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個孩子”|虐童、家暴、兒童忽視

▐ 撰文/周羚敏 原題/無論如何請堅持對孩子的善良

2018年年末,《赤月青日》這部以“虐童、家暴、兒童忽視”為主線的電視劇集成了最大“黑馬”韓劇。暴瘦後的“金三順”帶我們尋找生命和孩子的意義。

“吃一個孩子”|虐童、家暴、兒童忽視

裡面有一對母女的故事。

閔河靜離異後單獨照顧女兒,女兒光娜讀書很是用功,穩居全校第一。但成績的背後是母親將女兒“囚禁”下的超強度的學習,一旦不順其意,母親就要拿出“愛的棍棒”對女兒進行懲戒鞭打。

後女兒報警,母親被警方帶走。


一個參加反對虐童組織的母親卻以“愛的名義”虐打自己的女兒,當其看到女兒遍體鱗傷的身體後,幾乎不敢相信自己所為,繼而嚎啕大哭,辯解這起碼是為了女兒的前程。

而女兒也一度以為上了大學這種不好會停止,終於女兒認識在這之前她可能會死掉。女兒質問母親,母親只不過把自己在婚姻和生活上的失落宣洩到自己身上,把自己作為尋找補償感的工具,更可怕的是每次毆打女兒後她還會抱著女兒說一句:

我愛你,女兒。

  • 很多時候,我們面對挫敗,卻把各種要求強加給下一代,且用了極端和錯誤的方式。


“吃一個孩子”|虐童、家暴、兒童忽視

近期披露的深圳父母“虐女童”事件一開始父母似乎也抱著這種態度,我怎麼管我的孩子是我的問題,關你們外人什麼事,甚至在他們的心理還是不打不成器。

“吃一個孩子”|虐童、家暴、兒童忽視

雖然夫妻關係不和,但是一家人在將女童作為發洩對象這件事身上似乎有著“正當”的驚人一致性。乃至於視頻裡女孩的兄弟也會模仿大人的方式對待姐姐,保不準,撇開女童因素,父母可能也一樣揍慣了兒子。

當然,法律會告訴這已經超出他們家事管教的範圍。

不過,仔細想想這樣被“偶然”揭露的虐童事件外隱藏得類似情況可能不少。

棍棒教育大概是一種很多人習以為常的教育。

“吃一個孩子”|虐童、家暴、兒童忽視

我的很多朋友和鄰居小時候都被父母揍過,棒子打斷也是常有的事兒。現在,剝奪監護權案例被媒體報道後被很多人視為“良藥”,按照現在的實踐標準和傷害結果倒推惡劣程度的模式,剝奪監護權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兒,而

其實將孩子帶離父母身邊也實在是萬不得已最後之手段,脫離家庭環境的成長也將有諸多負面影響。

12月26日,無錫“親母虐童案”宣判,楊某因發現女兒由偷盜行為而採取用針戳嘴、鐵衣架毆打甚至以喂糞威脅的手段“教育”孩子,孩子達到輕傷二級。

楊某一系列行為出發點是可能真是為了教育孩子,難以說是發洩和折磨。孩子在案發後甚至表示母親是愛自己的,考慮到案件的具體情況,楊某最終被判處緩刑,孩子將繼續留在母親身邊。

“吃一個孩子”|虐童、家暴、兒童忽視

  • 如果孩子要繼續留在施暴父母的身邊,誰來監督誰來跟蹤,誰能保證父母不故伎重施,要防止出現打死打殘才去剝奪去懲罰的悲劇。

孩子不是私人財物,但怎麼管教孩子,除了一些家長感到迷茫,對學校來說同樣是一個越來越難的問題。

三十年前,我們的父母把我們送入學校,大多不忘囑託一句:要是孩子不好好學,打!

記得參加幼兒園入園家長會,園長和我們家長說,如果發現小孩身上有什麼磕磕碰碰,先不要發火,年輕的老師經不出嚇,現在各種“虐童”事件的曝光讓老師都不敢“兇”孩子,現在的孩子都是寶,有的年輕老師因此畏手畏腳,心理壓力很大。

二十年後打回老師”事件仍在繼續發酵:

一個為人仗義、慷慨、孝順的人看到20年前打過自己的老師,持續20年的心結和委屈讓其作出了令人瞠目的“反擊”行為。

當事人父親自己都覺得兒子的行為過了,即便是老師打學生也屬正常,自己也在小時候打罵兒子,有的同期學生覺得自己也小時候經歷過類似經歷,似乎感覺沒什麼問題。

而對於當事人來說,被打、被“凌辱”,始終是他20多年揮之不去的陰影。而深圳“虐童”案披露者之所以選擇將事件曝光正好有感於剛剛發生的12歲男童“弒母”事件,不當的管教方式讓孩子“獸性”爆發,而視頻中的女童就“冷靜”和沉默地可怕,沒有求饒和喊叫。持續的虐待和家庭暴力,受害者往往會採取自殺、自殘或者傷害他人的應激行為,有的受害者長大了更可能會成為施暴者,惡性循環。

近期《中國青年報》報道,8個月以來,國內某市發生了4起中學生墜亡事件,具體原因背後大多交織著學校和家庭不當教育和批評方式。第4起墜亡事件,很有可能是因為學生抄襲作業而老師要求其在全班面前檢討導致學生抑鬱引發的悲劇。

很多人不禁要問,到底變的是什麼?標準變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變了?到底能不能打,怎麼打,打什麼部位,打到什麼程度,怎麼批評教育。

教育的尺度在哪裡?

2017年青島市發佈《青島市中小學管理辦法》,這是全國第一部將教師懲戒權正式寫入的地方性政府規章;

2018年年初北京市教委公佈的《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實施意見》也提到了教育懲戒的威懾作用。

  • 但是,現實中家長和教師的懲戒權可能無法無法明確邊界。

如果立法規定家長特別是教師的懲戒權,誰來監督誰來界定。“戒尺”要不要、怎麼用?可能不是一個那麼容易說得清的問題,如何才算合適的方式和場合,怎樣才是不侮辱學生的方式,理論上可以確立很多判斷標準,但是實踐中把握困難重重。

不僅僅是懲戒行為的表現方式,每個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有的家長說,我現在是不敢多說多教育,怕多說幾句,孩子一個想不開。

而有的學者提出要經過合法程序等原則,教師進行懲戒要報告評估聽證,如此一來,一般在權衡之下,估計也不會有人會主動啟動懲戒措施。

師長對孩子的虐待和暴力往往更加隱蔽,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天經地義,孩子也往往會更加默默忍受。以前,教育孩子是家事,社會和國家也可能沒有那麼多經歷和資源來干涉你的家事。而隨著社會觀念的改變和法律的完善,教育孩子就不再是你屋簷下的私事了。

很多時候,孩子身上的反應只不過是對環境和他人在他身上施加影響的應對而已。時代變了,社會環境都會變,對待孩子的方式也要變。人之所以生育和教育後代,其實是成人為了自己,成人世界更需要孩子,很多時候孩子給了成人生活和奮鬥的勇氣,孩子才是大家生活的動力。

願不變的是成人對孩子的那份善良。


“吃一個孩子”|虐童、家暴、兒童忽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