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样女王》导演,请放下你的“大铁锤”!

“冬兵”大战“小丑女”,有近身肉搏,有持枪追击,甚至还有激情床戏。你让漫威怎么看?你让DC怎么看?圈圈作为一个超级英雄电影的脑残粉,总能从这部《我,花样女王》中找到额外的乐趣。

《我,花样女王》导演,请放下你的“大铁锤”!

(请原谅我屎一般的P图技术~~~~~~)

该片获得三项奥斯卡提名,并最终斩获最佳女配角奖。豆瓣评分8.1,IMDB评分也有7.6,烂番茄新鲜度达到90%。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一部超过一般水准的佳片。

剧本根据真实的“托尼亚·哈丁丑闻事件“改编,讲述的是1994年冬奥会前夕,天才花样滑冰运动员托尼亚·哈丁的丈夫杰夫雇佣暴徒袭击了她的主要竞争对手南茜·克里根,致使克里根与利勒哈默尔冬奥会花滑金牌无缘的故事。

《我,花样女王》导演,请放下你的“大铁锤”!

~~~~~~~~~~~~~~~~~两条线之间是剧情简介,看过电影的朋友请自行跳过~~~~~~~~~~~~~~~~

托尼亚出身于社会底层家庭,是她母亲与第四任丈夫生的第五个孩子。她母亲性格固执,狂躁并伴有虐待倾向,父亲也早早的就离她们母女而去。母亲靠着在餐厅做服务员,勉强维持日常开销和托尼亚学习滑冰的费用。更可怕的是母亲总是“以爱之名”粗暴的逼迫托尼亚成为所谓的“强者”。

幸好托尼亚十分具有滑冰的天赋,四岁就开始拿冠军,一直是鹤立鸡群的存在着。但她的家庭依旧贫困,母亲依旧混账,托尼亚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为一个“小太妹”。由于出身和自身品行的问题,托尼亚经常受到评委不公正的待遇,她为此愤怒过,甚至当面找评委理论过,但是没人会真正在乎她的感受。

15岁那年托尼亚与她未来的丈夫杰夫相遇,就此开启了他们相爱相杀的日子。吵架、互殴甚至开枪射击都成为了家常便饭。而这个托尼亚年轻时爱过的“渣男”也最终成为了毁掉托尼亚职业生涯的推手。

1994年冬奥会之前,杰夫雇佣暴徒打伤了托尼亚主要竞争对手南茜·克里根的膝盖,差点断送了克里根的职业生涯。但好在克里根在冬奥会前伤势恢复到了可以参赛的程度,美国花样滑冰协会破例让克里根在没有参加选拔的情况下参加了当年的冬奥会。托尼亚虽然因为此事在接受调查,但是美国司法界也网开一面,推迟了对哈丁的听证会,并准许她也参加冬奥会。受到事件的影响,最终克里根以一票之差屈居亚军,托尼亚也发挥失常只得到了第八名。

在之后的调查中,托尼亚和杰夫互相推诿、指责。杰夫被判处两年监禁,而托尼亚被判三年缓刑、500小时的社区服务,并被终身禁赛(网上资料记载的判决与电影中的有些出入,但终身禁赛是肯定的,没关系,这都无关紧要了)。

事情过去二十多年了,具体的经过众说纷纭,但真相想必也就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清楚了。可以确定的是,一个花滑天才的职业生涯就这么毁了,托尼亚以后的生活也没好到哪去。到底是自作孽不可活,还是命运无情的作弄,想必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看法吧。

~~~~~~~~~~~~~~~~~~~~~~~~~~~~~~~~~~~~~~~~~~~~~~~~~~~~~~~~~~~~~~~~~~~~~

故事原型本身就极具争议,加上“小丑女”玛格特·罗比,“冬兵”塞巴斯蒂安·斯坦,老戏骨艾莉森·珍妮的倾情出演,电影从一开始就话题满满。

这里必须提一句我们的罗比宝宝,她是我第二欣赏的好莱坞新生代女星,第一是艾玛斯通。最初注意到这个年轻的澳大利亚女演员,是因为2013年的《华尔街之狼》中的性感尤物娜奥米。

《我,花样女王》导演,请放下你的“大铁锤”!

不对,放错图片了,应该是这张。

《我,花样女王》导演,请放下你的“大铁锤”!

之后,她变成了《泰山归来》中感性、智慧又不乏刚烈的简·波特。

《我,花样女王》导演,请放下你的“大铁锤”!

然后,就是我们熟悉的“女神经”哈莉·奎茵。

《我,花样女王》导演,请放下你的“大铁锤”!

加上在这部影片中的出色表演,让人们看到她的戏路越来越广,实力也越来越强。这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演的提名,就是对她一次很好的褒奖,毕竟她还年轻,路还很长,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玛格特·罗比有机会捧起一座属于自己的小金人。

罗比宝宝,圈圈为你疯狂打电话哦!

擦擦口水,回到我们的影片上来,先来看看影片的主题。

“原生家庭”、“反美国梦”、“成长教育”、“底层社会”这些因素影片都有涉及,讨论虽然算不上深刻但也恰到好处。导演更多的精力其实是放在讲述一段真实而又荒诞的悲喜故事,就像托尼亚自己说的“大多数人对我的印象?嗯……我是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影片,不同经历和背景的人可能抓的重点不同。比如圈圈就对托尼亚这种社会底层出身的人,对自己命运缺乏掌控能力,愤怒却又麻木的矛盾心理印象颇深。“几个月后他(杰夫)就开始打我,他说以后永远不会再发生了。但我想想,妈妈也打我,但她也爱我啊……”托尼亚的这几句话是全片最让我心痛的地方,更甚于她在拳击台上被打得鼻青脸肿,满口是血。

至于拍摄手法上,可能是我对这部影片最不满意的地方了。

影片采用的是“伪纪录片”的方式,当事人的采访和事情的经过交叉剪辑在一起。但是个人认为导演采用了太多的快速剪辑,使得影片略显零碎。几秒钟一个镜头,多种蒙太奇手法并用,似乎造成了“无尿点”的假象,但未免有炫技之嫌,并且炫得我有点头晕。本片导演克雷格·吉勒斯佩的代表作之一《百万金臂》也被指有过类似弊病。《我,花样女王》中技法显得更娴熟了,但是老毛病依旧没改。

然后是大量旁白的加入,让我觉得和采访的段落有些功能重叠,不是说不能用旁白,毕竟这是“伪纪录片”嘛,旁白是叙事和抒情的必要手段。但是采访画面加上太多的旁白影响了影片的流畅性和戏剧性,观众刚刚随着情节激动起来,就被一盆冷水浇灭了。

最后吐槽的是导演挥起手中的“大铁锤”,多次打破“第四堵墙”。最近两次接触这种手法并且感觉处理得比较好的是《死侍》和美剧《纸牌屋》(凯文斯派西我就送他个呵呵吧)。打破“第四堵墙”真的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当可以增加喜剧效果和戏剧性。处理不好那就只有两个字——跳戏!我觉得《我,花样女王》就属于后者。理由和前面差不多,“伪纪录片”加大量旁白,再配上突兀的“第四堵墙”不仅功能重叠,给人跳戏的感觉。最重要的是让观众觉得整部影片过于主观,难怪有声音质疑本片有“给恶棍洗白”之嫌。

所以,我想请导演放下手中的“大铁锤”,不要过于在意影片的炫技。毕竟现在的观众已经过了那个“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懵懂时代。导演的功力并不差,多些真诚,多些返璞归真,我想效果会更好吧。

不久前在知乎上看过一个问题:有哪些“以为是开始,其实是巅峰”的例子?

我想,三周半跳的动作之于托尼亚·哈丁是这样。

若没有突破,恐怕《我,花样女王》之于克雷格·吉勒斯佩导演也会是这样。

真希望我说的这些话,在不不久的将来会被克雷格·吉勒斯佩的新作啪啪打脸,毕竟脸打得再痛,也会痛并快乐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