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九鼎八簋”因布展的“豆腐渣”工程被砸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從此,“九鼎八簋”成為中央政權的象徵。春秋時,楚莊公曾向周定王的使臣公孫滿“問鼎之大小,輕重”,使得“問鼎”一詞成為覬覦國家權力的專用語。按照周禮,貴族在使用“九鼎八簋”的種類、數量上都有嚴格的規定,用於“九鼎八簋”種類和數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貴族等級的高低。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

曾侯乙墓“九鼎八簋”因布展的“豆腐渣”工程被砸

曾侯乙墓“九鼎八簋”出土照片

周朝的禮制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享用九鼎八簋,而曾侯乙墓中的確出土的是九鼎八簋!

西周晚期開始,周王室走向衰落,各地諸侯興起,象徵封建秩序的禮樂制度,出現“禮崩樂壞”現象,青銅禮器也隨之發生變化,諸侯們的“僭越”行為日益普遍,大夫越用諸侯之制也司空見慣,甚至有的諸侯所用禮器比天子還要豪華。這種背景下,曾侯乙墓出土九鼎八簋也不足為奇。

曾侯乙墓“九鼎八簋”因布展的“豆腐渣”工程被砸

湖北博物館壁龕

1978年,隨曾侯乙編鐘一起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戰國青銅器“九鼎八簋”,在2000年2月6日上午10時許,展出時因湖北博物館布展時的“豆腐渣”工程而導致兩鼎兩簋砸損。

2000年4月,省博物館對全部壁龕結構進行修復、加固,並對砸損的兩鼎兩簋進行了修復,共計花費近30萬餘元。

曾侯乙墓“九鼎八簋”因布展的“豆腐渣”工程被砸

曾侯乙墓“九鼎八簋”因布展的“豆腐渣”工程被砸

2001年9月,武漢市中級法院判決:恆暉公司賠償原告文物損失。恆暉公司因人去樓空而分文未賠。在上述工程發包、施工和結賬期間,施工單位直接責任人江暉、胡昌運為感謝該館職工汪濤的幫助,分兩次送給其人民幣共計1.5萬元。案發後汪濤已退出全部贓款。法院當日分別以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受賄罪,各判處江暉、胡昌運、汪濤有期徒刑1年,緩刑1年。

【鼎的典故】

夏傳九鼎

相傳,夏禹治水有功,被擁戴為王,九州(代表中國各地)各部落領袖紛紛進獻藏金(青銅)。夏禹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九座大鼎,並把各種圖像裝飾到鼎上,用來象徵九州。此後,鼎從炊器發展為傳國重器。

問鼎中原

春秋時,楚莊王曾向周定王的使臣公孫滿“問鼎之大小,輕重”,使得“問鼎”一詞成為覬覦國家權力的專用語。

鐘鳴鼎食

商周時代,常以青銅鑄鼎為祭祀禮器,青銅器的鑄造較陶器困難得多,只有統冶階級才有能力鑄造,因此鼎也成為貴族地位和階級的象徵,所以又以“鐘鳴鼎食”代表貴族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