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晚年生活無定,專心著述講學,反對理學,被目為異端之尤

李贄(1527~1602)中國明代思想家。原名林載贄,因避聖諱,改姓李,單名贄,號卓吾,又號篤吾、宏甫,別號溫陵居士,福建泉州人。幼年隨父林白齋讀書,嘉靖時中舉人,後不再會試科舉。年30,赴河南共城(今輝縣)任教諭,清貧自守,探求學問。

此後,歷任南京國子監博士、北京國子監博士、禮部司務、南京刑部員外郎、雲南姚安知府。

此人晚年生活無定,專心著述講學,反對理學,被目為異端之尤

為官清明廉正,離任時,“士民遮道相送,車馬不能前進”(《姚州志》)為官24年,目睹官場黑暗腐敗,多與上司不洽,此次離任便歸隱不仕。晚年生活無定,輾轉多地,專心著述講學。一生反對理學,鞭笞名教,被目為“異端之尤”。萬曆三十年(1602)在通州被捕入獄,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蒙難獄中。

著作宏富,其主要代表著作《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初譚集》等,明代已刊行,近有中華書局新版。死後,聲名藉甚,傾動當世,其不少追隨者借李贄之名著書發售,抨擊時世。

此人晚年生活無定,專心著述講學,反對理學,被目為異端之尤

致使一部分署名李贄的著作,難辨真偽。明代中葉,中國封建社會,特別東南沿海地區,已經有資本主義萌芽。

李贄先世原為富商,從事海外通商,為通事官。李贄家鄉泉州一帶,工商業興旺,海外貿易活躍。此時,四學東漸已開始,李贄同利瑪竇交往甚篤,西學對李贄有一定影啊,加之李贄受泰州學派影響較深,遂形成反道學的異端思想。

李贄奮起反對封建文化專制主義,認為“欺天罔人者必講道學,以道學足以售其欺罔之謀也”(《初譚集,師友十》),道學家多是“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續焚書·三教歸儒說》)。

抨擊儒家《六經》、《語》、《孟》不過是“有頭無尾、得後遺前”的殘破記錄,只是“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數”,絕非“萬世之至論”(《焚書·童心說》)。尖銳批評尊孔潮流,猶如一犬吠形,群犬吠聲,可笑之極。否認孔孟為至高無上的權威,“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給於孔子而後足也”(《焚書·答耿中丞》),認為漢唐宋以來,“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宣稱要“顛倒千萬世之是非”(《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以封建制度叛逆者的姿態,向儒家傳統觀念提出挑戰。

此人晚年生活無定,專心著述講學,反對理學,被目為異端之尤

反對“存天理,滅人慾”,主張“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焚書·答鄧石陽》)。孔子從“生而知之”論及“上智下愚不移”,朱熹從氣稟清濁偏全,定人善惡壽夭,李贄反對天賦不平等說,認為“人但率性而為,勿以過高視聖人之為可也。堯舜與途人為一,聖人與凡人為一”(《明燈道古錄》),“天下無一人不生知”《焚書·答周西巖書》),男女見識無長短之分,反對封建等級與男尊女卑偏見。

認為,人之初,皆有童心,“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人。封建禮義教化,反而成為保存童心(真心)的障礙(《童心說》)。主張“人能自治,不待禁而止之也”,要求以“自治”之法得“千萬人之心”、“遂千萬人之慾”(《明燈道古錄》)。還認為“人必有私”是“自然之理”,不顧及人之私心,人便不懇力作進取(《藏書·德業儒臣後論》),反映了市民階層要求平等、個性自由、維護私產、謀求發展的願望。

李贄主要是反封建的社會思想家,其哲學觀點缺乏嚴密的體系,反對理生氣之說,認為“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故“天下萬物皆生於兩,不生於一”,“夫厥初生人,惟是陰陽二氣,男女二命耳,初無所謂一與理也”(《初譚集·夫婦篇總論》)。

此人晚年生活無定,專心著述講學,反對理學,被目為異端之尤

不言元氣,但言“陰陽二氣”,“吾窮物始而見夫婦之造端也”(同上),有一定的辯證觀念。由於他在哲學觀點上缺乏強有力的理論武器,使他在反理學的鬥爭中,多限於政治道德的揭露與批判,不能根本否定理學的理論體系,並在晚年思想中滲入了大量佛字唯心主義雜質。

表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反映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反封建思想的激進性和理論準備之不足。李贄的思想和批判精神,對以後的反封建鬥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文獻摘自——《人類文化遺產寶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