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晉獻公借道攻虢

「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晉獻公借道攻虢

權謀之術無所不在,大人物深人研究卻閉口不說,從不將心得秘籍輕易示人這便是幾千年權謀術盛行而此類著述卻極少的秘密...此書所述之權謀案例,的確已至“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的境界。

權謀殘卷-籌謀卷

  • 造勢者為智,善用勢者為謀。
  • 謀定而思動,後發制人則勝機已握。
  • 善謀者從來不是依據道理,而是根據利害做出決定。
  • 注意強弱的變化。用己之強,來攻敵之弱。
  • 要偃旗息鼓、不事聲張,如此勝機便大了。
  • 不要主動與人為敵,不要放棄修好的機會。
「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晉獻公借道攻虢

導語:人取小,我取大;人視近.我視遠。未雨綢繆,智者所為也。

別人去取小的,我則取大的;別人看得近,我則看得遠。在下雨前做好準備,這是智者所做的。

「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晉獻公借道攻虢

人物

晉獻公,姓姬,名泥諸、春秋時期晉國君主即位後奉行莽王政策,提高聲望.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國遂強。

宮之奇,虞國大夫、他勸諫虞君不要借道給晉國,國君不聽,他說,國亡無日矣,就帶領全家離開了虞國。


【事典】晉獻公借道攻虢

春秋時,晉國的國君要領兵攻打虢國。但晉國和貌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要攻打虢國,就必須通過虞國。

晉國的謀士荀息就對晉獻公提議,把晉的國寶,即獻公所騎的戰馬和璧玉送給虞國君主,以換取他同意晉軍通過虞國。戰馬和璧玉可是價值連城啊,晉獻公當然捨不得把心愛之物送給別人。

荀息說:

“大王放心,把國寶交給虞國,無非就像把東西從裡面的庫房搬到外面的庫房一個樣子。用不了多久,仍舊是晉國的東西。 ”

他向晉獻公詳細說明了他的計謀,晉獻公聽了十分高興。於是,晉獻公派遣荀息出使虞國去辦這件事。虞國也有一個高明之士,叫宮之奇。他一眼看穿了晉國的計謀,就力勸虞君,不要答應借路。

宮之奇說:

“虢是虞的鄰邦,互相支持,互為後盾,相依共存。晉滅虢以後,再來攻擊虞國,虞將成為四面受圍的孤軍而無外援了。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相助,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是萬萬使不得的。 ”

宮之奇的話,說得極為透徹。可是,虞公看著眼前的戰馬和璧玉,光想著佔便宜,對宮之奇的話根本不以為然:

“晉國是大國,要和我們友好,又送來了這麼貴重的禮物,我們借條路給他們還不行嗎?就讓他們去打虢國吧。我們和晉國結交,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

晉軍借得道路,通過虞國渡過黃河,大舉進攻擄國,只用三個多月,就把擄滅掉了。晉軍勝利回師的時候,路過虞國,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把虞國攻破。國寶璧玉和寶馬靈駒果然回到晉獻公手裡。

鏡鑑

以重利惑友,可增加勝算。

釋評

利有大小,有時取小利而得大害。就像老鼠,為了捕鼠夾上的一塊餅乾,卻最終搭上了自己的一條性命。這個故事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

從晉國的角度,暫時犧牲一點小的利益,卻換來了更大的利益。這是一筆合算的買賣,智謀也運用得當。

而從虞國的角度來看,得到的和付出的簡直不能成正比。他們忘了唇亡齒寒的道理,也犧牲了道義,從政治上講,他們就失了分。

這姑且不說,最終不但搭上了虢國,還搭上了自己的國家。當然,虞國對晉國的謀圖,或者說對自己的危險並非沒有看見,虞國並非沒有頭腦清醒的人,宮之奇就曾經力諫不能借道給晉國。但虞國國君卻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片葉子是什麼?無非是一匹戰馬、一塊璧玉,比起道義,比起自己整個的國家,可真的是微乎其微。

但這樣為小利而忘大義,或為小利而忘大害的例子從那時起卻層出不窮,真的是值得我們警惕!

「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晉獻公借道攻虢

喜歡看故事的朋友歡迎關注、每天日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