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業濟群 興藥報國——追記我國藥物化學家彭司勳院士

精業濟群 興藥報國——追記我國藥物化學家彭司勳院士

【追思】

12月9日,我國藥物化學家、藥學教育家、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彭司勳因病在江蘇南京逝世,享年100歲。彭司勳的離去,讓藥學界、教育界為之悲慟。

1938年,彭司勳考入國立藥學專科學校(中國藥科大學前身),從此,便與藥學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1948年,彭司勳憑藉優異的成績獲得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獎學金,先後在美國馬里蘭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深造。1950年,剛過而立之年的彭司勳,在哥倫比亞大學藥學院獲得碩士學位。正當人們向他表示祝賀的時候,他卻提出要回到剛剛誕生不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那時,正是他在藥學研究上如日中天的時候,科學技術更為發達的美國想留下這位有著豐碩研究成果和勤懇鑽研精神的中國學者,彭司勳斷然拒絕。

“作為海外學子,唯有知識可以報國,我輩當義無反顧!”彭司勳說。

風雨如磐,風雨無阻。1950年底,彭司勳與鄧稼先、葉篤正等百餘名學生、學者一起衝破重重阻力,終於踏上歸途。在太平洋的海輪上,他心潮起伏,期待著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實現自己的報國之志。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彭司勳深感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是當務之急,因此他於1951年初應聘回到母校任教。從此,他便伴隨著新中國的風風雨雨在藥學事業的路上跋涉前行。

20世紀80年代中期,彭司勳主要研究方向為心腦血管藥物,重點為作用於鈣、鉀離子通道的化合物。他領導的研究小組歷時10年,對異唆琳類化合物心血管活性、構效關係進行了系統研究,設計合成新化合物220多個,發現多個具有開發前景的心腦血管活性物質,其中化合物86017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被列入醫藥科技創新技術“1035”工程。

回想起一年前在病榻旁和老師談話的一幕,學生張奕華至今仍難掩悲痛。

“當時彭老因為肺部感染入院治療,身體極其虛弱,但他仍然關心著學校人才培養和醫藥科學的前沿話題。”張奕華回憶,當談起學校新上馬的科研項目,彭司勳立刻來了精神。然而,沒想到這短短15分鐘的談話,竟成了他和老師的最後一次交流。

“生活中的彭老平易近人、如師如父,但遇到科研問題,卻嚴格得讓人害怕。”張奕華回憶,老師對自己的每一次報告、論文都極為謹慎,所有數據都務必經過反覆實驗,所有結果都要反覆檢查。

彭司勳最痛恨的就是學術造假,他常常教導弟子,要做好學問,更要做好人。“這句話,恩師說了一輩子,也踐行了一輩子,雖然恩師遠去了,但他留給我們的,是永恆的科研風範和長存的精神遺產。”說到這裡,張奕華早已泣不成聲。

躬耕於教,育萬千桃李。40多年來,彭司勳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藥學人才,他們均學有所成,遍佈各地,為我國的醫藥開發研究和製造貢獻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