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开放 构筑大平台 培育大产业 提供大服务 强化大管理——集聚区专题讨论(七)

推进大开放 构筑大平台 培育大产业 提供大服务 强化大管理——集聚区专题讨论(七)

聚焦“五个大” 激活新动能

投资促进部 姚琪

1突出抓手推动“大开放”

进一步把集聚区开放抓手抓出更大实效。如与大江东集聚区合作,把联合招商作为突破口,真正把双方优势资源进行共享,实现合作项目落地。在海外创新中心工作,一方面借助与中德生物医药中心资源力争设立德国创新中心,引进更多优势资源;另一方面拓宽单个项目的“一城一域”局限,放大格局从人才借智、与园区企业产业方向、管理、技术等交流合作来发挥海外创新中心最大优势。

2集聚要素打造“大平台”

集聚信息、技术、人才、生活等高端要素,对标国内先进地区,通过搭建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孵化器等平台项目招引,有效集聚高端资源,为企业提供空间、技术、人才、装备、资金、后续服务等,切实解决传统企业在实施转型升级过程中和各类创业创新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更加聚焦培育“大产业”

一方面聚焦产业。面对环保、能耗、亩均等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重点围绕两大战略产业,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化学品和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特别是高端医药器械),氟硅钴新材料下游等方面集中优势开展招商。

另一方面聚焦资源。从产业发展经纬度视角摸清园区企业、产业情况,绘制“三张图”(产业现状图、企业、物料关联图,产业链招商地图,细分行业产业招商地图)。从产业培育所需的要素角度,进一步摸清园区发展智慧产业、幸福产业所需的土地要素、生产要素、生活要素、功能要素、政策要素底数,打通产业发展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等空间链条。

4精准高效优化“大服务”

必须提供精准高效专业的招商服务。项目攻坚服务在于统筹经信、发改、环保等市级部门前期研判合力,专业招商部门、规划、国土、财税、绿发等项目攻坚合力,通过“钉钉+专班”模式确保部门间的无缝对接,有效推动项目签约落地。项目推进服务在于加快配足配强项目“代办员”队伍,打造“招商+服务”全产业链服务队伍,形成从洽谈到投产的全过程服务体系。

5建制守制强化“大管理”

出台并严格落实集聚区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项目管理,确保项目政策咨询服务、洽谈签约管理、建设推进全流程清晰,保证项目政策兑现依法合规,程序到位。同时,进一步强化专业队伍的业务、工作纪律、党风廉政等各方面管理,确保招商队伍既能攻坚突破,又守好规矩。

推进大开放 构筑大平台 培育大产业 提供大服务 强化大管理——集聚区专题讨论(七)

突出园区优势 做强园区产业

经济发展部 徐建勇

1

突出产业定位

产业是一个园区的主体、核心,也是竞争力之所在。近年,园区在产业选择上有所定位,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还存在主导产业体系不够健全,产业链条过短,产业集中度不高等问题,导致主导产业带动能力不够强。要实现园区集约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是明确产业定位,且要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发展主导产业,形成纵向上下游、横向配套的特色产业集群。

2

明确工作重点

今后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哪里、企业发展的空间在哪里?唯有创新。美丽经济幸福产业、数字经济智慧产业是衢州实现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两大主攻方向,作为全市工业主战场、产业创新主平台,更加要围绕创新求突破,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一方面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引进一批研发创新实力强、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另一方面引导现有企业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

强化服务配套

1

一是资源要素支撑。

围绕产业项目设施配套和要素供给,以项目需求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提升为抓手,强化土地征迁、污染物排放指标、供电、供气、职工宿舍、人才等要素保障,切实提高项目承载力和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破解东港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高新土地指标短缺、固废处理难、招工难等制约项目落地和产业发展的瓶颈性问题。

2

二是创新平台配套。

在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中国电子化学材料产业园等国字号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品牌园区建设管理,不断增强园区影响力。要重点补上创新平台的“短板”,充分发挥园区“飞地”孵化器作用,加快衢州氟硅钴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建设,集聚公共科技创新资源。完善产业创新生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3

三是精准服务保障。

继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按照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流程要求,着力实现负面清单外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100天目标,打造项目审批标杆园区。建立和完善委领导挂联服务企业、“店小二”精准服务体系、线上线下服务机制、问题交办督办机制等,及时协调、交办、反馈,做到有疑问必答复、有难处必协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