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夜歸人

/詹晟(鳳凰衛視前主編,聯絡微信:22010362)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

恆日東昇西落,孕育著四季更迭,也造就了日夜。太極中黑白互鑑,輪廓分明卻又彼此交纏,正說明日夜互補的道理。

夜晚的邊界便是白天,不懂欣賞夜晚的人,便忽視了律動的美妙,失卻了由極黑之夜噴薄而出奪目旭日的豪情。

夜晚相對於日間,就像黑之於白,充滿著更多神秘意義上的神采:

普羅米修斯偷竊天火照亮文明的暗夜,加勒比海盜夜航奪寶邂逅美豔致命海妖,而希區柯克電影中夜燈拉長浴室黑影又成為驚悚經典。夜晚似乎蘊涵著邪惡。

而善良狐仙雨夜踱訪野舍孤燈上京趕考的俊朗書生,牛郎織女忍受相思終於熬成七夕夜的繞指柔相會於皎皎銀河上的鵲橋。「在同一片星空下,總有和你一樣的另個靈魂在等待。」夜氣中卻也暗釀脈脈情愫。

「美酒加咖啡」曾經是紙醉金迷香港之夜的象徵。而觀看「幻彩詠香江」的夜光錶演,是每位遊客觸摸香港夜息的方式。

踱步於尖沙嘴的星光大道長廊,輕柔的海風帶著鹹味撲面而來,情侶們在傍晚等待華燈初上,畫者調試油彩速寫下此刻心情,歌者在金像獎女神鵰塑的裙襬下吟唱「光輝歲月」。

對岸的港島漸漸從喧囂中沉靜下來,仿若中箭的巨獸匍匐於岸,霓虹燈就是氣若游絲的血口。

突然,浪花升騰,光柱從鱗次櫛比的高樓上刺向深空。伴隨著悠揚的音樂,星光大道成為一片驚呼的歡海,人頭攢動,閃光燈不絕。

香港的夜生活就在這動感韻律中正式開始:

音樂奏起來!中環蘭桂坊性感熱情的啤酒女郎嗲聲迎請西裝白領,遠來的美國航母健碩水兵入店盡情狂舞;

乳豬烤出來!茶餐廳引領一眾中西食肆熙熙攘攘接送南來北往各路客,拎著手袋的豔裝師奶正在探討哪裡的貨物便宜,阿叔扶正酒瓶底眼鏡正用鉛筆密圈心水的「馬經」;

麻將搓起來!旺角娛樂廳裡熱鬧非常「嘩啦啦」不絕於耳,而店外路畔稀疏自處的「算命」小攤兒也間或有學生妹結伴關顧,算一算會考的運氣。

當然,紙醉金迷只是香港的光鮮一面。卻也有幫運工人拖著疲憊的身軀穿過LV師奶群回到簡陋的公屋和衣而睡,有仍然推著紙皮回收車白髮蒼蒼的老奶奶在通宵超市之外席地而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狂傲的資本力量彷彿在夜空中嘲笑著社會踟躕的公平。

夜文化不可複製

頗為流行的圖書「臺北小旅行」,和之前的「理想的下午」彷彿道出臺北夜晚的旖旎,而臺灣誠品書店落戶香港也把這種文化託運而來。席地而坐、通宵展卷的讀者本可成為功利社會下的靜心即景。

閱讀的場所,本應是不應有日夜之分的存在,哲思往往來自於電光火石的靈動間,又如何經得起日夜的打攪。閱讀,因為觸發哲思而神聖,在閱讀中與今古聖賢神交早已超越時空。如果一個人在閱讀,即便是上帝經過你也可以不站起來。

但香港誠品書店沒有了臺灣誠品寬敞的環境,要避開行人的腳步,兼未有長期通宵的夜讀文化氣氛,卻也斷掉臺北誠品的精義。

都市夜歸人

夜文化不可複製,每個城市的夜晚只屬於她自己。但夜晚也體現她的共性。

「夜」的第一個同義詞是「倦」。

你看,縱是人生百態,百般滋味,每到燈火闌珊處,對於所有歸家者,其實都有一樣不言而喻的倦情:夜晚既是打工族收拾日間忙碌心情與家人團聚的鐘點,也是年邁父母準備好一肚子的嘮叨守在電話前期待遠方兒女問候的時間,還是三兩同窗知己多年後街頭邂逅圍爐夜話圍茶夜談的時機。

「夜」的另一個同意詞是「歸」。

京漂者最怕遇上雪夜。因為空曠所以寒冷,因為異鄉所以孤獨。汪峰的「北京」最適合在清冷的京城雪夜哼唱。

長安街上漫天飛雪,廣場高燈矗立探照著的雪影,如空降兵而下。路上行人幾無,圖書大廈外的公交暖光搖曳而來就像宮崎駿動畫裡的「龍貓飛車」。耳機的功用頃刻間從聽打口磁帶變為風聲隔音器,大學生們拎著厚重書袋衝出圖書大廈,搶在兩股風的風隙之間搭車返校。

但願三里屯的暖酒也能暖一暖京漂的心,而798藝術區的人形雕塑能夠代替等車者矗立在風裡。

春運再啟,不知道農民工兄弟會否又在京城雪夜,在冬天裡把「春天裡」唱起。

都市,夜歸人,離者歸家,倦者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