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電影《上甘嶺》的導演,竟然是一位唐山人?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

耳熟能詳的歌曲《我的祖國》是抗美援朝戰爭題材影片《上甘嶺》的插曲。六十多年前,悠揚歌聲與熒幕故事共同走進公眾視線,陪伴一代又一代國人成長,收穫著人們的喜愛。

這部在中國影史佔據一席之地的影片,出自一名唐山人之手,他就是大牌哥介紹的主人公——導演沙蒙

111年的今天即1907年11月2日,沙蒙誕生於唐山玉田縣劉現莊。今天,讓我們一同伴隨著歌聲,回顧導演沙蒙的藝術人生。


經典電影《上甘嶺》的導演,竟然是一位唐山人?

沙蒙

沙蒙,原名劉尚文,1907年11月2日誕生於玉田縣劉現莊。早年到北京讀書,1933年進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翼戲劇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沙蒙參加了上海救亡演劇隊,到前線演出。1939年到重慶任教,結識了中共領導人周恩來。1944年到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簡稱“魯藝”)戲劇系教員兼任魯藝實驗劇團團長。抗日戰爭勝利後,沙蒙率領一批文藝幹部最早到達東北。1946年10月東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前身)成立,沙蒙是領導班子之一。1949年,他指導了第一部電影《趙一曼》。隨後又導演了反映抗美援朝題材的影片《上甘嶺》,1964年6月,沙蒙病逝於北京。

沙蒙,青年時代曾就讀於北平中法大學,因參加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後,考上北平電信局的接線生。不久,調東北綏芬河電信局工作,這期間因參加東北義勇軍的抗日活動,結識了塞克同志。他們在危難中結成了深厚友誼,一同來到上海,參加了左翼戲劇活動。從一九三四年到抗日戰爭爆發,沙蒙曾先後在上海業餘實驗劇團演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裡扮演神父,在《大雷雨》一劇中扮演庫裡金,在影片《夜半歌聲》裡演藝術家,《十字街頭》裡演東北流亡青年。說起來這些角色都不是什麼重要角色,但他牢記“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的道理,無不全力以赴,認真鑽研。為了掌握戲劇和表演藝術的規律和表現方法,他還利用自己會法文和俄文的條件,努力閱讀國外的表演理論和經驗,鑽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體系。

經典電影《上甘嶺》的導演,竟然是一位唐山人?

《十字街頭》劉大哥


經典電影《上甘嶺》的導演,竟然是一位唐山人?

《都市風光》客串店員


經典電影《上甘嶺》的導演,竟然是一位唐山人?

《夜半歌聲》藝術家

抗日戰爭爆發後,沙蒙參加了救亡演劇隊(後改為抗敵演劇隊)。在黨的領導下,積極從事抗日救亡演劇活動。一九三九年,沙蒙被迫出走香港。珍珠港事變後,日軍佔領香港。在東京縱隊的接應下,留港的文化人全部經過桂林轉會重慶。在香港、桂林期間,沙蒙同志曾參加由夏衍同志領導的留港劇人協會,在《霧重慶》、《北京人》和《馬門教授》等舞臺劇中參加演出。在重慶組成中國藝術劇社時,沙蒙同志在舞臺劇《家》裡扮演老太爺。一九四四年春,他終於衝破重重阻力,來到嚮往已久的革命聖地延安。

到延安,沙蒙同志努力學習馬列主義。幾個月以後,組織上讓沙蒙擔任魯藝戲劇系教員兼實驗劇團團長。為配合黨校的整風學習,實驗劇團和黨校聯合演出了以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為內容的蘇聯話劇《前線》。《前線》的排練和演出,是學習先進的導演和表演藝術理論的一次實踐嘗試。劇組以沙可夫為藝術指導,李伯釗為黨的書記,王濱、沙蒙、舒強等為導演,王大化、凌子鳳為主要演員。他們一面學習戈爾恰柯夫的《導演教程》,一面研究劇本、分析人物,進行導演構思,然後分場排練。

沙蒙雖然沒有親聆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但是,通過在延安的許多藝術活動和藝術實踐,他對毛主席關於文藝工作是黨的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文藝應該成為團結和教育人民、打擊和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文藝工作者應該到群眾的火熱鬥爭去探求創作的源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等教導,體會較深,並銘記在心

抗日戰爭勝利後,黨中央、毛主席決定派出大批幹部遠征東北,開闢東北根據地。由舒群、田方、沙蒙等率領的第八中隊,就是一支到東北開展革命文藝工作的隊伍。後來八中隊改稱東北文工團,舒群、田方因工作需要相繼離開,沙蒙率領文工團來到大連開展工作。當時大連是在蘇聯紅軍佔領下各派勢力集中在一起的、情況複雜的沿海大城市。為了打開局面,沙蒙在大連地委的領導和支持下,一開始安排了既有積極的政治內容、又有高度技巧的音樂晚會和話劇《日出》的演出。《日出》這個戲由沙蒙親自導演,於蘭演陳白露,林農演潘月亭,張平演李石清,顏一煙演顧八奶奶,歐陽儒秋演翠喜,王大化演胡四,吳夢濱演方達生,演出態度嚴肅認真,導演、表演、舞臺美術都有獨到的地方。一炮打響,轟動了整個大連,一旦文工團得到廣大觀眾的信任,沙蒙馬上把演出的重點放到反映當前革命鬥爭、對群眾更富有教育意義的節 目上來。像《東北人民大翻身》、《血淚仇》等劇目,當時在廣大觀眾中就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傳播了革命的聲音。在完成演出任務的同時,文工團還儘量抽出時間,舉辦各種短期藝禾訓練班,為東北地區培養了大批革命文藝幹部。

經典電影《上甘嶺》的導演,竟然是一位唐山人?

這期間,沙蒙同志肩負重任,日夜操勞。他待人誠懇,善於團結同志,並且嚴於律己。他帶領全團邊幹邊學,學政治,學業務,在硝煙瀰漫的戰爭環境中,奔波演出,出色地完成了傳播革命文藝,鼓舞群眾奪取戰爭勝利的光榮任務。

一九四八年,沙蒙和東北文工一團一起,整個連人帶器材轉到東北電影製片廠,從此,沙蒙成為開拓人民事業的一員闖將

。從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〇年,完成了《趙一曼》和《上饒集中營》兩部故事片的攝製工作,塑造了不屈不撓與敵人進行鬥爭的共產黨員的英雄形象,受到國內外觀眾的熱烈歡迎。一九五三年完成了反映農村生活的故事片《豐收》。一九五六年完成了他導演的第四部故事片《上甘嶺》,這部影片無論就思想性或藝術性來說,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它是人民電影事業在五十年代中期達到的一個藝術高峰

經典電影《上甘嶺》的導演,竟然是一位唐山人?

《趙一曼》劇照


經典電影《上甘嶺》的導演,竟然是一位唐山人?

《上饒集中營》劇照

沙蒙同志是一位極其嚴格的革命現實主義藝術家。他常說,一個導演如果遠離生活索要表現的生活,不到生活裡去體驗、觀察、蒐集資料、儘可能掌握第一手資料,對所表現的生活和生活中的人物、環境、時代氣息無感受,無體會,無知識,僅憑劇本作者提供的文學形象而閉門造車,導演工作是搞不好的。為了爭取較長的深入生活的時間,他決定在《上甘嶺》文學劇本的創作階段,以導演身份參加工作。沙蒙當時已年近五旬,又有心臟衰弱的毛病,卻堅持和大家一起在高達一千公尺的五聖山上下攀援;在低矮、潮溼,抬不起頭、直不起腰的坑道里摸索;和大家一起讀有關上甘嶺戰役的材料,訪問上甘嶺的高級指揮員,和戰士們同床共炕生活在一起,聽戰士們回憶上甘嶺戰鬥的日日夜夜。



經典電影《上甘嶺》的導演,竟然是一位唐山人?

電影《上甘嶺》

正是親眼目睹上甘嶺那經受了敵人六萬多兵力、三千架次飛機、三百多門大炮、一百多輛坦克的瘋狂進攻,一個早上就承擔了三十多萬發炮彈的猛烈襲擊的僅有3.7平方公里的陣地,正是親身穿越了那守衛在裡面備嘗艱苦的坑道陣地,才能體會當年上甘嶺戰鬥的艱難和壯烈,才能深入探索這些創造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業績的普通戰士們的精神世界,感受他們的脈搏,理解他們強烈的愛僧,窺見他們美麗的靈魂。這樣,藝術家就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激情,推動他展開想象的翅膀,去追逐和捕捉那些把普通戰士的美好心靈再現在銀幕上的藝術手段。


經典電影《上甘嶺》的導演,竟然是一位唐山人?

《上甘嶺》劇照


直到現在劉熾同志還記得影片主題歌《我的祖國》是怎樣創作出來的。沙蒙要藉助這支能唱到人們心裡去的歌,來抒發戰士們遠離祖國、熱愛和懷念祖國的真摯深情,歌頌英雄們為了祖國的安全、人民的幸福而克服困難、戰勝死亡的精神力量。原來劇本的歌詞只適於譜進行曲,沙蒙提出要用優美抒情、有民族風格的曲調,於是重寫了歌詞。劉熾同志用具有民歌風格的曲調,譜寫了這支動人心絃的主題歌。果然,在它的烘托下,影片增強了感染力,使觀眾的感情昇華到更高的境界。


經典電影《上甘嶺》的導演,竟然是一位唐山人?

《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


《上甘嶺》完成,送到中南海放映後,有人告訴沙蒙,毛主席看了影片後說,這可是一部中國的影片啊。沙蒙同志非常激動,連聲說:“這是最高的獎賞!”《上甘嶺》 公開上映後,觀眾突破一千萬人次,廣大觀眾對影片的反應十分強烈。攝製組的同志們都非常高興。沙蒙同志卻謙遜而嚴肅地說:“我們要找出影片的不足和缺點,在拍攝下一部影片《黨的女兒》的時候,克服這些缺點,從這個起點更進一步。”

沙蒙有一個最大的心願,就是用畢生精力在銀幕上表現黨的鬥爭歷史。這是他從江西老蘇區體驗生活回來,接觸了許多為革命付出巨大代價的蘇區人民群眾後,從內心深處發出的要求。他計劃和同志們一起組織藝術創作研究室,把江西老蘇區作為基地,長期深入生活,一輩子拍黨的鬥爭歷史題材的影片,一輩子努力探索、剖析和在銀幕上再現這些為新中國的誕生而艱苦奮鬥、甚至壯烈棲牲的英雄形象。不幸的是,一九五七年的狂風暴雨撲滅了他心底希望的火焰。新芽夭折了,作為計劃中嘗試的第一部影片《黨的女兒》,連拍攝的權利也被剝奪了。

一九六二年,沙蒙同志拍攝了反映農村生活的《汾水長流》。但困難的處境,孤獨抑鬱的心情,逐漸加深的疾病,最終奪去了他的生命。1964年6月,沙蒙病逝於北京。沙蒙雖然已經離開我們,但他的藝術作品將會永遠留在我們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