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冰箱,夏天冰塊是怎麼來的?

話說,現在制個冰塊很容易。可是,在古代,他們夏天用的冰塊是從哪裡來的呢?

早在先秦時代,時人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

據《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

此部門的編制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進行儲存。

古代沒有冰箱,夏天冰塊是怎麼來的?

把冬天的冰藏到夏天,再拿出來用,在沒有冰箱的當時,古人是怎麼做到的呢?

每年大寒季節,古人就開始鑿冰儲藏,因為這時的冰塊最堅硬,不易融化。

冰窖都建在陰涼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鮮稻草跟蘆蓆鋪墊,把冰放到上面之後就覆蓋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然後密封窖口,待來年享用。

這樣儲存,每年大概會有三分之二的藏冰會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將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要說藏冰的規模,那得數清代,《大清會典》說當時紫禁城內有5口窖,藏冰25000塊;景山西門有6口窖,藏冰54000塊;德勝門外3口窖,藏冰26700塊。有學者根據這些記載推算,5000塊藏冰窖的容積,相當於現在一幢五層四單元的住宅樓的體積。

古代沒有冰箱,夏天冰塊是怎麼來的?

故宮內的冰窖

可是,在炎熱的南方地區,常年不結冰,該咋辦呢?

大約在唐朝末期,工匠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了大量硝石。偶爾他們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能使周圍的水將溫直至結冰。

於是一些能工巧匠便開始利用硝石開始製冰。

硝石是一種白色味苦的晶體,顏色如霜。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鈣,它溶解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使周圍溫度降低以致結成冰。

古代沒有冰箱,夏天冰塊是怎麼來的?

製冰用的硝石

硝石溶入水後,可以用降溫結晶法或蒸發結晶發將硝石再提出來重複使用。

當夏天製造冰塊成為可能後,市場中也出現了“冰鮮”,人們打撈的海產品,通過冰的冷凍運輸的更遠、保存的更久, 再後來,人民開始在製冰時向罐子裡放入糖、各種水果等。

到了宋代,市場上冷食的花樣就多起來了,南宋時期,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飲料。

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這和現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古代沒有冰箱,夏天冰塊是怎麼來的?

搗騰一碗冰飲不容易,大夏天容易化掉、不冰了, 咋辦?

智慧的古人還擁有一樣神奇的法寶:冰鑑!

冰鑑,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具體方法是將冰塊放在一個木製或青銅製作的箱子裡,既能保存食品,又可散發冷氣,使室內涼爽。

冰鑑最先是陶製的,春秋中期以後流行青銅鑑。

冰鑑可以看做是一種原始冰櫃,使用時,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四周圍滿冰塊,合上蓋子,不多時“冷飲”就可製成。

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戰國早期1號墓出土的“曾侯乙銅冰鑑”,就是其代表物。

古代沒有冰箱,夏天冰塊是怎麼來的?

曾侯乙銅冰鑑

冰鑑的外形其實很有特點,銅製的外壁和內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若將上面的蓋子拿開,俯視它的形狀如同一個“回”字。

古代沒有冰箱,夏天冰塊是怎麼來的?

冰鑑的外殼和方壺之間則是個很大的空間,具有冰鎮、溫酒的雙重功能。

看完古人的藏冰製冰術,會不會覺得,古人的夏天其實也沒那麼難過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