得有必要和你們分享一下。

秦薯:2代人的攻堅戰,3000萬老陝的吶喊,汗水流盡後剩下的甘甜

談到秦薯,就不得不談到兩個人,一個是 朱儁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著名的薯類專家、“秦薯”系列的開拓者,朱儁光將自己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秦薯”的研究事業。在1969年前後的那段溫飽難以解決的年代裡,朱儁光教授研究的秦薯獲得了高產,不僅解決了老陝們救命的難題,更推廣到其他的省份,秦薯也因此在秦川大地開花;另外一個人就是朱儁光的兒子朱渭兵,之所以將父親朱儁光的秦薯研究事業繼續下去,有父親臨終的囑託,更有對秦薯深到骨頭裡的情感。與父親不同的是,朱渭兵不僅僅將秦薯的研究繼續下去,更是將秦薯的研究擴展到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朱儁光和朱渭兵2代人,經過了將近50年的刻苦攻堅戰,秦薯不僅在產量上有了發展,更在品質,口感上與現代人的追求吻合。

秦薯:2代人的攻堅戰,3000萬老陝的吶喊,汗水流盡後剩下的甘甜

古老的黃河水在秦川大地流過,古老的秦薯也養育著三千萬老陝人民,不同於普通紅薯,秦薯的口感非常甘甜,軟面,顏色和口感都和板栗非常相似,因此秦薯也被稱為“板栗薯”。因為黃河水攜帶的泥沙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所以秦薯在口感和養分含量上都略勝一籌。

秦薯:2代人的攻堅戰,3000萬老陝的吶喊,汗水流盡後剩下的甘甜

提到秦薯就不得不提到陝西的合陽縣,也許你並不瞭解合陽縣,但是你一定聽過詩經裡的這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合陽縣就是詩經《關雎》的原創地。和你所想象的美好不同,合陽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歷代種植紅薯為生,其中種植紅薯最為出名的是合陽縣的黑池鎮。合陽縣有貧困人口8000多戶將近40000人,光黑池鎮就有將近10000人的貧困人口。合陽縣黑池鎮種植秦薯的年代久遠,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黑池鎮的貧困人民也在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改變傳統的種植模式,發展有機秦薯種植。

秦薯:2代人的攻堅戰,3000萬老陝的吶喊,汗水流盡後剩下的甘甜

秋霜將近,今年合陽縣的秦薯又獲大豐收, 辛勤的老陝人民用自己的努力在脫貧的道路上又向前走了一步。八百里秦川上,三千萬老陝的秦腔裡,吼出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如果您也喜歡這甘甜,軟面的秦薯,如果您也想助力一把合陽縣人民的脫貧致富,現在就可以下單,您的每一次下單,都是扶貧,您的每一次品嚐,都在為秦薯種植的貧困戶增加一份脫貧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