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諸葛亮多活十年,第六次北伐的結局會怎樣?

綿綿p1p1


如果諸葛亮多活十年,恐怕不止有第六次北伐,還會有第七次、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北伐的……

要知道北伐可是諸葛亮一生的夙願,從228年開始,到234年諸葛亮已經有了5次北伐了,差不多平均下來,是一年多一次了,如此頻率,對於弱小的蜀國來說,實屬不易,然而唯有北伐,才是保證蜀漢政權存在下去的唯一理由。

先簡單的回顧一下諸葛亮前五次北伐的時間和路徑,然後再來推測一下諸葛亮第六次北伐的時間和路徑。



228年春,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採用聲東擊西之計,在斜谷設疑兵,親率主力出祁山。

228年冬,第二次北伐,諸葛亮為響應東吳的石亭之戰,率軍出散關,攻陳倉。

229年 ,第三次北伐,諸葛亮率軍攻佔隴山以南的武都、陰平二郡。

231年,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出祁山。

234年,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五丈原。

經過五次北伐,諸葛亮已經吸取缺糧的教訓,在漢中地區屯田,解決糧食問題,同時積極修建運糧通道,尋找合適的合適的時機。

如果諸葛亮多活十年,那就活到了244年,這十年天下的局勢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首先魏國就不可能在238年北伐遼東公孫淵,那麼遼東始終將是曹魏的北境邊患。239年正月曹魏皇帝曹睿去世,年僅8歲的曹芳即位,主少國疑。241年東吳兵分四路大舉進攻曹魏。

那麼根據這些有利時機,諸葛亮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北伐,可以分別選在237年、239年、241年,並最終在241年大舉行破魏,攻佔長安。



237年7月,東吳孫權派遣朱然率兵二萬圍攻江夏郡,同年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魏國,自立為燕王,這對諸葛亮來說是天賜良機,這一年的9月,諸葛亮採用聲東擊西之計,讓魏延率軍一萬,出散關攻陳倉,諸葛亮親率主力出祁山攻隴右,而防守關中的主帥仍然是司馬懿,司馬懿先是與魏延軍對峙,發現魏延並非主力時,留其它將領防守魏延,而親率大軍阻擊諸葛亮,而曹魏皇帝曹睿再次坐鎮長安,並增派2萬援軍支援司馬懿,司馬懿仍是以阻擋諸葛亮為主,並不主動出戰,雙方相峙三個月,諸葛亮退兵,無功而返。

239年4月,得知魏明帝曹睿去世,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令魏延率軍一萬出子午谷,親率大軍出武功,進五丈原,這一次魏國主帥是曹爽,而副帥是司馬懿,司馬懿在前線與諸葛亮對峙,曹爽坐鎮長安,結果魏延奇兵通過子午谷後,也向西折向五丈原,攻擊司馬懿的側方,結果出其不意,諸葛亮與魏延合軍大破司馬懿,司馬懿退回長安,諸葛亮佔據五丈原及眉縣,雙方再次開成對峙。



241年,孫權兵發四路大軍大舉伐魏,魏國從合肥到荊州一線承受著孫權的強大壓力,而關中到隴右一線,又承受著蜀漢的強大壓力,北方公孫淵蠢蠢欲動,而魏國皇帝又年少,主少國疑,兩大輔臣又在關中前線吃了敗仗,整個魏國的形勢岌岌可危。諸葛亮趁此機會,讓魏延率軍2萬進攻隴右,由於諸葛亮佔據五丈原及眉縣,對於魏國從長安發往隴右的軍隊,有截擊的可能,諸葛亮此時率主力圍攻長安城,切斷長安與隴右的聯繫。

同年,魏延擊敗隴右六郡,佔據隴右,完全切斷長安與涼州的聯繫,然後與諸葛亮合軍圍攻長安城,此時的曹爽早已回軍洛陽,在長安的司馬懿無法抵擋諸葛亮的進攻,放棄長安城,退回河洛,到此曹魏失去關中之地。

之後,諸葛亮派兵收復涼州,再經過數年的準備,兵出函谷關,進攻洛陽,曹魏退到北方的鄴城,蜀漢佔領洛陽,這一年是公元244年,諸葛亮完成了收復舊都的理想,並在這一年去世,享年64歲。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再活十年,北伐也難成功

首先是綜合國力差太多。魏國擁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和資源,而蜀國只有一州,資源上嚴重不對等,差太多。

其次是人才儲備不足。蜀漢後期資本無名將,只剩下一個魏延和姜維,而魏國及時是後期仍有大量名將,如王雙,郝昭,郭淮,鍾會,鄧艾以及多名曹家和夏侯家後人。

然後是天下格局。當時三家鼎立已成定勢,蜀魏誰都想剿滅一方,但是另一方東吳肯定不會袖手旁觀讓蜀國或者魏國安心的作戰,而是想盡力保持平衡,或者自己利益不受損,所以東吳的態度也很重要。除非一傢俱有絕對的優勢或者奇謀能一戰而定,不然一旦戰爭拖延,變數太大;且魏國可以戰略後撤,輸一兩場沒問題,完全可以靠國力拖死

最後是政治權謀問題。戰爭是政治的延伸!諸葛亮北伐是政治需要,他的政治口號是“北伐中原 恢復漢室”,所以他的北伐更多的是被政治對手逼迫的北伐,在沒有絕對的把握之下,他是不敢也不能冒險的,只要求穩不敗就是政治上的勝利。同時他的對手司馬懿也不會對他和蜀國下死手,因為只有蜀國這個時不時北伐的對手在,他才能擁兵自重,一步步奪取魏國朝堂權勢,所以小勝或者不敗對他來說也是政治上的大勝。所以在雙方的這種默契下,在一方沒有絕對的優勢或者奇謀下,北伐註定不會成功,也不會結束(後續的姜維九伐中原也是政治因素較多)。


大愚海談


既然是說北伐呢,咱們就看看前五次北伐有什麼戰果,因為什麼撤軍的,再來分析諸葛亮多活十年,第六次北伐的結局。

228年春,由於馬謖大意失街亭,同時趙雲失利於箕谷,第一北伐失敗;228年冬,是為響應東吳而北伐的,包圍陳倉,糧盡撤軍,曹魏將領王雙追擊諸葛亮,被魏延所斬,這也算戰果,但無實質進展;229年,攻佔武都、陰平二郡;230年,嚴格意義來說不是北伐,這次是魏國主動進攻漢中,由於大雨下了三十多天,魏軍撤退。同年,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231年,蜀軍包圍祁山,李嚴運糧不繼,蜀軍糧盡退軍,張郃引兵來追,被射殺。

綜上所述,前五次北伐,第一次失敗,第二、第五次斬殺魏將王雙、張郃,但皆因糧草不繼而撤軍,第三次得兩郡,第四次破費曜、郭淮,四勝一負。

234年,諸葛亮開始第六次北伐。咱們先說說大後方,第五次北伐由於李嚴運糧不繼被貶為平民,大後方應該是比較穩定,全力支持的。打持久戰拼的是綜合國力,尤其糧草重中之重,所以諸葛亮開始屯田,糧草問題應該是解決了。還有,曹魏都城洛陽距離五丈原有1000多里,縱深較長,諸葛亮只能採取逐步蠶食,慢慢吞併的戰略,他不會冒險,也不敢冒險,畢竟是舉全國之力北伐呢。

如果諸葛亮不去世,我覺得肯定會穩中有進,但只要司馬懿不死,推進的速度是極慢的。諸葛亮唯一的勝算就是司馬家族被曹魏政權所滅,這是有可能的。假如諸葛亮多活十年,就是234年-244年,曹魏家族最後一位比較英明的帝王曹叡於239年駕崩,曹叡在世的時候離間計可能不行,但曹芳與曹爽很有可能中諸葛亮的離間計,罷黜或者殺掉司馬懿,諸葛亮就有很大的機會,因為同時期曹魏沒有其他人和諸葛亮對峙。

以上是我純屬猜想,不喜勿噴!


讀史—正衣冠


諸葛亮如果多活十年,北伐必定成功。

諸葛亮已經找到了北伐成功的正確道路。

諸葛亮前四次北伐,最大的困擾就是蜀道艱難,軍糧不濟。常常仗打的很好,但是突然沒有糧食了,只好在大好形勢下撤退,導致勝利成果付之東流。


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吸取了經驗教訓,直接進軍五丈原,前有渭水、背靠秦嶺,開展大規模屯田。如此,進可攻,直逼長安。退可守,確保秦嶺漢中。

只要有一兩年的時間,蜀漢軍隊就能在關中平原建立鞏固的前進基地和充足的糧草儲備。到那時,就可以直接向兩百多公里外的長安發起進攻,再也不需要從蜀中和漢中運輸糧草。戰爭成本會低得多,戰爭持續能力要強的多。


曹魏正面打又打不過諸葛亮,又不敢出城野戰,只能困守孤城,遲早被諸葛亮各個擊破。五年之內,必定全取關中。切斷曹魏與涼州的聯繫。一年平定涼州。


然後大軍東進,則漢室復興指日可待!

可惜可惜,天妒英才,不給諸葛亮多幾年時間。


上將噯福斯


假如諸葛亮多活十年,第六次北伐一定會成功!諸葛亮前四次北伐都是因為蜀道艱難運糧困難,導致大軍最終無糧只得退卻。

諸葛亮主動伐魏四次,加上魏國主動伐蜀共計五次。前幾次北伐糧食問題總是困繞諸葛亮,每次在形式大好的情況下,因為無糧只的退兵。而第五次代魏,諸葛亮實行兵農耕種政策,蜀國士兵和魏國的百姓共同耕種土地,這樣進攻魏國的蜀國軍隊就有了糧食保障!

司馬懿每次和諸葛亮交戰必敗,至於說空城計歷史上好像沒有,諸葛亮解決了軍隊糧食的供應問題,對魏國來說是一個災難。因為每次諸葛亮北伐動用的軍隊數量遠遠少於魏國動用抵抗蜀軍的數量,這種情況下,司馬懿的軍隊的糧草供應問題也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而司馬懿不能靠熬時間把蜀軍逼走,只能被迫和諸葛亮決戰。

司馬懿和諸葛亮交戰,司馬懿不管是整體作戰水平,還有排兵佈陣比諸葛亮都差了很遠,這種情況下魏國必敗!所以如果諸葛亮再多活十年,北伐一定會成功!





曉麗心


如果諸葛亮再多活十年,實行第六次北伐,無論是再六出祁山還是採用魏延“兵出子午谷”的計策,結局是都不可能一統中原。但是可以使蜀漢政權與曹魏多抗衡十年,使劉禪享國達51年。甚至有可能在未來的十年中,對司馬父子有所折損而改變三國政權的命運走向。原因有三:

諸葛亮從228年春至234年冬的六年間,連年實行五次北伐,使本就先天不足的人口及物質資源、戰爭的再生物質資源大量消耗,已經很難再支持第六次甚至更多次的持續北伐,這從第五次北伐李嚴徵用軍糧的艱難程度而使軍糧延遲軍前供應即已現端倪,國力逐向退降衰弱;

諸葛亮對人才的扶持培養是一個重大缺失之咎,壓制了許多可堪大用之才,如李嚴,黃權、彭漾,向朗,廖立等等,使蜀漢政權的人才持續力嚴重下降,新舊人才凋敞不繼,人才儲備及大用之才遠不及魏國司馬氏父子;

數次北伐失敗的重大問題出在後勤物質運輸保障不暢,一直無法根本解決;

上述現實形勢之下,諸葛亮將不得不轉而以退守策略為主,在防守中不斷消耗瓦解魏國的進攻,很難說不會出現第三次”木門道,尚方谷”之機殲滅張郃那樣,再陷司馬氏父子的戰機而將其滅殺!從而改變整個三國時期的歷史走向!

假如往往很豐滿,現實一定很骨感。但是~活著就有機會!

許多時候,機會不是找來的,而是等來的。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六次北伐,因糧食供給困難,在渭南駐兵屯田,等待糧食問題解決之後再進兵,可屯田幾個月後,諸葛亮便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隨著諸葛亮的生命逝去,他的《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以成霸業的軍事戰略也夭折了,蜀國最後的一絲希望破滅了!真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假如“再給諸葛亮多活十年,”他第六次北伐的結局是怎樣的?先看分析:

一,底蘊,蜀弱魏強!劉備百萬大軍征討吳國,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把蜀國的精銳都折騰光了!諸葛亮六出祁山,已經透支了蜀國國力,讓蜀國當地官員怨聲載道,加上蜀道難,出兵運糧都很困難,北伐無異是以卵擊石!

二,人才,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蜀國能擔大任的將領太少了,大將魏延不受重用,姜維能力有限,沒有挑大樑的新生代將領!反觀魏國人才濟濟,蜀國沒有實力一拼。

三,對手,諸葛亮神機妙算,可他的對手司馬懿也不弱,令諸葛亮無計可施,失街亭,空城計,屢陷險境,像這樣天生的剋星,諸葛亮還有成功的機會嗎?

綜合以上三點,諸葛亮再活十年,北伐也難以成功,只會加速蜀國的衰亡!後來的歷史證明,在諸葛亮之後,鄧艾出奇兵,翻越劍閣,偷襲成都,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蜀國已經是外強中乾,無力再戰了!


唐漢明月


如果諸葛亮還能再活十年,進行第六次北伐,會是什麼樣結局?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應該不會有第六次北伐了,第五次北伐,魏軍必敗,為什麼呢?

諸葛亮每次退兵的主要原因是缺糧,而在第五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已經徹底解決了糧食問題,而且也出了大將軍隊,準備跟司馬懿耗到最後,按照這樣耗下去,首先敗的必定是司馬懿,這個敗不是敗在戰爭上,而是敗在魏軍的糧草上,如果大家看過歷史,應該知道司馬懿弟弟派人來問過司馬懿,前方還需要打多久的仗,實際上是提醒司馬懿,後方糧草不足,魏國國力充足為何糧草不足?

對於這個很好理解,首先是諸葛亮經過前面四次北伐,加上魏國主動伐蜀一共五次,而其中諸葛亮每次出兵都是五萬左右,最多不過十萬,而且是在第一次和第五次,中途都是軍隊更替使用,而魏國就不一樣,魏國每次動兵,隨隨便便就是幾十萬,司馬懿和曹真每次出兵,手中現成兵力就在十五萬左右,加上邊境可以調動的兵力,近四十萬,一次出動十幾萬兵力,而蜀國才幾萬,蜀國需要消耗糧食,魏國難道就不消耗糧食?魏國雖然強大,但是魏國面對諸葛亮北伐消耗的國力遠比蜀國多得多,時間久了,國力自然開始空虛。

對於糧草問題,諸葛亮在第五次實行兵農耕種政策,用來解決糧草問題,蜀國士兵與魏國百姓,在魏國的土地上耕種,解決糧草問題,這恐怕是對魏國的最大的侮辱,蜀國都騎到魏國頭頂上來了,魏國還在當縮頭烏龜,真是無臉吶。如果司馬懿在不出戰,擊退諸葛亮,那麼缺糧的就是司馬懿,再者如果司馬懿再利用這種縮頭烏龜戰略,曹魏的將士恐怕也忍受不了,曹魏的大臣也受不了這種屈辱,再者比謀略司馬懿也遠不如諸葛亮。從司馬懿與諸葛亮對陣六年來看,司馬懿屢戰下風,破甲三千甲首,張頜戰死,畏蜀如畏虎,千里請戰,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十萬大軍等,司馬懿都處於下風。

這樣耗下去,我不相信司馬懿還能忍受諸葛亮侮辱,即使司馬懿能忍,魏國士兵也忍不下去了,司馬懿又會和諸葛亮第一次過招那樣,破甲三千甲首,慘敗而歸,或許命都沒了,如果依然採取守勢,司馬懿也會像戰國廉頗一樣被君主換掉。當初廉頗守白起三年被換,而現在司馬懿守諸葛亮六年,還要繼續守嗎?曹睿作為魏國君主,能忍受被弱小的蜀國欺負嗎?百般羞辱嗎?

所以在第五次北伐諸葛亮不會退兵,這裡一定有個結果,魏國很可能會敗,除非有奇蹟,司馬懿繼續採取縮頭烏龜戰略,曹睿繼續支持司馬懿,這樣或許魏國還能跟蜀國耗很多一段時間,但是即使這樣耗下去,司馬懿也會敗,真如東吳有個人的仲達擁有諸葛亮十倍之眾的軍隊,也只能自保,常此下去司馬懿必敗。


汐水柔情


三國曆史發展來看,從個人的成功而言,在於熬,最終取得三國利益最大這就數司馬懿了。司馬懿把曹操送走了,有把最大對手諸葛亮給熬死了,最後隱忍幾年又將曹家最有勢力的人熬垮了,最終讓其子孫獲益匪淺。但從魏蜀吳三國國力而言,尤其是諸葛亮去世時,吳國更偏安一隅,隔岸觀火,坐享其成。蜀國居國安邦為上,易守難攻為屏障,百姓也可安居樂業。魏國可謂國力強盛,佔據全國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力,資源豐富,要是國王清明,沒有沒亂,天下必然屬於魏國。只不過,家犬不鳴,最終落得個家破人亡的下場。

如果不是為了完成先帝遺詔,靠諸葛亮的治理與謀略,對於蜀漢政權的建設,必定會前途無量。蜀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而言,雖然攻打魏國條件已然齊備,但蜀中百姓為了支撐龐大的物資和人力,長期來看必然會引起後方的不安寧。要是吳國伺機而動,在背後插上一刀,蜀軍也必然功虧一簣,而蜀地本身的特點就是易守難攻,但當時留給諸葛亮的時間不多了,因此諸葛亮才決心做最後一搏,如果諸葛亮有足夠的時間,蜀漢經濟建設再恢復幾年,等待魏吳兩國鶴蚌相爭,自己盡收漁翁之利,可謂坐享其成。對於魏國而言,吳國相對較弱,而蜀國易守難攻,更何況有諸葛亮這樣的軍事家,人才輩出,蜀地人民政治基礎強硬,必然不敢輕易侵犯。所以諸葛亮必然可以按兵不動,等待恰當時機。待魏國滅了吳國,蜀漢政權也沒有後顧之憂了,與魏國平分天下,勢均力敵,實現統一大業的幾率可謂明顯增加,是有可能完成先帝遺詔的。

不得不說,諸葛亮死後讓大軍退回蜀中的做法是對的,但後繼無人,無法承擔起蜀漢政權的職責,最終也只能腐敗下去了。但無疑蜀漢是偏安一隅,存活最久的政權。這與諸葛亮生前建立的雄厚經濟和政治基礎有一定的關係,也與其物產富饒,地勢獨特有一定的關聯。如果諸葛亮再多活十年,蜀漢政權可以恢復成為三國之中最為強大的國家,但想恢復漢室一統已然沒有了充分正當的理由。再次北伐對於天下民意而言顯然是不利的,反而成為了侵略者,也是不現實的。歷史難以改變,但最終轉變趨勢不會變,那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百姓安居樂業才是王道,其他一切發動戰爭的人必然成為歷史的惡人。



鳳凰涅槃宋晨聲


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內政外交搞得是有條有理。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也是非常之高的。而且只要有諸葛亮在的戰役勝率都是非常高的。所以大家都想諸葛先生多活幾十年,這樣蜀國能夠變得更加強大,最後蜀國稱霸天下。可事實情況並非如此。

首先大家要明白北伐的戰場是在西北地區,那裡荒蕪人煙,根本就沒有糧草。而當時的蜀國並非是魚米之鄉,只有成都平原盛產糧食,其他地區是非常貧瘠的,糧食非常緊張。而且從成都運量去到前線,蜀道難,運送的時間增加必然會一路上糧草的消耗。所以這些後援糧草到了諸葛亮手中的時候也是損耗很多。同時樂觀的看,諸葛亮用這些為數不多的糧草帶領著蜀國大軍一路節節勝利。打得魏國大將司馬懿節節敗退。那麼三國中的另外一個國家吳國,會就這麼看著嗎?雖然吳國是蜀國的盟友,那是因為吳國當時想要的就是三國平衡,魏國當時太強大了,而吳國自認為無法滅掉其他兩國。這時候要輸蜀國崛起,那麼這種平衡就被打破了,吳國必然會出手的。例如當年劉備拿到了漢中,結果關羽後來死了。

魏國還有一個對付蜀國的辦法,那就是死守城池,和蜀國打消耗戰。蜀國哪裡消耗得起,自然無法取勝。

所以說,就算諸葛亮再活十年二十年,魏國、蜀國、吳國的基本面是不會大的改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