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仙去,大俠歸隱:從此江湖永寂,再無後會之期


金庸仙去,大俠歸隱:從此江湖永寂,再無後會之期

笑傲江湖成絕響,人間再無俠客行。聽到金庸先生故去的消息,如聞驚雷,難以置信。一個時代的江湖就這樣消散了,像一片秋葉落在水中。按劍而行的俠士背影漸淡,完全湮沒在漆黑無邊的夜色中。數十百年之後,流傳的僅剩下捕風捉影的片語只言。

金庸先生的筆下,是每一個少年逍遙浪漫的武俠夢。還記得,從初次閱讀《天龍八部》冷峻驚豔的文筆,再到《神鵰俠侶》中傲世凌寒的愛戀。自那時開始,金庸先生的每部作品我都悉心拜讀,沉浸其中,無法自拔。讀到暢快精彩之處,為之傾倒,為之下淚,為之驚呼慨嘆拍案叫絕。恩怨情仇,愛恨離別,反覆推敲玩賞之下,我也就墜入了江湖。

金庸先生筆下的江湖,傳奇險峻,豪傑崢嶸;恩仇快意,利刃藏鋒。那些書中的人,書中的事,書中的義,書中的情,無不讓我為之沉淪。翻開一本書,就是踏入了一個江湖。遊走於金庸筆下的江湖之中,那些並肩而行的或俠或盜,亦正亦邪的江湖中人,教會了我許多做人道理。

金庸仙去,大俠歸隱:從此江湖永寂,再無後會之期

金庸的小說不僅開闢了全新的武俠敘事,更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正統思想。正如他借郭靖之口所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短短的八個字,蘊藏了他的家國情懷,也飽含了他的一腔抱負。

金庸,原名查良鏞。這個幾乎成為武俠小說代名詞的筆名,最開始源於與梁羽生的一個關於武俠的約定,“鏞”拆開來,就成了金庸,成了他一生難以磨滅的標籤。金庸,其實是中國最後一位章回體的作家。碩果僅存的金庸仙逝,我們和那個打上明清烙印的時代的最後一絲牽連就此斷裂。

吾生也晚,沒經歷過明清小說的噴薄與繁榮,但金庸的武俠,至少讓我們感受到了章回體最後的一縷古色古香。傳統章回演義小說結構與韻律的絕妙之美,和唐詩宋詞一樣,在所有的世界語言之中,只有漢字能夠將其展現得淋漓盡致。

金庸仙去,大俠歸隱:從此江湖永寂,再無後會之期

《笑傲江湖》中令狐沖以一人一己之力,獨自對抗自詡名門正統的五嶽劍派,平息江湖數十年的勾心鬥角,恩怨紛爭。正如金庸先生的章回體武俠小說,在白話文運動留下僅有的夾縫中,汪洋恣肆,自在獨行。金庸的武俠,一定程度上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精華,同時與中國人的源自漢字的審美趣味高度契合。這種繼承和宣揚,又進一步深化了中國人的對於傳統的審美趣味和閱讀習慣。

眾所周知,金庸在40多年前已然封筆,但是他依然留下了十四個關於武俠,關於江湖的故事——“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即使過了這麼多年,還是有無數的少年捧起他的書。他的這些著作並沒有過時,他的著作還在與時俱在。因為他創作的人物,已經融入了中華民族文化的血脈之中。

金庸的文字之美,在於深深根植於中國人的審美習慣中,那是一碗白粥上飄著的醬菜,熱氣騰騰的潮汕火鍋,早上剛出鍋的油條,是中國人所喜聞樂見,貼近了每一個人的現實。

基於現代的電影、電視傳播技術,再到後來的互聯網、遊戲、同人文學等方式的傳播和演繹,在這樣的高能賦權之下,金庸的武俠繼續煥發生機,達到了華人文字作品前所未有的影響高度。無論技術怎樣進步,金庸的武俠還是會繼續流傳下去。

快意恩仇,恣意驕縱;坦蕩奸偽,恩怨紛爭;如兒女情長,如家仇國恨;如大俠草莽,如市井流民。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事,無不銘心刻骨!這就是金庸筆下的江湖!那些真實鮮活的人物形象,那些過目難忘的笑靨音容,將在這精彩紛呈的江湖裡,在萬千讀者的心——涅槃永生。

金庸仙去,大俠歸隱:從此江湖永寂,再無後會之期

合上了書,江湖寥落,每一幕卻都在眼前循壞重放,彷彿確有其事。那個躲在被子裡偷看武俠,那個不諳世事的少年,拋下了沒有恩怨的教科書,在那些磨掉封面的武俠小說裡尋找醉人忘我的江湖。一絲一縷的記憶,一寸一毫的江湖,最終化為青春與墨色的縮影,在無悔的韶華里珍藏。

抬眼就是江湖,揮手再見雲天。一如金老未去,我輩猶似少年。行文至此,已是淚眼闌珊。

古龍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金庸走了,他帶走了江湖,也帶走了古龍的這句話。從此江湖永寂,再無後會之期。

說明:本文由獨行君供稿,一刀整理,感謝授權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