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折不撓 瓊崖縱隊

瓊崖縱隊是中國共產黨在海南島領導的一支人民武裝,是以1927年9月海南島農民起義隊伍為基礎組建的。這支人民武裝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經歷了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考驗,創立了以五指山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

縱隊歷史

起源

百折不撓 瓊崖縱隊

瓊崖縱隊的前身是1927年在瓊崖特委領導下的瓊崖討逆革命軍。1927 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 中共瓊崖特別委員會和瓊崖軍事委員會於先後在文昌、瓊山等縣組建瓊崖討逆革命軍。9月至10月,瓊崖特委領導舉行武裝起義。11月,瓊崖討逆革命軍改編為瓊崖工農革命軍。1928年2月,瓊崖工農革命軍改稱瓊崖工農紅軍。當年底,瓊崖工農紅軍在國民黨軍的“圍剿”下受到嚴重挫折,餘部轉移到定安縣母瑞山。

1929年冬,成立瓊崖工農紅軍獨立團,次年擴編為瓊崖工農紅軍獨立師。9月,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1獨立師(後稱第2獨立師)。1932年7月,第2獨立師在國民黨軍的“圍剿”下遭受嚴重損失,餘部在特委書記馮白駒等領導下堅持鬥爭,後組建瓊崖工農紅軍游擊隊。

抗戰時期

抗日戰爭爆發後,瓊崖特委根據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與國民黨當局經過一年多的談判,達成了團結抗日的協議,並於1938年12月5日在瓊山縣雲龍圩將瓊崖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四區獨立隊(以下簡稱獨立隊),馮白駒任隊長。改編時約300人,編為3箇中隊。

1939年2月10日,日軍以臺灣混成旅團一部,在海軍的支援下。在海南島北部的天尾港登陸,迅即佔領海口、瓊山、定安、文昌等地。14日,日軍又以第五艦隊一部,在海南島南部的三亞港登陸,迅即佔領三亞、榆林等地。爾後,日軍南北對進,海南全島遂告淪陷。國民黨守軍保安第十五團等部退入五指山區。

百折不撓 瓊崖縱隊

日軍登陸時,剛改編的獨立隊在國民黨軍撤退的情況下,毅然開赴南渡江的重要渡口潭口,冒著敵機的猛烈轟炸,構築工事,阻擊日軍渡江。獨立隊的這一行動,在人民群眾中產生了良好的政治影響。此後,獨立隊以第一中隊在瓊山縣的雲龍、道崇、三江、豐演,以第二、第三中隊在瓊山縣的鹹來、樹德和文昌縣的大昌等地,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發動群眾,擴大武裝。不久,與國民黨當局聯合成立了瓊崖戰時黨政處,頒佈了《動員委員會組織條例》,在部分縣、鄉成立了保衛瓊崖動員委員會。由於這一時期瓊崖地區的國共合作較好,瓊崖抗戰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各地的農民抗日協會、青年抗日協會、婦女抗日協會等抗日組織紛紛成立;許多失散的國民黨軍政人員要求獨立隊收編,共同抗日;不少國民黨軍隊和行政機關要求獨立隊派員協助加強政治工作,整頓組織;而獨立隊本身也迅速發展到1000餘人。為了適應部隊迅速發展的形勢,1939年3月,中共瓊崖特委將獨立隊改稱獨立總隊,由馮白駒任總隊長,下編3個大隊。

獨立總隊成立後,中共瓊崖特委和總隊部即以第一、第二大隊於瓊山、文昌地區,以第三大隊於澄邁、臨高、儋縣、昌江、感恩地區,開展游擊戰爭。1939年3月中旬,第一大隊在瓊(山)文(昌)公路幹線上的羅牛橋伏擊日軍的運輸車輛,擊毀汽車1輛,殲日軍大佐指揮官以下20餘人。5月,

百折不撓 瓊崖縱隊

第二大隊在海口市郊長村橋附近伏擊修路的日軍,繳槍7支。6月,第一大隊化裝潛入文昌縣城,襲擊日軍北門哨所,殲日軍數人。日軍遭獨立總隊連續打擊後,出動1000餘人對瓊(山)文(昌)地區進行“掃蕩”。為牽制敵人,獨立總隊以第二大隊一部西渡南渡江,迸至瓊山縣龍塘、十字路、龍橋、府城和海口郊區活動,威脅敵心臟地區,並將游擊戰爭發展到海南島西部地區。從1939年2月至年底,第一、第二大隊在瓊文地區作戰70餘次,殲日軍800餘人,開闢了瓊崖抗日根據地。

為了發展海南島西部地區的抗日遊擊戰爭,獨立總隊第三大隊於1939年冬組織了圍困那大日軍據點的戰鬥。那大位於海南島西北部,是情縣、臨高、昌江、感恩、白沙五縣的交通樞紐,駐有日軍100餘人及偽軍1箇中隊,獨立總隊第三大隊決定聯合國民黨地方當局和動員群眾,採取圍困戰術將日軍擠走。戰前,在獨立總隊第三大隊的主持下,召開了陶江、南豐等8個鄉和游擊隊負責人會議,成立圍困那大行動委員會指揮部,在國民黨儋縣縣長和各鄉行政人員的支持下,組織工作隊深入群眾,建立各種圍困組織,參加圍困的有武裝人員400餘人,群眾2000餘人。10月下旬,圍困戰鬥發起,第三大隊以兩個中隊及部分地方遊擊武裝對那大之敵連續進行襲擾,以部分武裝人員帶領群眾在那大外圍嚴密警戒,切斷那大之敵與外界的一切聯繫。至11月初,那大之敵因給養斷絕,孤立無援,被迫乘夜暗突圍向儋縣縣

百折不撓 瓊崖縱隊

城逃竄。第三大隊進入那大後,未及逃跑的偽軍1箇中隊全部就俘,繳槍60餘支。那大戰鬥的勝利,促進了海南島西部地區抗日遊擊戰爭的開展。

為了發展海南島西部地區的抗日遊擊戰爭,中共瓊崖特委於1939年12月決定將特委和總隊部轉移到臨高、儋縣、白沙交界的紗帽嶺地區,建立以那大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1939年1月下旬,特委及總隊領導機關率特務大隊向紗帽嶺地區轉移。2月中旬,轉移部隊抵達美合地區時,那大鎮已被日軍重新佔領,特委及總隊機關不能繼續西進,於是決定留在美合地區創建根據地。

美合位於澄邁縣東南部山區,是控制屯昌、澄邁、臨高、儋縣的要地。獨立總隊進至美合後,迅速控制了美合周圍的仁興、南坤等鄉,並建立了100餘人的民兵。與此同時,在儋縣、昌江、臨高等縣成立了第四大隊和第五大隊。同年夏,在美合建立了幹部學校。9月,中共中央派莊田、李振亞抵瓊崖,加強了獨立總隊的領導和指揮。接著,整編了部隊,統一編成2個支隊,1個特務大隊和1個獨立大隊(亦稱第四大隊),共3000餘人。同時,充實了總隊領導機關,由馮白駒任總隊長兼政治委員,莊田任副總隊長,李振亞任參謀長,王業喜任政治部主任。

1940年1月下旬,中共中央指示瓊崖特委:海南島應作長期抗戰的打算,應以全島為目標,大力發展黨和武裝,開展民運工作,不顧國民黨的任何阻礙,堅決組織全島人民的抗日鬥爭。要自力更生,把瓊島創造為爭取900萬南洋華僑的中心根據地。中共中央的指示,指明瞭海南島抗日遊擊戰爭

百折不撓 瓊崖縱隊

的發展方向。

獨立總隊的迅速發展壯大,引起了海南島國民黨當局的恐懼。從1939年下半年起,國民黨就不斷製造藉口,限制獨立總隊的發展。獨立總隊始終以大局為重,據理交涉。但國民黨地方當局不僅不聽獨立總隊團結抗戰的勸告,反而於1940年11月7日,以保安第七團及部分地方武裝共3000餘人向美合根據地發起進攻。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獨立總隊被迫撤出美合,向瓊山、文昌地區轉移,於1941年1月進至瓊山縣樹德鄉。3月。國民黨軍保安第七團再次向獨立總隊發動進攻,獨立總隊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堅決實行自衛反擊,殲頑軍一部於羅蓬坡。6月,獨立總隊又粉碎頑軍3000餘人對瓊山文昌根據地的進攻。在反擊頑軍進攻的同時,獨立總隊於7月以兩個支隊的兵力襲擊日軍美德村據點,擊毀日軍軍車2輛,殲日軍60餘人,繳獲機槍2挺,長短槍20餘支。此後,第一、第二支隊向瓊山縣甲子鄉挺進,繼續鞏固和擴大瓊文根據地。

自1939年2月日軍登陸海南島至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共產黨在海南島積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獨立自主地開展游擊戰爭,先後在瓊(山)文(昌),樂(會)萬(寧)、澄(邁)臨(高)地區建立了根據地。1941年5月至11月,相繼成立了樂萬、文昌、澄(邁)臨(高)抗日民主政府或辦事處

百折不撓 瓊崖縱隊

和瓊崖東北抗日民主政府,獨立總隊也由原來的300多人發展到3500餘人。此外,還在許多縣、區、鄉建立了群眾性的抗日組織,其成員達5萬多人,從而使海南島的抗日遊擊戰爭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 [1]

1943年夏,總隊領導機關轉移到澄邁縣,挫敗日、偽軍的“蠶食”、“掃蕩”。1944年秋,獨立總隊改編為廣東省瓊崖抗日遊擊隊獨立縱隊。1945年7月初,建立起白沙抗日根據地,繼而對日、偽軍實施反攻。

在抗日戰爭時期,瓊崖抗日遊擊隊獨立縱隊沉重的打擊了海南島的日偽軍。至抗戰勝利,縱隊發展到7000多人,解放了海南島五分之三的地區。

正式成立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積極策劃內戰,1945年10月調第46軍到海南島。1946年2月,第46軍集中主力並糾集保安團隊和地主武裝共3萬多人對五指山進行“清剿”。此時,縱隊改稱廣東省瓊崖游擊隊獨立縱隊。為了保存力量,部隊撤出白沙,靈活運用游擊戰術與敵周旋,積極尋機反擊,經數月作戰,取得了反“清剿”的勝利。9-11月,國民黨46軍撤出海南島後又派5個保安總隊繼續“清剿”,也被瓊崖獨立縱隊擊退。

百折不撓 瓊崖縱隊

此時,瓊崖獨立縱隊與中共中央恢復了電臺聯繫,並根據中共中央關於重新開闢根據地,堅持長期鬥爭的指示,於1947年初,獨立縱隊領導機關及主力一部轉至海南島南部,相繼解放保亭、樂東縣,建立了五指山中心根據地。1947年10月解放白沙全境。

為了適應新的鬥爭形勢,同年10月,獨立縱隊召開全軍代表大會,總結過去鬥爭的經驗教訓,研究了瓊崖縱隊的建設和以後的鬥爭方針。大會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命令,將瓊崖游擊隊獨立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瓊崖縱隊,馮白駒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李振亞、吳克之任副司令員,黃康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馬白山任參謀長。下轄第1、第3、第5總隊和一個獨立支隊,總兵力8000餘人。隨即開展整風運動,進行軍政訓練,增強了戰鬥力,為爾後開創新的鬥爭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礎。

瓊崖縱隊為了加速海南島的解放,於1948年9月至1949年7月,集中主力向國民黨軍發動了秋、春、夏季攻勢,殲滅4900餘人,繳獲迫擊炮9門、輕重機槍130多挺、長短槍2400餘支,解放了昌江、感恩縣城和石碌鐵礦,瓊崖縱隊發展到1.5萬人。

解放海南

百折不撓 瓊崖縱隊

1949年秋,國民黨軍一部先後從大陸退據海南島,瓊崖縱隊遂轉入保衛五指山中心根據地的反“清剿”鬥爭。12月,瓊崖縱隊遵照中共中央關於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解放海南島的指示,在動員島上軍民迎接主力部隊渡海登陸的同時,還派出部分幹部,帶領一批船工和船隻,到達雷州半島,積極配合渡海登陸兵團作好準備。

1950年3-4月初,縱隊以5個團先後4次成功地接應第15兵團兩個加強營和兩個加強團偷渡登陸,為主力部隊大規模渡海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4月16日,兵團主力實施強渡登陸作戰,瓊崖縱隊以全部10個團分別擔任接應和配合任務。17日,兵團主力登陸成功後,瓊崖縱隊即配合主力進行瓊北地區的圍殲戰和追殲逃跑的國民黨軍,至5月1日全島解放。此時瓊崖縱隊總人數到達2.5萬餘人。此後,瓊崖縱隊又擔負剿匪和保衛海防的任務。1950年7月,根據中南軍區命令,瓊崖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區。

歷史貢獻

瓊崖縱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依靠海南島各族人民,艱苦奮戰23年,革命紅旗始終不倒,最後配合野戰軍取得了解放全島的偉大勝利,為中國人民革命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四大精神

愛國奉獻

百折不撓 瓊崖縱隊

忠於祖國,保衛瓊崖,不怕犧牲,無私奉獻,是共產黨員和革命戰士必須樹立的革命人生觀。瓊縱幹部戰士努力實踐這個根本問題。1939年春,日軍侵略海南島,300多萬各族人民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在這個關鍵時刻,在雲龍改編成立不久的瓊崖抗日獨立隊(後擴編為

獨立總隊、獨立縱隊),高舉愛國旗幟,在南渡江潭口渡口英勇阻擊日軍,打響了瓊崖抗日獨立隊抗擊侵略者的第一槍,成為“瓊崖抗日先鋒”,瓊崖抗戰出現了好形勢。在瓊崖六年多浴血抗戰中,瓊縱的幹部戰士高舉愛國旗幟,發揚民族精神,不甘當亡國奴,寧死不屈,不惜一切代價,與日軍進行了生死搏鬥。據統計,共與日偽軍作戰2200多次,殲滅日偽軍5500多人,取得了瓊崖抗戰的偉大勝利。

百折不撓

1932年底,瓊崖紅軍第二次反“圍剿”失敗,形勢十分嚴峻。馮白駒等堅定信念,永不動搖,百折不撓,堅持鬥爭,紅旗不倒。

1939年春,日軍打進來了,瓊縱進入抗日戰爭的新時期。1940年底應付“美合事變”,堅決反頑抗戰,多次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掀起的反共逆流。在反“蠶食”鬥爭最艱苦的歲月內,瓊縱堅決執行“堅持內線,挺出外線”的方針,主力部隊向瓊西南(即澄邁、臨高、儋縣、昌江等)地區發展,獨立自主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發展抗日武裝,取得了抗戰的勝利。

1946年春,瓊崖內戰全面爆發,瓊縱幹部戰士,聽黨指揮,發揚“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戰鬥作風,英勇反擊,打退了國民黨46軍的瘋狂進攻,保衛瞭解放區和民主政權。1947年,“兩會”(瓊崖黨的五大、瓊縱首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瓊縱軍事上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發動三大攻勢,取得了自衛戰爭的輝煌勝利。1950年5月1日,瓊縱配合野戰軍渡海作戰,解放了全島,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在革命戰爭中,瓊縱付出很大的代價,光榮犧牲的幹部戰士1.3萬多人,革命勝利來之不易。

革命樂觀

百折不撓 瓊崖縱隊

瓊崖革命鬥爭的特點,是“艱苦卓絕”。大家牢記黨的話,懂得幹革命要不怕苦,艱苦光榮,怕苦恥辱;經受了艱苦的考驗和鍛鍊。紅軍戰士在母瑞山靠吃革命菜(一種野菜)過日子;在瓊文抗日根據地反“蠶食”、反“掃蕩”鬥爭的最艱苦日子裡,經常餓著肚子去打游擊;嚴寒的冬天,穿的是破爛不堪的布衣;藥品少,病號多,有一些傷病號因得不到治療或營養不良而犧牲等等。在重重困難面前,不悲觀失望,不被困難壓倒,不開小差;發揚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與困難作鬥爭,樹立了“艱苦光榮,怕苦恥辱”的苦樂觀。有些機關、醫務所,利用戰鬥空隙時間,開展講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唱海南戲、吹笛子等文娛活動,表現了革命戰士的樂觀主義精神。

民族團結

1947年1月,以白沙、樂東、保亭為中心的五指山根據地初步建成。瓊崖特委和瓊縱有了長期堅持革命鬥爭的後方基地,這是黨的民族團結政策的“一大勝利”。抗戰初期,特委傳達了黨中央關於做好三十多萬少數民族工作、創建五指山根據地的指示。廣大指戰員心向五指山,情與黎族苗族同胞,發揚“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做了艱苦的工作。首先,熱情支持白沙起義。馮白駒等親切會見了黎族首領王國興;協同地方派工作隊進入白沙,對群眾做艱苦細緻的宣傳發動工作;挺進支隊進入白沙縣腹地消滅殘敵,為民除害,成立了白沙縣抗日民主政府;部隊遵守紀律,秋毫無犯,尊重風俗,建立感情,取得了黎族苗族同胞的信任和支持;五指山根據地黎族苗族同胞對“瓊崖革命武裝鬥爭二十三年紅旗不倒”做出了重要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