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 資產管理 長效救助 宿城以創新護航扶貧“高質量”

(速新聞記者 吳中衛 高凱 程大偉)“十三五”期間共有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2.48萬戶、8.1萬人,48個省定、區定經濟薄弱村。這是宿城區光榮而艱鉅的脫貧任務。宿城人深知,全面脫貧攻堅已經進入倒計時,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一天都不能耽誤,一刻都不能懈怠。

堅持規劃引領、產業為核、精準施策、制度保障,利用系統化思維,以改革創新護航,一張脫貧攻堅的宿城答卷正在加快寫就,偉大的小康夢想逐漸展現出令人鼓舞的現實模樣。

分類施策推行產業扶貧

強村富民精準拔窮根

“在這裡和老姊妹聊聊天,侍弄侍弄多肉苗,一天就能賺六七十塊,何樂不為呢?”在宿城區耿車鎮生態農業示範園裡,紅衛村低收入戶王英秀高興地說,年輕人搞電商,老年人忙栽植,老少都有錢賺。

耿車生態農業示範園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

據悉,耿車鎮生態農業示範園作為產業扶貧項目,立足“奇趣多肉、繽紛園藝”的發展定位,採取“支書+大戶+農戶”的建設機制,推廣“特色農業+電子商務”的運營模式,培育多肉植物500餘種,日均網絡銷售6萬餘單。

“脫貧攻堅最關鍵的是‘補短板’,首先要補齊產業扶貧短板。”市政協副主席、宿城區委書記裴承前說,宿城區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推行產業扶貧。

據介紹,宿城區開全省先河,邀請揚州大學專家根據經濟薄弱村實際“量體裁衣”,編制《經濟薄弱村發展總規與近期建設詳規》,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制定村級脫貧計劃。此外,創新實施“志智雙扶”工程,從2018年到2020年,每年將完成貧困群眾技能培訓不少於2000人次,以此提升低收入戶自主脫貧的志氣和信心。

技能培訓提升群眾脫貧增收信心

圍繞經濟薄弱村發展規劃,宿城區統籌安排扶貧資金,採取資金集中投入,放大扶貧資金帶動作用。在農業上,重點支持各鄉鎮有基礎、有規模的特色農業產業項目,促進做大做強,加強品牌建設;在工業上,重點支持部分鄉鎮建設一批家門口就業工程,帶動低收入戶就業增收。數據顯示,近年來,宿城區共承接省、市各類專項扶貧資金1.57億元,實施產業類扶貧項目69個。

陳集鎮建設葡萄種植園,帶動120餘名低收入人口增收;王官集鎮建設酥梨產業園,村集體經濟增收突破26萬元;中揚鎮扶貧產業園建設11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吸納1300多名工人就業,月平均工資3000元左右……隨著星羅棋佈的產業扶貧項目落地落實,佈局合理、特色突出、安全高效的特色產業集群在宿城茁壯成長,成為提升低收入群眾增收致富能力的活力引擎。

中揚扶貧產業園內紅紅火火的生產場景

創新扶貧資金資產管理

扶貧“蓄水池”引來“活水”

“我和老婆分別在村裡、鄉里的工業園打工,年底還有扶貧資金分紅,過上了既有薪資又有分紅的好生活!”宿城區羅圩鄉平樓村低收入戶武延勝亮出存摺,“我們家去年底拿到扶貧資金分紅427.95元。”

武延勝所說的分紅,得益於宿城區創新推行的扶貧資金資產管理模式。

“以往扶貧資金分散使用,要麼解決了‘個別人’,要麼解決了‘一陣子’,扶貧資金沒有充分發揮效益。現在注重形成‘資產’,不但承接產業發展、拓寬多元增收渠道,還保值增值,形成‘滾雪球’效應。”宿城區扶貧辦主任張允達說。

據介紹,為了加強扶貧資金及項目管理,宿城區出臺全區扶貧資金資產管理辦法、扶貧資產分紅規定,規範了扶貧資金使用、項目建設、資產收益分紅等工作流程。截至目前,宿城區已對“十二五”期間的近9800萬元扶貧資產進行確權,資產的所有權、收益權確權到相關鄉鎮和村居,發放所有權證和收益權證。

“區裡依託2013-2015年省脫貧奔小康財政獎補資金3540.993萬元,購買了14套門面房,所有權按出資比例固化給包括羅圩在內的9個鄉鎮(街道)。資產管理收益實行專款專用,由鄉鎮按一定比例分配到村到戶。”羅圩鄉扶貧專幹陸韜拿著一份《省脫貧奔小康財政獎補資金資產所有權和收益權確權書》介紹道。

《省脫貧奔小康財政獎補資金資產所有權和收益權確權書》

原來,自2015年8月起,宿城區對各類扶貧資金形成的經營性資產進行確權量化,通過實施“三權分置”,即以放活資產經營權、明確村居所有權、保障農戶收益權的方式開展資產收益扶貧,逐步建立了扶貧對象與產業發展的利益聯結機制,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扶貧資產收益分配上,宿城區按照“先歸集、後分配”方式,各鄉鎮將收益統一歸集到區財政,再下撥至各鄉鎮分配到村到戶,通過“一折通”直接打卡到戶。截至2017年底,藉助資產收益扶貧,3年間宿城區扶貧資產收益分紅超過3000萬元,並呈逐年增長態勢,累計分紅收益佔確權資產的30.2%,直接受益群眾1.82萬戶,僅2017年歸集扶貧資產收益分紅1191萬元,其中經濟薄弱村收益分紅497萬元,低收入農戶收益分紅694萬元。

長效救助機制漸次發力

織密群眾健康安全網

“幸虧有‘惠民卡’,不僅治療及時,自己還不用掏錢,真正實現‘0付費’。”說起前幾天住院的經歷,蔡集鎮腦梗塞患者、低收入農民凌玉柱直誇:“黨的政策好!”

凌玉柱手裡的“惠民卡”由蔡集鎮政府發放,該鎮1910戶建檔立卡戶和940名殘疾人在蔡集鎮醫院住院治療時,除居民醫保報銷外,剩餘部分由鎮財政和鎮醫院兜底,解決貧困戶就醫難題。此外,持卡在門診治療可享受檢查費減免30%優惠。目前,醫療“0付費”機制已在宿城區全面推廣,累計發放“惠民卡”14531張,受益人口19509人,累計住院減免2271人次,減免99.69萬元。

宿城區在調研中獲悉,因病、因災致貧人口占低收入人口比例近六成。為了破解這一難題,該區完善救助工作機制,推進精準救助與精準扶貧的有效銜接,制定出臺《關於進一步完善因病致貧長效救助機制的實施方案》,構建“六項機制”,即實施扶貧保險“1+2”工程,建立建檔立卡特困戶住院“0付費”機制,設立預救助專項基金,成立大病醫療特別救助基金,推行“先診療、後付費”機制,打造“大愛宿城”社會救助平臺。

小小“惠民卡”讓困難群眾看病“零負擔”

2016年下半年,宿城區在全市率先推行“保險扶貧”。2017年下半年,制定出臺扶貧保險“1+2”工程方案,進一步提高理賠金額。對新發生的40種大病每戶給予3萬元救助;意外致死的給予5萬元救助;因水災、火災等災害發生房屋財產損害的,每戶救助標準不超過2萬元。

截至目前,全區小額人身及財產保險共理賠199例,賠付補償金221萬元;重大疾病特別救助、臨時救助、重大病殘事故預救助三項機制已為616戶困難家庭發放特別救助金162.31萬元;“先診療、後付費”工作共接診患者4278人,98.9%的患者均能按時結算費用。

如今,隨著產業扶貧項目的生根結果、扶貧資金資產管理的探索創新、長效救助機制的健全完善,各方社會資源參與扶貧的主動性得以充分激活,越來越多的宿城區低收入農戶享受到脫貧攻堅帶來的紅利和實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