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首詞+8位詞人=北宋167年曆史

8首詞+8位詞人=北宋167年曆史

宋朝經濟的繁榮促進了宋詞的發展

北宋王朝自公元960建立,到1127年滅亡,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

百年間,大宋王朝由盛變衰,到後來南宋的偏安一隅,可說的東西實在很多: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名人軼事,史書記載.....真是數不勝數。

不是我們這裡短短一篇千餘字的文章就可以說地完,道地盡的。

作為中國古典詩歌表現形式之一的宋詞,繼唐詩之後,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在藝術的天空閃耀光芒。

宋詞,雖然沒有了唐詩的一板一眼,變地“參差不齊”,卻依然充滿韻律之美,音調和諧,悅耳動聽。

它似乎比唐詩更加接近詩歌的本來面目:歌唱。

北宋王朝雖然只有百餘年,卻為宋詞的出生壯大成熟提供了豐富的土壤。

宋詞的興衰與北宋王朝的歷史發展是一體的。

這裡,8位詞人將帶著他們的8首詞作,與你一起領略宋朝的無限風光和宋代文人的旖旎多情。

8首詞+8位詞人=北宋167年曆史

李煜更像個藝術家!

李煜:南唐的葬送者,宋詞婉約詞風的開創者。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作者:李煜 (五代)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公元975年,南唐滅亡。李煜與小周後到了汴京,被宋太祖封為違命侯,同年,宋太宗即位,又被改封為隴西公。

公元978年七夕,李煜死於北宋京師,時年四十二歲整。

國破家亡的三年囚禁生活,李煜不再吟風賞月,詞風大變,一改往日的香豔浮華,慷慨悲歌,滿懷家仇國恨。他寫下了一系列思念故國的詩詞。

至此,宋詞由唐時“低俗濃豔”的歌女伶工之詞“ 變為“士大夫之詞”,進入了上流文人的圈子。

國破家亡於他而言是不幸的,但於宋詞的發展卻是一個極大的契機。

公元978年,一杯“牽機”讓李煜命喪黃泉。

對於李煜,後人說他"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其所作之詞,一字一珠,非他家所能及也。”

他雖不是個皇帝,卻是一個好詞人。因為是他以一己之力,開創了宋朝初期詞壇的婉約之風。

8首詞+8位詞人=北宋167年曆史

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柳永,北宋著名詞人,第一個專業婉約派詞人。

《蝶戀花》【宋】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出生於公元984年。原名柳三變,後改名柳永。

柳永的詞從城市風光寫到秦樓楚館,從朝堂官府寫到市井巷陌,有羈旅行役之情,有兒女情相思之苦。

他的詞在當時影響甚大,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

他一生創作了213首詞,133種詞調,100多種首創詞牌,為後世詞人留下了一座詞調的高山和寶庫,打破了一人一生幾首詞的境況。

他的才華隨著他的詞作流傳到了北宋的大街小巷。可是,他卻不被皇帝賞識,四次科考,四次落第。直至暮年才及第。

柳永一生懷才不遇,四處飄零,卻始終純真如處子。仕途不順,他轉而將一身才華奉獻給了煙花小巷裡的地位低下的歌女,成為眾多深情女子的知己。

柳永是宋朝第一個專業填詞人,他的詞,旖旎多情,刻畫男女之情入骨三分。

他雖為男子,卻浪漫深情,詞風婉約柔美,千迴百轉。

命運無常,有人金榜題名,卻未能流芳百世,而柳永,仕途坎坷,卻名垂千古,成為宋詞發展史的一座豐碑。

那個孤獨卻又灑脫的背影,並沒有走遠,就藏在那一首首深情款款的宋詞裡。

柳永詞風的特點很好地說明了北宋開創之初承前啟後的變化。

8首詞+8位詞人=北宋167年曆史

繁花似錦的富貴詞人

晏殊:字同叔,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北宋婉約詞的重要代表人物。

《浣溪沙》【宋】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從小就聰明好學,5歲就有"神童"之稱。14歲中舉授官,繼而受朝廷重用。

從此走上仕途的光明大道,後來官至宰相,一生顯貴。

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北宋王朝逐漸走向安穩強盛的時期。“富貴情志”成了上層士大夫的普遍追求。

生活環境的優渥,仕途政途的順利,他的詞也寫得四平八穩,充滿了“富貴氣象”。

然而,這富貴氣象之內也含著一股淡淡的輕愁,愁而不怨。就像王國維曾引用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描寫的那樣,嫻靜安詳,憂思淡淡。

作為北宋前期詞壇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晏殊的詞雍容和緩,淡淡的憂愁中時而透露出自我解脫的氣度。

他的詞一洗五代“花間”詞的脂粉氣和濃豔色彩,變得清麗淡雅,溫潤秀潔。

其詞風的雍容淡雅昭示著北宋王朝由立朝之初時的動盪開始轉向政局的穩定。

8首詞+8位詞人=北宋167年曆史

江湖多風浪,我自瀟灑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在政治上負有盛名。

《浪淘沙·把酒祝東風》【宋】歐陽修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遊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歐陽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貶謫,仕途不像晏殊那麼順利。

因此,他對人生命運的變幻和官場的艱險有較深的的體驗,他的詞中也就流露出“世路風波險,十年一別須臾”的人生感嘆。

這些表現情感的詞作不多,但卻顯示出一種新的創作方向即詞既可以寫傳統的類型化的相思恨別,也可以抒發詞人獨特的人生體驗和心態。

歐陽修,生性灑脫,不流於世俗,為官也瀟灑曠達。

他不僅開創了宋代的新文風,還創作出了與五代富麗華美的貴族化傾向相異的審美趣味,轉而接近市民大眾的審美情趣。

這種市民大眾化的詞風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宋王朝經濟的逐漸發達。

8首詞+8位詞人=北宋167年曆史

大浪淘沙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代】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北宋中期詞人,蘇軾不可不提。蘇軾在詞史上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及地位。

宋代詞壇,大多時候都以婉約為主, 但也有將詞寫得豪邁大氣的豪放派, 蘇軾首度開創了豪放派詞作的先河。

他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改以往清新、柔軟又細膩的詞風, 寫下了令人讀之酣暢淋漓的豪放詞。

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格局。

這種改變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是一個傳奇。他詩詞、書法無所不精。他既能登朝堂治大國, 又能入俗世,。

他一生顛沛流離,遊走於大江南北, 將宋詞推向上更輝煌的地位。

蘇軾詞風的慷慨豪放與個人仕途的波折,是與北宋王朝中期的社會危機和政治動盪分不開的。

8首詞+8位詞人=北宋167年曆史

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賀鑄: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出身貴族,宋太祖賀皇后族孫。

《青玉案》 【宋】賀鑄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閒情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賀鑄出身貴族,少時喜談當世事,不肯為屈節權貴。因此浮沉下僚,鬱郁不得志。

蘇軾與秦觀師生二人相繼過世後,北宋的詞壇一下子沉寂了。

正如北宋王朝江河日下的形勢一樣,大有人才凋零的趨勢

這種頹勢直到賀鑄的《青玉案》橫空出世,方才打破。

這首《青玉案》畫出了江南悽迷的煙景,表現一種難以言說的“閒愁”。

他的小詞沒有了蘇軾的慷慨大氣,變得情思纏綿,工麗深婉,風格和晏幾道、秦觀相近。

黃庭堅就曾贊其“解道江南斷腸句,只今唯有賀方回”。

賀鑄詞風中的“傷感情緒”與北宋王朝日益衰敗的趨勢是一致的。

8首詞+8位詞人=北宋167年曆史

故國繁華已成往日!

周邦彥:北宋著名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

《蘭陵王·柳》 【宋代】周邦彥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閒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悽惻,恨堆積!漸別浦縈迴,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裡,淚暗滴。

在北宋王朝沒落的前夜,宋徽宗還設置大晟府,任用一批詞人來審音定樂,粉飾太平,這就是所謂大晟詞人,周邦彥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一個。

徽宗時,他先後在議禮局、大晟府任官,為王朝制禮作樂。因為不願意與奸相蔡京合作,得罪了宋徽宗,被迫離開京城。

那時,正是北宋王朝臨近覆亡的前夕。

他的詞既有溫庭筠的穠麗,韋莊的清豔,也有馮延巳的纏綿、李後主的深婉, 又有晏殊的蘊藉和歐陽修的秀逸。

而這首《蘭陵王》讓文藝的宋徽宗又將他調回來, 一開始這個詞牌名是歌頌高長恭的《蘭陵王入陣曲》。

周邦彥這首詞雖寫離別之情, 卻預示著北宋王朝即將滅亡,離開繁華的汴京。

8首詞+8位詞人=北宋167年曆史

全才趙佶

趙佶:史稱宋徽宗,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北宋第八位皇帝。

《眼兒媚》 【宋】趙佶

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

公元960年,宋太宗趙匡胤滅了南唐,統一天下。那時的李煜面對故國殘破,忍不住回憶往事“雕欄玉砌應猶在”。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人的鐵騎共破汴京,第二年俘獲宋徽宗,北宋滅亡。

宋徽宗趙佶也發出了對故國的無限留戀。生命真是一場輪迴。

後人翻閱史書,只留下了“靖康之變”幾個字。

數不清的鮮活的生命和北宋167年的繁華,掩埋在一抔黃土之下,只剩幾個蒼白的印記。

宋徽宗趙佶,就和和李煜一樣,生在帝王家,都不善理政,卻堪稱藝術全才。後世對他的評價是"宋徽宗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公元1135年,被金人俘虜的趙佶,逝於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留下了那些精緻的器皿、書畫和詩詞,徒留一聲嘆息。

正如詞中所說的那樣,面對國破家亡,他只能慨嘆一生:

家鄉在何處,怎麼忍心聽到那羌笛吹奏淒涼徹骨的《梅花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