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裡的“不周山”在哪裡,三點線索指向這座小山

《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這段文字開創了“共工怒觸不周山”的神話傳說。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據說共工本來是遠古的“水神”,掌管著天下的水利。因為和顓頊帝不和,隨後述諸武力,卻又大敗而歸,最後一怒之下,把撐天的柱子——不周山給撞倒了,於是引發史前大洪水,之後才有大禹治水的故事。


《山海經》裡的“不周山”在哪裡,三點線索指向這座小山

雖然這些遠古人物的傳說難以證實,可古人寫書也並不是憑空捏造的,那麼,這個支撐天的柱子——不周山到底在哪裡?有人說,這個故事記錄在“大荒西經”裡,那麼不周山應該在西方,由此,出現了“崑崙山”、“藍田山”等多種說法,更有厲害的,甚至還扯到了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

姑且不論我們的古人是否曾到過那麼遙遠的非洲,就算是崑崙山,被撞後,那麼多神仙去了哪?為什麼後來的崑崙山還是西王母等人居住的場所?由此可見,這些說法都不能讓人信服。


《山海經》裡的“不周山”在哪裡,三點線索指向這座小山

近來,有湖南地方人士,根據當地一些口耳相傳的故事,結合地方真實存在的地理 ,給出了一個驚人的結果:不周山就在湖南境內。他們認為,至少有3點證據支撐這一觀點:

1、共工和蚩尤的關係

傳說中,共工和蚩尤發生過大戰,最後,蚩尤被共工和有熊部落的聯軍打敗。之後蚩尤遠遁南荒,至今在湖南益陽境內,還有“蚩尤故里”,安化縣的思遊,有個叫“蚩尤界”的高山隘口。這些都說明這裡是蚩尤生活的“老巢”。後來蚩尤戰敗之後,難不成“共工”會放棄佔領蚩尤的地盤?所以這些地方都會落入共工方面的手中。

後來共工和有熊部落反目之後落敗,很大可能也逃到了蚩尤曾經的老窩。因為蚩尤法力強大,自然會有很多密不外傳的技能。很可能就是有一個通天的途徑,經常去天上偷學或者拜師。所以戰敗後的共工,也尋思通過這個途徑去反敗為勝;可在逃走中慌不擇路,沒有“剎住車”,給撞上了“通天的梯子”。


《山海經》裡的“不周山”在哪裡,三點線索指向這座小山

2、天柱山

既然“不周山”就是支撐天的柱子,也可以看成一個通往天上的樓梯。這個樓梯還應該比較高、比較陡。剛好在湖南境內,離“不周山”不遠處,就有一座“天柱山”,而且就在蚩尤的老巢附近,離“蚩尤界”也不過40公里左右。這很符合蚩尤從這裡登天學藝的條件:既不在居住的老巢,便於保密,又離得不是太遠,方便來去。而山的外觀也比較吻合“高和陡”的特徵;


《山海經》裡的“不周山”在哪裡,三點線索指向這座小山

3、浮丘山——不周山

在湖南桃江,有一座“浮丘山”,從外形看,不像本來就有的山峰,很像從別處移過來的。湖南口音裡,這浮丘山裡的“浮”字發音,和您說的普通話大不一樣:浮,讀成pou;而不周山裡的“不”,古音也讀作“fǒu”,根據《說文解字》解釋,就是“鳥飛上翔,不下來也”,而“丘”和“周”的發音就更相似了。

所以當地人認為,所謂的“不周山”,其實就是“浮丘山”的音誤,或者“浮丘山”是“不周山”的謬聲?《山海經.西山經》也說到:“長沙之山,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剛好,這“浮丘山”確實在長沙的西北方。考慮到湖南在遠古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屬於“蠻荒之地”,這種說法也基本說得過去。


《山海經》裡的“不周山”在哪裡,三點線索指向這座小山

結合上述3點論據,當地人對“不周山”的理解,確實有可信之處,唯一遺憾的是,在方位上,這“浮丘山”在國之中間,不是西部。如果哪天能確定,《山海經》裡說到的“東南西北”方位和我們現代的理解不一樣,說不準還真能證明,這“不周山”還就是“浮丘山”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