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九山姐"游泳橋邊賣冰淇淋39年 見證城市變化

温州

九山路附近住宅區。

温州

黃素萍

温州

松臺街道九山1號地塊城中村改造工程。記者王誠/攝

温州

陳曉雪杭州某公司員工

温州

杭州饅頭山社區。蘇巧將/攝

溫州網訊 市區九山游泳橋邊,一輛老舊手推車上,擱著一摞焦褐色的蛋卷,59歲的守攤人黃素萍正和顧客熱情攀談著。“九山冰淇淋”的招牌被擱在一角,事實上它早已不需要什麼招牌。

九山一帶的老街坊,即便因城中村改造搬遷的,還習慣在某個風和日麗的午後,回到這裡,沿著勝昔橋、九山路踱步張望,順便再嚐嚐記憶中的那份味道。

很多老顧客或許並不知道黃素萍的真名,但都會脫口而出一聲“九山姐”。因為,39年來,“九山姐”和她的冰淇淋攤,一直堅守在游泳橋邊,早已成為這裡的一道靚麗風景,她也目睹了身邊發生的一天天變化。

講故事——

一趟“旅行結婚”

她要把杭州的“冰磚”帶回九山

昨天午後,天氣晴好。

在九山體育館一側,一大塊工地被一圈水泥牆圍繞著,站在牆外,能看到空中騰昇的粉塵,聽到機器轟鳴聲。這是九山1號地塊城中村改造項目,佔地22.8畝。沿著這裡經過河通橋,進入九山路,步行約5分鐘,便到了游泳橋。

“九山姐”正坐在竹製靠椅上,偶有老街坊買菜路過,便閒扯幾句。如今,九山片區正在日復一日地變化著,只有“九山冰淇淋”在他們記憶的畫面中定格,倍感溫馨。

“九山姐”從小就住在這裡。她說,小時候自己就像男孩子一樣,在九山湖中游泳、摸螺螄。12歲時,她進入當年的“煤製品二廠”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把煤石用錘子砸成渣,再做成煤球。所以我的臂膀很粗,比男人還有力氣。”健談的“九山姐”說著撩起自己的袖子。

17歲那一年,經人介紹,“九山姐”和一名小夥子“好上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成為他們當年戀愛場景的真實寫照。晚飯過後,兩人沿著九山路散步,“那時九山路上種滿了玉蘭樹,夏天的晚上,香得整個肺都是花的味道。”

20歲,他們結婚了。由於擺不起結婚酒,兩人商量決定旅行結婚。新婚蜜月,他們一路去了金華、杭州等地,回來那天連住旅館的錢都沒了,只能在車站打盹。這趟旅行除了收穫甜蜜之外,還改變了兩人今後的生活軌跡。

“在杭州,我們第一次嚐到了冰磚的味道,覺得真是人間最好吃的東西了。”“九山姐”說,回來後,他們決定自己動手,要把這麼時髦的東西帶回九山。

出國闖蕩一番後

她又回到九山賣冰淇淋

當年,“九山姐”的丈夫在溫州冶金廠工作,月薪15元。“我們廠的效益更好,每個月27元,因為那時煤球是緊俏商品。”說到這裡“九山姐”頗帶自豪。

但由於兩人的家庭條件都不好,這點工資根本不夠他們的開銷。於是,他們想著法子改善生活,將積攢的錢買了臺製冰機,又買了“江心牌”奶粉、砂糖、雞蛋等,在家苦心研究,居然很快就成功了。

此後的每個傍晚,人們驚訝地在八字橋的大榕樹下看到了一輛木板小推車。“九山姐”和丈夫吆喝著賣冰淇淋,盛器是喝白酒用的玻璃杯盞,兩角錢一杯,生意一時紅火。

“但沒過多久有人眼紅,叫了幾個社會青年,把我們的地盤霸佔了。”無奈下,夫妻倆推著推車,沿著九山湖一路叫賣。經過游泳橋時,住在橋邊的一名親戚叫住了他們。對方讓她“在橋邊安家吧,而且她家可以拉電線過來點燈”。那時,九山這一帶還沒裝路燈,一到晚上只能藉助月光照明,“九山姐”覺得親戚的建議不錯,便在此安頓下來。

但那時作為雙職工的夫妻倆,只能在下班晚飯後才推著車子出來。靠著這份外快,他們度過了最艱難的日子。

到了“九山姐”46歲時,由於家家戶戶用上了液化氣,煤球生意越發不景氣,她離開了廠裡,遠赴意大利打工。她在羅馬做過幾個月的保姆、廚師。一番輾轉後,終於下定心思,回九山繼續從事自己的老行當。

在沒有了工作牽絆後,她每天上午10時出攤,晚上10時收攤,除了雨雪颱風天氣,幾乎每天不誤。後來,“九山冰淇淋”逐漸成了九山的一個招牌,跟風者紛紛冒出。經人提醒,“九山姐”註冊了“九山冰淇淋”等幾個商標。

城中村正在改造,九山變了模樣

她希望承載記憶的事物能保存下來

從游泳橋上望去,遠處的寶綸大廈、國光大廈等躍入眼簾。這些年來,隨著改建拆遷,很多老街坊都搬走了,住上了高樓大廈。“九山姐”也不例外。5年前,他們一家搬進了百里大廈15樓,過上了“高層”生活,家中第一次擁有了獨立的客廳。

“以前一家三口住在豐和巷一樓,35平方米,又潮溼,屁股都轉不過去。”“九山姐”打趣道。

說起現在的生活,“九山姐”說:天壤之別,“九山公園建得這麼漂亮,想也想不到;游泳橋原來是一座破爛木板橋,現在水泥橋多寬闊……”

“九山姐”說九山路原來是溫州的“戀愛聖地”,每天晚上,一對對年輕男女牽手走過,買兩個冰淇淋,便是最浪漫的事。而她就像月下老人一樣,默默分享著他們的浪漫和故事。

從村民到居民,“九山姐”說城中村改造能帶來更好的生活,“但不能一拆了之”,她認為在這裡生活過的人和事,組成了獨特九山地域文化,應該在拆和建中,適當傳承保留,如同不變的九山冰淇淋味道。

她說有位九山的老街坊,早就搬到國外居住了,但每次回國探親,基本都會來她這裡買一個冰淇淋,這可能是他最熟悉的家鄉味道。

2013年底,央視《舌尖上的中國》總顧問沈宏非來溫尋找特色美食,特地到游泳橋邊嚐了一下“九山冰淇淋”,併發微博稱這是“全溫州最奢侈的奢侈品”。

盛譽之下,不少商家慕名而來想談合作,但都被“九山姐”一一回絕。“現在生活還可以,我只守著這個攤就夠了。”在“九山姐”心中,只要她的這個攤位在,就還能喚起那份最珍貴的九山記憶。

提建議——

陳揚帆 溫州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第二建築設計院建築所所長

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

保留城市肌理

城中村改造是比較困難的事。原拆原建是溫州主要的改造手段之一。原拆原建的過程中,拆遷戶的賠償問題和安置問題怎樣妥善解決,政府、開發商、拆遷戶三者的關係如何平衡,以及拆遷面積比例關係、新造房的質量等相關問題都需要妥善協商和配合。在城中村改造的基礎上打造一個全新良好的環境,是政府部門需要探討的問題。

城中村改造之後,讓居民完全脫離了原有的生活環境,改變了生活方式。實際上,城中村改造當中,有些應該保留下來,比如歷史文化方面就需要傳承。因此,從文化角度來說,建議在城中村改造的過程中保留城市肌理。從設計角度出發,可以借鑑其他城市的成功案例,但要接溫州的“地氣”,並且要儘可能地營造相對完備的生活空間。在設計開發過程中要以人為本,打造舒適安全的環境。

說感受——

周明 九山當地居民村裡未來的模樣不一定全建成高樓大廈

周明(化名)說,原先的九山村身處老城區,無論是道路、教育設施,還是公園的建設,九山村的村民都給予大力支持。

2013年,九山1號地塊(電子元件城)城中村改造工程啟動,九山村的最後一塊集體用地被徵收,這個被周明稱為“非常城中村”的城中村,終於將徹底融入這座城市。再過不久,等到住宅小區建好,這批原九山村民就可以住進新房,過上高樓居住、電梯出入的生活。

談到城中村改造的好處,周明說,村民變成了居民,低矮平房變成了高樓大廈,“生活變化還是挺大的。”原來九山村範圍以小巷弄居多,很多巷子連消防車都開不進來,消防隱患很大。因此在周明看來,無論是從經濟角度,還是環境角度,村民們的家產都在增值。

而對於村裡未來的模樣,周明覺得政府不一定要全部建成高樓大廈,可以學習杭州等地,分區域單獨規劃,在道路拓寬的基礎上重新整修,結合歷史文化保護街區,對小巷弄進行重新打造,帶動老城區的旅遊業。

而說到城中村改造中的短板,周明坦言,村民談及最多的就是安置政策。在杭州有一種現房安置,政府先建好安置房,讓拆遷的村民沒有後顧之憂。

做比較——

杭州的改造有亮點有主題溫州很多隻是原拆原建

今年已經是我在杭州的第6個年頭了。杭州已經成為我第二個故鄉。身為溫州人,我也經常在溫州和杭州之間奔走。杭州和溫州一樣,都面臨城中村改造的難題。

杭州的城中村改造會有一個比較突出的亮點主題。杭州的饅頭山社區過去存在易積水、老舊房、棚戶區等問題,是典型的老舊社區。根據饅頭山社區是南宋皇城遺址保護核心區塊的特點,杭州就計劃打造一個南宋風情小鎮。比如“蘭家灣”就是打造“青芝塢的姊妹篇”,把原本安全隱患多、居住環境差、人員複雜的農居點改造成新的特色商業街區。像留下鎮的楊家牌樓和馬家塢,就會挖掘一些獨特的文化底蘊,走一些特色文化路線。而溫州許多城中村改造都是原拆原建,原來的住戶安置到新的樓房裡,雖然讓住戶有新房可住,但缺乏整體連片的規劃。如果借鑑杭州城中村改造的成功案例,通過空間重構、功能提升、形象再造等手段,加快城市轉型,不僅可以讓城中村的居民得到妥善的安置,也可以完善周邊的設施,減少住宅區和周邊設施不配套的局面。

本文轉自:溫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