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8102年了,還有父母把孩子送到“女德班”進行“改造”?

都8102年了,还有父母把孩子送到“女德班”进行“改造”?

一年前,遼寧撫順市傳統文化教育學校開設的女德班被曝光遣散後,就在前幾天,又被爆出在溫州捲土重來,視頻內容猝不及防地又刷新了大家的三觀。

都8102年了,还有父母把孩子送到“女德班”进行“改造”?

溫州某單位舉辦的親子夏令營活動中課堂上的授課內容是這樣的——

“男人就是天,女人就是地”

“將來無論丈夫說什麼,作為妻子都只能回答是、好、馬上”

“作為女子就不應該往上走,最應該就是在最底層。”

“婚姻四項基本原則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逆來順受、堅決不離婚”

“換男朋友會爛手爛腳,最終要鋸掉!”

偏偏,這些令人大呼奇葩的授課內容有人買單。這個女德班招收的是5-18週歲的少年兒童,居然真的有家長送自己的孩子去上這樣的課,數量還不在少數。據說之前的撫順市的女德班開班不到短短十天,就已經報名滿員。那麼問題來了,都8102年了,什麼樣的家長會這麼傻?聽信這樣的內容送孩子來上女德班?

都8102年了,还有父母把孩子送到“女德班”进行“改造”?

視頻採訪了一個家長,他給出原因是這樣的:

孩子現在就是在家裡懶,不聽話,還愛玩手機。自己管不了,學校也不去教他們講禮貌做勞動。我覺得,小孩兒在這邊能學會孝敬父母,然後參加一些集體勞動,學一些生活技能,這些來說的話,對我肯定是利大於弊的。

還有一名學員曾在採訪中說自己來自單親家庭,由於自己不想上學,媽媽沒辦法就把自己送到這裡來學習,希望參加完培訓後能去學校繼續上學。

從這些敘述可以看出,“女德班”已經成了一些家長寄託孩子“改邪歸正”的培訓機構。

這些家長的想法和那些送孩子去豫章書院、楊永信的臨沂網戒中心的家長想法同出一轍,就是希望孩子出來後“聽話”。

“聽話”的魔咒

很多中國父母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把孩子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就是最省心的。

什麼是聽話?

就是用最省心的方式去扼殺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來保全自己的自由和時間。

還有些父母,總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當孩子提出要求時,第一時間不是去傾聽、去了解,而是拒絕。

從來不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用尊重的眼光去看待。而是認為他們小,得聽話,得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如果反抗,就會理所應當地認為是孩子出了問題,不聽話。然後想當然的覺得自己沒有做錯。

這些讓孩子聽話的魔咒牢牢捆住孩子,壓抑他們的成長,在父母與子女之間豎起一面高高的牆。沉默沉默,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滅亡——結局的不可掌控還被父母認為,也許,一個電擊所、一個女德班可以拯救自己的“沒救”的孩子。

但,其實,要拯救的,何止孩子?

一部由央視花費十年時間打磨的紀錄片《鏡子》,選材於武漢一家心理輔導培訓學校,針對的都是問題孩子。

澤清,輟學2個月。外公外婆是大學教授,父母也有體面的職業。但他卻沉迷於網上軍棋,面對母親的關心,竟然罵她“賤”,甚至動手、動刀。

在節目裡,澤清說:“我媽脾氣暴躁,講到最後都是她對。我爸在一邊躺著,受不了了,就會使用暴力”。

都8102年了,还有父母把孩子送到“女德班”进行“改造”?

冷漠、暴力、互相埋怨,就是這個家庭的標籤。

紀錄片中類似的案例故事都指向問題孩子的背後——

問題孩子的背後,必然是問題家庭。

問題孩子的背後,必然是問題父母。

天下大美,和而不同

家庭教育出現了問題,應該從家庭教育中看待問題本身,而不是把孩子送去“改造”。

在紀錄片《00後》中,兩個有兩個男孩子的案例值得父母借鑑,劉嘉陽和梁昊天。

他們是一對性格迥然不同的好朋友。

都8102年了,还有父母把孩子送到“女德班”进行“改造”?

劉嘉陽從不上任何補課班,父母對他的教育方式是鼓勵並培養他的興趣愛好:射擊,檯球,金庸小說、英語……

一向文靜溫和的劉嘉陽很有主見,確定了自己要出國讀書的目標,在國際班學得如魚得水。他說:如果是體制內教育的話,我可能早已經被退學了。

都8102年了,还有父母把孩子送到“女德班”进行“改造”?

而一向調皮活潑的梁昊天,卻較難適應國際學校的課程,還是為分數而努力、時間表中填滿各色各樣的補課計劃、時刻準備著大大小小的測驗,無時無刻不為考試奮鬥著的中國學生身份更適合他……

梁昊天面對鏡頭時說:“我覺得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式,現在看來傳統教育是最適合我的。”

而慶幸的是,兩人的人生選擇都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他們跨過了叛逆,各有目標。

都8102年了,还有父母把孩子送到“女德班”进行“改造”?

真好,他們的父母,沒有對他們的思想進行碾壓式的操控,而是在無傷大雅的前提下,讓他們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

聽話,不是教育的目的,讓孩子活出自我,活得幸福才是。

天下大美,和而不同。

分享主流育兒理念、育兒乾貨

以愛之名,為愛發聲

都8102年了,还有父母把孩子送到“女德班”进行“改造”?

呀米媽

中國兒童性格養正研究中心研究員;

“兒童性格涵養教學法”推廣人;

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碩士;

繪本作者、閱讀推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