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國家使用人民幣了!美元卻正在慢慢被世界多國擺脫?

近幾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不斷加快,全球各國加速對人民幣的使用。於此同時,美元的處境卻日益危險,各國不斷地拋美債,囤黃金,其實都只有一個目的——去美元。縱觀,全球幾大儲備貨幣,如果美元倒下了,人民幣或許最有希望取而代之。

人民幣國際化快速發展 多國加速使用人民幣

迄今為止,全球大約已經60多個國家和地區把人民幣作為自己的外匯儲備,人民幣國際化正有條不紊地進行。央行貨幣政策二司司長霍穎勵週二在進博會人民幣助推跨境貿易與投資便利化主題論壇上宣讀潘功勝的發言稿時稱,經過近10年的發展,跨境人民幣政策框架已經基本建立,之後要採取更多的存量改革,將政策落實到實處,滿足市場主體的需求。

他還稱,人民幣跨境使用的增長非常快,今年截至目前已經超過10萬億,超過去年全年的水平。整個跨境使用中,人民幣佔比已經超過31%。在上海設立總部的83家世界500強企業中,有71家已經辦理跨境人民幣業務,其中人民幣跨境收支佔比超過50%的有30多家企業,有一些跨國公司已經將與中國企業的業務往來全部改為用人民幣計價交易。

在國家層面上,一些國家也越來越看好人民幣。歐洲央行去年開始大舉買入人民幣資產;德國和法國央行在今年1月份相繼增持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另外,日本投資者今年以來已買進1510億日元(13.3億美元)中國債券,購買規模創紀錄新高。俄羅斯就更不用說了,四年前就和中國簽訂了貨幣互換協議,俄羅斯從中國進口商品用人民幣結算的比例從3年前的不到5%也提長到了15%。人民幣在俄央行外匯儲備中的佔比從去年第三季度的1%增至5%。

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最新發布的報告稱,9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佔比為1.89%,繼續保持國內和國際支付價值第五活躍貨幣的位置。若扣除歐元區內的支付,人民幣的國際支付佔比為1.13%,維持全球排名第八水平。過去18個月裡一直穩定在全球第五大支付貨幣地位,未來人民幣完全可能躋身全球第四大支付貨幣。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則更加樂觀,他認為人民幣在5-8年完全有潛力成為第三大儲備貨幣。

美元體系慢慢崩潰!人民幣何以取而代之?

在人民幣迅猛發展的同時,美元的處境卻是越來越危險,“去美元化”成了我們經常可以看見的一個詞。一些國家也正在朝這個目標前進,通過一些資產購買或出售行為來逐漸達到這個目的。

今年以來,多國央行均在不同程度的拋售美債。今年3月份,印度一共減持了144億美元;4月份,德國減持了115億美元;俄羅斯和土耳其也在拋售美債;中國繼6月減持44億美元后,7月拋售77億美元,8月再度拋售52億美元。另外,上週世界黃金協會發布的報告顯示,三季度全球央行的黃金淨購買量創三年來新高,加入購金隊伍的央行數目也明顯增加。全球各國央行也正不斷地將存放在美國金庫的黃金運回國內。

不論是拋售美債,還是大量囤積黃金,其實都是為了進一步擺脫美元的枷鎖。

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正在慢慢崩潰,所以世界各國對人民幣的關注與日俱增。在全球主要的幾大儲備貨幣中,歐元由於歐盟自身的不穩定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英國脫歐給英鎊前景增加了許多未知因素,日本的經濟發展也不樂觀,所以其央行遲遲不敢加息。相比之下,人民幣的發展前景更好一些,國家也在不斷推出一些利好政策,比如上週的人民幣外匯期貨。雖然人民幣目前仍比較低調,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地不斷推進,未來或將會取代美元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