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鋒——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樊錦詩

  2018年12月18日上午10時,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樊錦詩作為100名改革先鋒的一員,受到黨中央、國務院表彰。

  此時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年滿80,在敦煌工作已經55年。


改革先鋒——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樊錦詩


改革先鋒——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樊錦詩

▲ 從青絲少女到白髮老人,樊錦詩的目光還是那樣清澈,笑容依然燦爛。



  對事業執著,對文物摯愛,是樊錦詩先生最突出的特點。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首先這樣談。

   孤懸沙漠,莫高窟工作苦嗎?先生總是說,不苦。比起創業的前輩,現在工作生活環境條件已經多有改善。

   有一年的春節長假,終於擺脫了行政事務羈絆,先生一個人在洞窟,與壁畫、塑像陪伴,一待就是多半天。小棉襖外套大棉襖,小棉褲外穿大棉褲,踩上厚靴子,還是冷徹骨髓,發顫。

  艱苦是存在的,只是,這種苦,在大愛莫高窟藝術珍寶的莫高窟人面前,不覺得,或是啥也不算。

   先生平和,寡言,只有說起莫高窟才有說不完的語言。有人說,她就像母雞護著小雞一樣,時刻警惕著防範著,可能的威脅、危險。

  在莫高窟工作37年的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部長李萍,不久前,在先生家裡與先生合影留念。快門摁下前,先生輕輕說,移開點,別把彭老師遮掩。彭老師者,彭金章先生,先生的先生也。81歲時病逝。照片就一直掛在先生房間。畢業三年後,先生和北大同學戀人彭金章成婚成了侶伴。19年間,一個在敦煌,一個在武漢。為了文物事業大愛,夫妻愛、母子愛,退後,靠邊。最終,拗不過先生,彭金章成了“敦煌女婿”,先生多了個工作夥伴。

  一次似乎不經意的移開提醒,流露出深藏的深情無限。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偉大的改革開放精神,蘊含著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樊錦詩先生對文物事業的執著堅守,正是改革開放精神在文物行業的生動體現,它推動了敦煌研究院的工作在前人的基礎上又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被黨和國家領導人譽為,“我國文物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和精心管理的典範”。甘肅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這樣讚歎。


改革先鋒——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樊錦詩

▲ 1998年,樊錦詩與國外學者探討壁畫修復方案。


  守望傳統向後觀看,又勇於創新,前瞻,敢為人先。王旭東說,看似矛盾著的兩面,在樊錦詩先生身上同時體現。

  在個人學術生涯,先生求真創新,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撰寫《敦煌石窟研究百年回顧與瞻望》,總結和思考20世紀敦煌石窟研究犖犖大端;主編《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綜合考古、美術、宗教、測繪、計算機、攝影、化學等人文和自然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和技術編纂,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評價為“既真且確,精緻絕倫”,英國倫敦大學名譽教授韋陀先生稱此考古報告“從未有過的資料系統完整的科學性”,為中國其他石窟寺遺址的考古報告提供標準與模板……

  2018年,高德地圖、新浪微博、央視網聯合推出微博平臺“大國之旅——中國景區旅遊綜合服務能力指數評選”,敦煌研究院以最高票當選全域“最具熱度博物館”。研究院也是博物館,石窟就是展廳,壁畫、彩塑構成展品展線。

   莫高窟的洞不少,莫高窟的洞很小,小到有的只有十幾平方米甚至幾平方米大小。觀眾進入洞窟就是進入展廳,其實也就是進入了文物庫房。

   哪家博物館會把文物庫房對觀眾開放?鋼鐵過上千年都會有變化,石頭也會風化,更何況彩塑壁畫!一定要想個法!先生焦灼的表情、諄諄的話,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部長蘇伯民時刻記掛。

  率先開展文物保護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建設,經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並頒佈實施《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劃(2006-2025)》,為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弘揚事業的發展,把明確的科學規劃、有力的法律依據加掛。

  對窟區環境做出科學評價;工程阻沙、化學治沙、生物固沙,大大減少窟區揚沙;砂礫岩石窟崖體裂隙灌漿、風化崖面防風化加固,材料與工藝細細研發;探討壁畫病害產生機理,不斷改進壁畫修復技法,實驗篩選新型修復材料,使文物修復結出科學智慧之花,還輻射和帶動國內其他文物保護修復,包括西藏布達拉、薩迦寺和羅布林卡;長期開展遊客需求和承載量研究,完善遊客服務設施,根據溫溼度甚至二氧化碳含量調節觀眾流量,在中國首創旅遊預約制,負責任的文化旅遊惠及萬家。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先生就提出利用計算機技術實現敦煌壁畫、彩塑藝術永久保存的構想計劃——利用數字技術儲存和展示莫高窟彩塑和壁畫。

   2003年以來,為了將“數字敦煌”運用更廣泛,先生提議並策劃實施了莫高窟史上規模最大的綜合性保護工程——敦煌莫高窟保護利用工程,為莫高窟的保護與利用拓展了廣大空間。

   2014年,先生為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竣工投入使用,舉行“大典”,先生要求出席人員,不論官有多大,都需要把鞋底塵土擦乾淨,要做到展示中心一塵不染。她拿出自己的稿費15000元,要工作人員好好吃頓飯,表達她對遺產守護人的心意一片。

  人才,是事業發展的根本資源。王旭東說,先生敏銳地注意到人才建設的重要性,清楚地認識到,擁有人才就意味著擁有競爭力,事業才能壯大騰飛。

  1981年,李萍18歲,和21位青年經過嚴格考核,被敦煌研究院錄取。崗前培訓,工作之餘培訓,老師講完課,還要佈置作業,出幾道題。還有點評,矇混不允許。學習,成為他們的自覺遵循。

  1984年,去了北二外;1988年,又選送去日本。研修佛教美術,純熟日語能力。如今,李萍已是研究員,肩扛文化弘揚部大旗。

   對外開放,敦煌人走出敦煌,和國內大專院校合作開展學歷教育和培訓;倡導設立中青年優秀科研成果獎,撥出專項經費;資助學術著作出版,籌集專門出版經費;大膽起用一批青年專家走上中層領導崗位,提高專業人員待遇……打開國門,走向國際,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派遣專業技術人員前往日本、美國、英國……成就了敦煌這樣自然條件差、工資待遇並不算高的單位,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卻佔全國同類單位前位。

   他們偏居西北一隅,卻胸襟開闊,自信又低調。自信來自於實力,實力由實跡襯托。


改革先鋒——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樊錦詩

  莫高窟靜靜地坐落在鳴沙山和三危山之間,一片靜謐。王旭東說,也許正是這個環境才適合佛教藝術和佛教信仰持續下去,信仰與自然力量的融合創造了莫高窟藝術聖地;常書鴻、段文傑、樊錦詩,一代代莫高窟人,執著、堅守,守護著莫高窟藝術聖地。

   樊錦詩說,莫高窟需要一代代人守護。人的一生只有幾十年,只能守護莫高窟幾十年。偷懶耍滑其實也往往煞費苦心,你不願意胡幹,那就好好守護她,誠心奉獻。


改革先鋒——文物有效保護的探索者樊錦詩

   風沙,磨斷敦煌古道,掩埋古城荒涼。歷史,淘洗風流人物,湮滅狼煙寂寥。大漠的寂寥與大愛的傾注,疊加而成敦煌輝煌。執著堅守,摯愛弘揚,溫情與敬意,讓遺產有了溫度,如同冬日暖陽。

  錦瑟華年去,莫高永留詩。

   向先生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