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賺大錢的路子,就靠它了

一.

昨天表弟來我家抱怨,從今天開始就要在家辦公了。。

仔細一問,原來他所在的線下理財公司被立案了,作為小出納,他還要配合調查


當初我給我姑打過好幾次電話勸他別去這種公司,這熊孩子就是不聽話。。

總覺得老家也有分公司,以此推斷很靠譜,而且工資還不低,一股腦簽了合同。。

沒成想如今被套牢了,三天兩頭跑一趟公安局。。。

說起線下理財,很多老鐵都和我弟有同樣的想法,總覺得——

線下那麼多門店,還有紙質合同,一定比線上P2P靠譜吧?

其實不然,買線下理財,往往是通過POS機把你的錢划走後,籤一份紙質合同約定利率。

你的錢究竟是借給了誰,流向了哪,一概不知。。

說白了就是自我的一個資金池,募集到的資金,進了老闆的腰包,根本沒辦法監管有沒有被挪用。。

雖然目前很多線下都轉型做線上了,但往往換湯不換藥,比如信和大金融,銀谷這種。。

尤其在今年融資環境緊的情況下,對於沒有真實資產的線下理財,只能通過借舊還新來保持現金流,一旦沒有新的資金流入,崩盤是早晚的事兒。

反觀正規的線上P2P,往往是作為信息中介的角色存在著,不直接接觸客戶的錢,大白話就是中間商。

信息披露也足夠完善,在app上投資後,可以看到錢借給了誰。

而且現在國家頻出利好,備案也在有序的進行著,老鐵們可以擇優幾家頭部平臺,分散投資,以提高安全性。

至於高風險的線下理財,幣圈,真的不建議大家去碰了。。

這兩年投資環境不好,最重要的就是實現資產的保值,做一個合理的資產配置,然後再去考慮收益。

二.

如何實現本金的保值呢?

首先咱得接受一個戳心的事實:通貨膨脹讓錢不值錢。

我讀初中時,兩塊五能買一碗麻辣燙,現在要25一碗。。。

央行數據顯示,去年的通貨膨脹率是7.5%。

也就是說,如果不理財,我們的錢相當於以7.5%的速度逐年縮水,現在的10w相當於十年後的5w。

所以啦,如果想讓你的錢不貶值,資產配置的綜合年化收益起碼要跑贏通貨膨脹。。

而資產配置的本質是分散,把錢投在不同收益和風險的產品裡。

一般情況下,我將理財產品分成兩大類:固定收益類和非固收類(權益類)。

固收類,比如銀行理財、P2P,大白話規定的時間給你固定的收益。

不過現在這樣講也不太嚴謹,畢竟資管新規出臺後,理財不允許承諾收益,都是給一個歷史收益率做參考,但一般情況下預期收益率都是可以實現的。。。

我這樣解釋也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

至於銀行理財,我個人覺得目前的投資價值不大,不如買底層資產是“銀行存款”的活期,比如富民寶,50萬以內閉眼睛投。

如果你嫌活期收益太低,可以考慮配置一些頭部P2P。

從目前的環境來看,消費貸的資產相對優質,比如之前給大家分享過的

麻袋理財。

當然紫霞不太建議大家買長標,6個月以內就可以了,保持資金流動性,同時也不會錯過選更好產品的機會。

三.

另一種就是權益類資產了,比如咱們經常接觸到的股票、基金、大宗商品、期貨等。

今年毛衣戰,股市跌跌不休,大宗商品和期貨的風險又太高,唯一適合小白們的就是基金定投了。

標的方面,我不建議大家買主動型基金,不僅要看歷史業績,基金經理的操盤能力,更要看他的投資理念符不符合你的風險承受能力。

費時又費力,沒選好,不小心踩個大坑就直接翻船。

不如直接傻瓜定投指數基金,指數定期幫你把垃圾公司剔除,淨利潤好的公司納進來,本身是不斷進化壯大的。

比如我經常叨叨的中證500ETF。

投資邏輯說的我嘴都磨出繭子了


我自創了一句話方便大家記憶:

便宜(估值低),順勢(科技消費化大勢所趨),波動大(成分股均衡,市值中等,好漲也好跌)。

一句話,買指數,既避免了基金經理主觀臆斷,還省了一部分養基金經理的費用。

現在的浮虧不算虧,越跌越買,牛市為王。

總之,上述分享的理財方法基本不需要動腦,機械的執行就可以,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配比固收類和權益類。

關注公眾號“紫霞的賺錢日記”,一起學賺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