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情定”威海的雷達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劉永坦從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這一刻,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園的雷達站內,歡呼聲一片。

祝賀!“情定”威海的雷達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獲得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右)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左)頒獎。

祝賀!“情定”威海的雷達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劉老師是我們威海雷達站的創始人。”威海雷達站站長於長軍的一句話,揭開了以劉永坦為核心的科研團隊在威海雷達站走過的那段鮮為人知的艱難科研攻關歷程。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園內的新體制雷達站,是劉永坦帶領團隊於1989年成立的。“瞭解威海歷史的人都知道,甲午中日海戰給威海這座城市留下了一段近代屈辱史。”於長軍說,解開這個情結的,就是劉永坦。

1981年,從英國學成歸來的劉永坦,在心裡萌發了一個研製中國的新體制雷達宏願。在經過航天部預研項目“新體制雷達關鍵技術及方案論證”後,1989年,威海建立起中國首個新體制雷達站。

“這是一場填補國內空白、從零起步的攻堅戰。國內外沒有可借鑑的資料,掌握真正的核心技術只能靠自己。”於長軍作為首批課題組成員,回憶起往事依然唏噓不已。“我們沒有交通工具,需要走著從駐地到雷達站往返,途經一片松風颯颯的墳地,就憑著手電的光柱壯膽。”工作十幾個小時、以麵包充飢、以實驗室板凳當床……這是當時課題組成員的常態,劉永坦因為長期勞累還倒在了實驗室現場。

祝賀!“情定”威海的雷達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劉永坦(右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實驗室鑽研雷達技術。

一切付出,終於在1990年4月3日嚐到收穫的香甜。於長軍回憶說,他們當時看到了海上目標的回波,但是沒人意識到屏幕上的那個東西是什麼,直到劉永坦指著它說這就是目標時,“那一刻我們都激動得熱淚盈眶。”

隨後,新體制雷達項目的科研攻關按下了“快進鍵”:1991年,該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1年,劉永坦團隊成功研製出具有全天時、全天候、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新體制雷達,核心技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2015年,團隊再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如今在威海,6000平方米的長條雷達天線陣守護海天一線。如果說雷達是“千里眼”,那麼新體制雷達就是練就了“火眼金睛”的“千里眼”,將偌大的海面納入視野中,為我國海域監控面積的全覆蓋提供技術手段。

面向國家未來遠海戰略需求,耄耋之年的劉永坦依然活躍在科研前線,繼續帶領團隊規劃實施對海遠程探測體系化研究,逐步開展分佈式、小型化等前瞻技術的自主創新,為構建“海防長城”添磚加瓦。

劉永坦: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

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我國海域監控面積的全覆蓋提供技術手段;40年堅守,帶出一支“雷達鐵軍”……他就是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兩院院士劉永坦。1月8日,劉永坦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接過了沉甸甸的獎章、證書。

劉永坦帶領團隊研製的新體制雷達究竟新在哪兒?他告訴記者,這款雷達不僅能夠“看”得更遠,還能有效排除雜波干擾,發現超低空目標,對於對海遠程預警來說至關重要。為了這個“新”字,他在“冷板凳”上一坐就是40年。

40年堅守開創中國新體制雷達之路

1936年12月,劉永坦出生在南京。第二年,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南京、武漢、宜昌、重慶……劉永坦回憶說,他的童年被顛沛流離的逃難所充斥,讓他從小就對國家興亡有著深刻理解。

“永坦”是家人對他的祝願,更代表著國人對國家的期許。劉永坦堅信,科技可以興國,他一定要實現這個最樸素的願望。

1953年,劉永坦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大三時,他作為預備師資到清華大學進修,開始接觸無線電技術,返回哈工大後組建了無線電工程系。

1978年,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的劉永坦作為國家外派留學生,到英國深造。“我是一名中國人,我的成功與否代表著中國新一代知識分子的形象。”踏出國門的一刻,他發誓要做出一番名堂。

祝賀!“情定”威海的雷達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劉永坦在家中看書

在導師英國雷達技術知名專家謝爾曼的指導下,劉永坦參與了一項民用海態遙感信號處理機的研製項目,並獨自完成了其中的信號處理機工程系統。正是這次科研,讓劉永坦與雷達結緣。

“雷達看多遠,國防安全就能保多遠。這樣的雷達別的國家已經在研製,中國決不能落下,這就是我要做的事。”1981年秋,毅然回國的劉永坦帶回了一個宏願——開創中國的新體制雷達之路。

劉永坦說,在國外,無論做多少工作,取得多大成就,都是給別人幹活。只有回到祖國,才是真正的歸屬。

然而,要建新體制雷達,在當時的中國簡直是異想天開。哈爾濱工業大學原副校長李紹濱介紹,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曾經對此進行過突擊性會戰攻關,但由於難度太大、國外實行技術封鎖等諸多原因,最終未獲成果。

面對重重質疑,劉永坦始終堅信:新體制雷達一定能做出來,只是時間和實踐的問題。

1983年,經過10個月連續奮戰,劉永坦完成了一份20多萬字的《新體制雷達的總體方案論證報告》,在理論上充分論證了新體制雷達的可能性,得到原航天工業部科技委員會的認可。

“沒有誰會告訴你關鍵技術,只有咬牙向前走,不能向外面的封鎖低頭。”一場填補國內空白、從零起步的具有開拓性的攻堅戰從此開始,劉永坦立志要向國家交上一個滿意的答卷。

帶領團隊建立起一支雷達科研“鐵軍”

“這件事可能要幹一輩子,不光我自己,要集結全系的力量,甚至更多的力量。”劉永坦說,相對於一些短平快的科研項目,新體制雷達是個十足的“冷板凳”。

團隊骨幹許榮慶、張寧、鄧維波等人都說,劉老師是學術上的干將,更是團隊裡的帥才,他懂得如何調動大家一起攻關。

雷達調試初期,系統死機頻頻出現。幾十萬行的大型控制程序,再加上發射、接收、信號處理、顯示等諸多設備,任何一個微小的故障都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無法運行。

祝賀!“情定”威海的雷達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不能給科研留死角。”劉永坦就率領團隊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從系統的每一個程序開始檢查,發現一個問題就解決一個問題。

1990年4月3日,對於團隊來說是刻骨銘心的日子——這一天,新體制雷達技術終於使目標出現在屏幕上。團隊所有成員都流淚了,是成功後的狂喜,也是多年壓力的釋放。

40年裡,劉永坦的團隊從最初的6人發展到30多人,成為新體制雷達領域老中青齊全的人才梯隊,建立起一支雷達科研“鐵軍”。

剛領完獎,這位“80後”老院士又許下了新的願望,繼續帶領團隊向小型化雷達進軍,讓技術造價更低,讓功能性能更優,更好保衛祖國海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