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寶寶的第一個暑假,來大阪住了一個月(二)大阪傳統的一面

If you really want to know yourself and your country, go see the world."

- Jim Rogers

2018年的六月,趁天氣還沒有大熱起來,我們帶著兩歲半的寶寶來到日本大阪,在這裡度過了近一個月的初夏時光。

上一篇中我們講了這一個月,我們一家人生活在大阪時與旅行迥異的吃與住。

接下來兩篇,我們講講大阪的傳統與現代。

來這裡之前在有關大阪的信息中讀到兩個關鍵詞:現代摩登和不修邊幅。

大阪自江戶時代就因其繁榮的美食文化被稱為“天下廚房”,因海港商業貿易的發達而傳承著一種商人的開放和熱鬧;現代的道頓崛、心齋橋、刺激的環球影城成了這個城市的名片,給世界留下一張“現代摩登”的面孔。

而在日本國內,大阪作為關西最大的城市,常常被拿來和東京作比較。大阪人被認為是不修邊幅的居民,沒有傳統日本人的諸多條條框框,紅燈亮時也會大踏步橫穿滿路。

這麼多元有趣的城市。一個月的時間裡,帶著好奇和疑問我們一家人從北到南,發現了大阪有別於大眾印象的傳統與現代。

一. 傳統

大阪是具有深厚歷史淵源的古老城市,重要的貿易港口。古時大阪稱為難波,在公元4-7世紀曾經幾次被定都。十六世紀日本戰國年代的大英雄豐臣秀吉在這裡舉數十萬工人之力建立大阪城,成為當時的統治中心。數百年過去,長長的歷史脈絡得以保留,民族傳統得到廣泛的傳承。

1. 廣泛沿用的傳統紀年體系

來到大阪稍作留心,就會發現日本人仍在廣泛沿用古時傳統的紀年體系,即帝位紀年法。這種紀年方法源自中國古代,新天皇即位時更改年號,就像我們的萬曆、乾隆。2018年在日本歷中被稱為平成30年。平成年號開始於1989年,明仁天皇即位。此前一個年號為裕仁天皇在位期間的昭和時代。裕仁天皇在位64年,是日本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甚至比中國的在位61年的康熙爺還多三年。

兩歲寶寶的第一個暑假,來大阪住了一個月(二)大阪傳統的一面

(住吉大社祭祀門票上的平成字樣)

有些資料中說隨著日本與國際事務融合,傳統紀年法已逐步被捨棄,僅留存在書本、錢幣上。實際體會下來,發現文字提及年份的地方所用很多仍為傳統紀年,在地鐵站的宣傳海報、門票等場景中尤其多見。

2. 隨處可見的古風民居

在大阪市區可以見到大量的古風民居,多是兩層左右的“獨棟”,歇山頂、架空地板,其中有些是當代建造,也有些擁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我們在大阪後期居住在岸裡玉出附近,這一代很多這樣的居所,木質結構房屋,烏青色和瓦。內部裝飾“和洋並用”,臥室一般會保持傳統和式住宅裝飾風格:榻榻米,木製推拉門,低床矮案,稻草清香。很少看到牆體,空間用紙門按需分隔。我們所住的地方還佈置有日式庭園,園中有主人精心修剪的松柏,有紅楓、地被,有瀑布、石井、陶缸、石燈籠等。幾次清晨早起,天剛亮,拉開房門,泡一杯清茶坐觀園林,也可稍稍體會家園中的禪之意境。

兩歲寶寶的第一個暑假,來大阪住了一個月(二)大阪傳統的一面

(和式房屋內景)

3. 宗廟、神佛

旅行至關西地區,一定會走訪京都和奈良古都。孤獨星球上更有十幾頁的篇幅專門描寫京都,在此就不贅述。關於宗廟神佛話題,唯獨講講在高野山的體驗。

大阪南部有靈山,名高野,是日本三大靈場之一,是日本佛教真言密宗的本山,至今已有1200餘年歷史,是世界各地求學東密佛法的聖地。

從大阪難波站搭乘南海電車高野山線前往,單程路上約2個小時。南海電車的終點站名叫“極樂橋”,位於高野山腳下。山勢險峻,一輛大公交車傾斜著趴在峭壁上,竟然就是要帶我們上山的“纜車”。走進車內坐下,前後的乘客好像飄在頭頂和腳下。列車啟動、飛速上山,充滿著魔幻色彩,好像還未上山已見神魔。

兩歲寶寶的第一個暑假,來大阪住了一個月(二)大阪傳統的一面

(高野山底的神奇纜車)

這座藏於深山雲海中的佛教之城有寺院117間,在最深遠處供奉開山大師空海的舍利之處稱為奧之院。往奧之院的路上,是巨大的墓葬群,日本人對待亡靈的態度和墓葬體系令人震撼。這裡有墓碑20餘萬,靠外的大多是近代和現代陵墓,有一些規模很大,以家族為單位,也能看到一些企業建立的紀念碑。一眼認出上島咖啡,墓碑旁立著一隻醒目的咖啡杯,有點陰氣中的幽默感。死後能夠將靈魂安放在這裡,得到大師、靈山的庇佑,是一種無尚的歸宿。

穿過開闊墓地繼續往前,進入古樹參天蔽日的古墓地區。高大的古樹健壯生長,其中有些“母樹”,已有六、七百年樹齡,至今仍然播撒種子繁育後代。古樹遮蔽下的墓群鮮類叢生,為這些石塔、墓碑更添一分歷史的顏色。豐臣秀吉、織田信長、武田信玄,甚至備受爭議的淨土真宗親鸞上人等等歷史上的大量的戰國豪傑、佛法大師埋葬靈骨長眠於此。豐臣秀吉本人、其母、其子等人的墓碑單獨安置在一條小徑之上的坡道,一圈柵欄圍起幾座簡樸石塔,樣子異常簡樸。看著這些古墓,與古代英靈凝望,千年歷史,近在咫尺。

兩歲寶寶的第一個暑假,來大阪住了一個月(二)大阪傳統的一面

奧之院最深處供奉弘法大師舍利,過御廟橋須端正服裝,清心進入。橋前脫帽雙手合十行禮,再慢慢走進去,手機是禁用的。御廟中有燈籠堂,聚集萬盞明燈,匯聚光明和法力,極其肅穆莊嚴。

離開奧之院,在金剛峰寺得見規模宏大的枯山水,看山巒、湖海、波紋。

在壇上伽藍見到異常美麗的根本大塔。塔前松枝落滿地,我們也跟著撿了三隻,寄託美好的願望。

兩歲寶寶的第一個暑假,來大阪住了一個月(二)大阪傳統的一面

(壇上伽藍前的古松)

離開寺院後,靜坐和小丫頭一起回想青石白沙組成的山河湖海,在畫本中手繪枯山水,小小的體會禪宗意境。

兩歲寶寶的第一個暑假,來大阪住了一個月(二)大阪傳統的一面

(下山前跟寶寶合作完成的枯山水)

高野山上有太多值得玩味的細節,來訪的客人很多會選擇在這裡的寺院宿坊,吃素齋,上早課,停留數日再行離開。相比之下,我們一日的行程就顯得太過短促。千年高野山,保存完整的歷史脈絡,來這裡體驗無邊佛法,賞山水古建,還可看盡日本戰國史,實在不虛此行。

4. 活躍的祭祀活動

日本的傳統祭祀活動在現代社會中仍有廣泛的參與度。六月關西地區的祭祀活動不多,御田植神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該祭祀活動於每年六月十四日在大阪住吉大社舉辦。參加祭祀同時得以領略大阪府內最具規模的神社風情。

住吉大社位於大阪南部住吉區,具有1800年的悠久歷史,是大阪著名的千年神社。這裡供奉住吉大神和神功皇后,保佑海上平安以及生意興隆,對於海港居民具有重要意義。住吉大社的建築構造極具特色,被稱為“住吉造”,是神社幾大樣式之一。而神社裡有一座硃紅色木拱橋稱為反橋或太鼓橋,倒影映在橋下河水中,映照著鴨子、烏龜和錦鯉,在橋下水中同遊。神社外部的門上書寫幸福門三個字,左右各書天長地久,表達當地民眾樸素的願望。神社內的建築都是日本國寶級別的文物。相比京都的熱鬧喧囂,這裡清涼幽靜得多。

兩歲寶寶的第一個暑假,來大阪住了一個月(二)大阪傳統的一面

(住吉大社反橋下的龜仙人)

植神事是祭祀植神的慶典活動,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所以整個祭祀是圍繞著耕種、保護農作物、祈雨這些主題而來。活動預定14日中午1點開始,參與者絡繹不絕,多數是本地的老年人,不少婦人穿著和服入場。

兩歲寶寶的第一個暑假,來大阪住了一個月(二)大阪傳統的一面

(御田植神事的插秧現場)

兩歲寶寶的第一個暑假,來大阪住了一個月(二)大阪傳統的一面

祭祀分為幾個階段,首先是農夫引領健壯的黑色公牛入場啟動祭祀儀式。而後祭祀和表演人員魚貫進入,前前後後達到數百人,有的戴高帽穿著草鞋大聲疾呼,有的打扮成武士神情肅穆,保護著澆灌稻田的祭司,八位穿著翠綠色服裝的女性臉上圖得煞白扮成稻苗神,身後跟隨者穿著和服的男童女童,女童眉頭上還各點兩點,樣子可愛。繞行結束,祭祀開始。中心祭臺上施祭祀禮,兩邊稻田裡農民開始插秧,耕牛犁地。祭祀人員逐一登臺,表演澆灌、稻苗交接等等場景,音樂聲中女子表演舞蹈,祈求龍神庇佑。整個祭祀過程節奏緩慢,一點一點插秧,一點一點犁地,舞蹈表演同一個動作不斷重複,祭祀進程慢慢推進,觀看完整祭祀共需約3個小時。

御田植神事規模不大,形式傳統,非常適合家庭觀摩。場地內設有專門的兒童席,帶著月兒坐在第一排看大公牛,看穿著可愛的小哥哥小姐姐從身邊走過,比較有參與感。但如果要看更宏大的祭祀,則要在7月來關西,有機會體驗大阪天神祭和京都祗園祭,有花轎巡遊、綵船競渡、花火表演等更為盛大的慶祝儀式。

以上就是我們眼中大阪城傳統的一面,下一篇中將從“效率”和“人文”兩個方面聊一聊大阪城的現代。

歡迎關注“木東夕”,月兒媽媽分享雙語寶寶的培養經歷、育兒經驗及成長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