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幕後紀錄片:不該淪為純粹的宣傳片

這些年,有點影響力的華語電影,幾乎都有套拍的幕後紀錄片。《白鹿原》有《將令》,《賽德克•巴萊》有《未盡之路》,《金陵十三釵》有《張藝謀和他的金陵十三釵》,《南京!南京!》在上映三年後才將它的紀錄片《地獄之旅:一個電影人的長征》亮相。現在,張藝謀的《影》,推出了《張藝謀和他的“影”》,還進入院線上映。

電影幕後紀錄片:不該淪為純粹的宣傳片

幕後紀錄片,在喜歡電影的觀眾那裡,不是什麼新鮮玩意,DVD以及現下的藍光碟,都有或多或少的幕後花絮。在影迷間,有些紀錄片廣為流傳,如沃納•赫爾佐格《陸上行舟》的紀錄片《電影夢》(Burden of Dreams),雷德利•斯科特《銀翼殺手》的紀錄片《危險的日子》。有的幕後紀錄片,已像催生它的經典母品一樣,成了經典的一個部分。

電影幕後紀錄片:不該淪為純粹的宣傳片

如今華語電影盛行套拍紀錄片,大多是宣傳需要,在上映前或熱映期推出,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影院。幕後紀錄片就此淪落為另一種形式的宣傳片,電影的一件附屬物,宣傳和發行過程的一個環節。我們在《太極》、《將令》等紀錄片中,看到的大部分片段,都是主創人員在互相恭維或不痛不癢的評介,再有就是呈現一部電影的誕生如何艱辛。動機和目的決定其形態,以宣傳目的出發的紀錄片,最終止步於宣傳,留下來的有意義的東西並不多。

電影幕後紀錄片:不該淪為純粹的宣傳片

沒人想在映期就準備砸自己的腳,經片方允許,跟組拍攝,幕後紀錄片不可能站在影片的對立面,成為影片的敵人。我們通過各種渠道知道,內地片場常出現各種不和諧情況,而在幕後紀錄片幾乎一概不見。在講述美國獨立電影輝煌年代的《低俗電影》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其樂融融的片場出產糟糕的電影,暴風驟雨的片場卻出產好電影——《唐人街》就是例證”,所以,我們的紀錄片犯不著只想著拍攝主創們的才智和他們的百般辛勞,該多塞些客觀的爭論和矛盾。

電影幕後紀錄片:不該淪為純粹的宣傳片

《南京!南京!》的紀錄片《地獄之旅》較多地呈現了劇組腐敗、內地製片不專業等情況,可以說是華語電影幕後紀錄片揭露最狠的一部。大概正因為這個原因,片方認為沒什麼宣傳功能,被壓在箱底,三年之後才讓其亮相。事實上,這部紀錄片選擇的素材,最終成品的主要功能,依然是導演陸川個人形象的宣傳片,不斷地描述他的困惑、他的努力、他的信念,把他塑造得像個電影聖徒一樣。即便如此,拋卻歌功頌德的部分,這部幕後紀錄片,稱得上這些年最有價值的電影紀錄片。

電影幕後紀錄片:不該淪為純粹的宣傳片

《地獄之旅》因其“價值”,不具備宣傳功能,事後很久才推出;上映前或熱映中需要的是宣傳,導致片方推出的套拍紀錄片,基本都像僱傭廣告公司的人員拍攝的宣傳長片。電影的票房和口碑,終歸要靠自身質量。論宣傳功能,一部幕後紀錄片的效用,還不如讓主創上一檔《魯豫有約》或《快樂大本營》之類的綜藝節目。

電影幕後紀錄片:不該淪為純粹的宣傳片

可以滿足影迷的需求,可以是中國電影成長備忘錄,可以成為一部經典電影的珍貴資料,電影幕後紀錄片的意義

無須贅述。一部有價值的紀錄片,得讓跟組套拍的紀錄片團隊,有適當的自由度。紀錄片不是獻媚錄,沒必要、也不該淪為純粹的宣傳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