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脈是“並少陰之經”,還是“並陽明之經?

衝脈不屬十二正經,很多人對其並不十分重視,但是研究一下,還是挺有意思的,比如我多年以來就把其理解為胃經,如今發現大錯特錯。

衝脈是“並少陰之經”,還是“並陽明之經?

“並”原字作“並”,意指兩者並列,不同於合併。關於衝脈在腹部的循行是“並少陰之經”還是“並陽明之經”,《素問》與《難經》的說法不一致。《素問·骨空論》說:“衝脈者,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而《難經·二十八難》則說:“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後來虞庶的注採取騎牆說法:“《素問》曰並少陰之經,《難經》卻言並陽明之經。況少陰之經,挾臍左右各五分;陽明之經,挾臍左右各二寸,氣衝又是陽明脈氣所發。如此推之,則衝脈自氣衝起,在陽明、少陰二經之內,挾臍上行,其理明矣。”所言衝脈在足少陰和足陽明兩經之間上行。明李時珍《奇經八脈考》沿襲其說“足陽明,去腹中行二寸;少陰去腹中行五分,衝脈行於兩經之間也。”這樣衝脈所行路徑既非並足少陰,又非並足陽明,成為兩經之間另一線路。此說是不符合腧穴的交會關係的。

衝脈是“並少陰之經”,還是“並陽明之經?

考《素問·氣府論》載:“衝脈氣所發者二十二穴:俠鳩尾外各半寸,至臍寸一;俠臍下傍各五分,至橫骨寸一。”《針灸甲乙經》卷三更明確指出:“腹自幽門俠巨闕兩旁各半寸,循衝脈下行至橫骨凡二十二穴。”由此可知,衝脈所發,自幽門至橫骨基本上每隔一寸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即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因其均屬足少陰經,所以說衝脈“並少陰之經”,這是明確無疑的。衝脈之上行,應當以此說為是。足陽明經,則除了氣衝穴外,並無與衝脈交會。滑伯仁《難經本義》曾正確指出“當從《內經》”,也認為不能以《難經》的說法為準。衝脈與十二經脈的關係,非僅在腹部與足少陰經並行,而且在下肢內側也是與足少陰經並行,其內部則起於腎下、胞中,可見衝脈與足少陰腎經的關係是特別密切的。《靈樞·五音五味》說:“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毫毛。”循腹上行的路線就是足少陰經的腹旁線。《素問·奇病論》也說:“胞絡者繫於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根據《內經》各篇所論,腎、胞、衝脈、足少陰之間構成了這樣的關係:

足→足少陰→〔腎〕→咽喉→舌本……唇口〔腎〕→胞→衝脈(並行)

其中“腎”起主要作用。只有腎氣盛,衝、任才能通調;腎氣不充,則衝脈功能不足。

衝脈是“並少陰之經”,還是“並陽明之經?

衝脈的功能關係到體毛、鬚髯的生長和發音器官的變化,這方面的功能及其所反映的部位都與足少陰腎經相關。所以說,衝脈是“並少陰之經”,而不是“並陽明之經”。當然,衝脈與足陽明胃經也有聯繫,那主要是出於血氣來源的聯繫,

與足少陰腎經相比較,在作用和範圍上都是有主次之分的。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