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疑答惑」关于申论几个关键问题的解答之一,明晰备考方向!

「解疑答惑」关于申论几个关键问题的解答之一,明晰备考方向!


一、申论写作的几个认知性问题

(一)积累素材是不是看新闻就可以?

错。虽然上岸的朋友都会告诉你们要关注时事热点,有多少人真正研看过并看明白了呢?

新闻,是单纯的叙述事件;申论,需要体现你的思考和洞见。新闻与申论相比层次是非常浅的,这决定了你如果只看新闻写申论引用的素材也会非常肤浅和混乱。因为在你的思维中只有事例而缺乏分析,更难有总结和提升。所以,只看新闻拯救不了你的素材危机。

(二)请问《人民日报》评论这类的时事热点里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学习吗?

写评论要关注人民日报吗?首先答案是肯定的。

只是,《人民日报》的文章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具有很强的政论色彩。目的是为国家发声,这类稿子成稿严谨、站位高、理论性强,但是你写出来肯定不会得高分,因为会被阅卷老师认为是喊口号和华而不实。一般情况下,申论新手总喜欢写这类文章。在他们的整篇文章中我们看不到例证、引用、思考的内容,而是一系列语言结构单一、内容单一的平铺直叙,动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伟大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缺失切身的思考。一类以《人民日报》第五版时评文章为代表的评论文章。这类稿子非常值得学习,因为当你研究他们写作思路时,会发现大部分稿子的文章结构和脉络非常清晰,这也是你学习申论首先而且必须掌握的。比如说,有的按照破题-分论-总结;有的按照破题-分析原因(影响)-分析本质-对策(分论)-总结的思路进行写作,条理非常清晰。

网上到处是《人民日报》年度合集,当你拿到厚厚千页的资料就会真正体会无从下手的滋味。学习《人民日报》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将重点放在千字的小稿件上仔细推敲打磨。在写作时,切入点必须带有自己强烈的主观色彩,并让文章饱蘸激情。

(三)挖掘亮点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所谓万法归宗,学习申论也是这样,你要找出规律并恰如其分的运用它。不过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很多诸如“万能八条”已经落伍,因为已经烂大街了。我们真正学习的,是通过一个可行性模板,将万能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来用,而不是完全拿过来照抄。否则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拿来主义而不是自己的东西,自然也失去了本来的价值。

例:在阐述从严治党时,需要引用谷文昌案例。

一般写作手法:我们要做谷文昌式的好干部。

你的写法:当福建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面对满目黄沙仰天而叹,发出“如果我不能制服风沙,就让风沙将我掩埋的”的怒吼。我们常说要从严治党,严在何处?严的目的又是什么?党的旗帜如何昂扬起不朽的精神?那些在困境中挺立的人,在岗位上执着于群众呼声的人,那些奔走于贫瘠之地而竭尽全力渴求用一己之力而让群众“富乐小康”的人,给我们树起了从严治党的榜样。

(四)总而言之,申论怎样高效复习呢?

1.小题分为两类:一类是注重公文写作,需要你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格式,这也是我们接下来首先要讲的内容;一类重在从材料中找答案,高分在总结。具体说来,文中给你很大的信息量,但是要求你不能简单的罗列,而是总结、提升、升华。第二类建议在练习的时候:

第一,注意掌握总结性的文字,提升档次。注意分析内外因、主客观因素等;

第二,分析问题紧扣材料。很多考生要么在材料中找不出思路,要么根据自己的复习,不结合材料,这都是大忌。

2.大作文。大作文重在平时积累,但快速提分策略建议:

第一,拟题。题目要起的一针见血,建议平时练习的时候掌握几个句式,看别人的拟题方式,有叠字法、因果关系法、化用、谚语方法等。

第二,开篇。一般是古语+分析;直接陈述+鲜明观点;强势引入等。

第三,文章框架。很多考生一看要求,一般申论要求是干瘪瘪的,很多人就蒙了,所以在框架上搭建不好,对仗也用的不到位。还是建议一定掌握几个常用套路。具体见第三问的回答。

第四,结尾。建议准备一点名言。同时不要口号喊的过大,做到沉稳务实,大气悠长。

(五)申论作文是否可以背模板?

相信很多人在参加写作类考试的时候都会遇到模板的问题,比如“万能八条”,比如背熟多少篇范文。的确,有时候模板能套上,但多数时候面临着两个硬伤:一是重复性。模板就那么多,如果大家都背了,那出来的文章就是千篇一律的“八股文”,显然是不会得到高分的,还可能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二是狭隘性。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申论考试的内容千变万化,岂是几个模板能够涵盖的?强用模板只能是削足适履,偷鸡不成蚀把米。所以,千万不要妄图靠背诵几个模板就能解决全部申论难题。

不要轻信模板,但是可以批判性接受一点好的观点和方法。有句话叫“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有一定的道理,你可以

抄别人行文结构,但是内容必须得是自己思考的,有自己的思想。思想就是生命力,也是生产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