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金融业回顾及2019年展望

2018年中国金融业回顾及2019年展望

2018年是充满波橘云诡的一年。无论从监管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还是监管制度的创新性,抑或金融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的异常复杂性,都将在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顾2018年,中国金融改革发展至少有四大亮点特征:一是货币政策实施在保持稳健中性基调基础上体现了更多的灵活性特征。央行更加注重运用差别化政策(包括差别化准备金政策和差异化信贷政策),通过定向或非定向降准,引导资金更多地流向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金融领域。同时,在恪守汇率政策中性承诺,对汇率波动的容忍度明显提高,体现了引导汇率双向适度波动、增强汇率机制韧性的政策取向。二是监管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长期以来困扰中国金融业的监管体制改革问题有了实质性突破,在全国层面形成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领导下的“一行两会”监管框架;在地方上,形成了新的“一行三局”。新的监管框架初步厘清了原来一些比较模糊的监管边界,促进了监管协同。

三是监管制度补短板取得整体性推进,监管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得到大大提升。 2018年以来,一行两会及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共发布200多部金融监管法规与政策。特别资管新规及配套制度的出台,统一了银、证、信托等行业的资管业务规范,增强了同类业务监管标准的统一性、系统性,从而促进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四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民营经济领域的信用债违约风险和股票质押风险、互联网领域的P2P网贷平台风险及以长租公寓为爆点的房地产市场风险得到有效纾解。一年来,金融监管部门以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为首要任务,以新的监管框架为依托,围绕守住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这一要务,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背景下,努力寻找防风险与强服务的平衡点,加强监管协同,在化解民营企业债务风险、持续化解P2P网贷平台风险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8年中国金融业回顾及2019年展望

2019年,中国金融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无疑会更复杂、更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全球经贸规则演变,美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持续抬头对其自身经济及其他经济体的影响,欧元区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大面积爆发金融风险的可能性上升,都将成为将拖累世界经济的叠加因素;而世界经济的疲软,势必通过产业链的创导,使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增大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使我国金融业运行的环境更加不利,各种潜在或集聚风险将逐渐显现,稳金融的任务更加艰巨。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9年七大重点工作任务看,对金融提出的要求看,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其重点是调整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包括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推动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业务逐步回归本源。二是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强化监管和服务能力,重点则在于 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其他六大任务虽未著金融一字,但也均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从金融业发展的角度看,毫无疑问,做好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依旧是2019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主旋律。

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如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实现宽货币向宽信用的有效传递,引导市场资金真正流入实体经济,将是问题的关键。

2019年央行货币政策或更多地兼顾“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现实,实际操作或稳中略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9年货币政策定的基调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要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何谓松紧适度?与此前沿用的“稳健中性”表述比较,“松紧适度”并未偏离货币供给端稳健的导向,而是在适度宽松中更注重需求端的实际需求或有效需求。这显然排除了市场存在的可能出现“大水漫灌”之遐想。SLF、MLF、PSL 、OMO

因此,宽货币或更注重于精准定位的手段。目标瞄准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在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上,或更多地侧重于运用定向降准、SLF、MLF、PSL 、OMO、TMLF等工具。尤其是新创设的T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既有利于缓解当前银行稳定负债的短板,又有利于通过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引导银行合理定价,弥补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信用风险溢价,将会得到更多的运用。相对而言,原有的传统货币工具或逐渐淡出。至少,在美联储加息步伐不减、汇率承压的情况下,利率工具运用的空间将缩小。

最为关键的,还是如何疏通由宽货币向宽信用转变的渠道。换言之,就是如何有效激发银行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动能。除了提高货币政策工具本身的精准性外,还需从商业银行运行机制与顶层设计着手,进一步落实资管新规系列制度,严控通道业务,切实缩短资金链条;通过督促改进与完善考核激励机制、落实细化可操作的问责机制,激发基层经营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动能。

在防控金融风险方面, 既有的重点领域风险缓释尚待时日,市场交叉传染下新的风险将不断显现,风险形势将更加严峻。风险防控的重点或集中在民营企业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互联网金融风险。如何平衡好结构性去杠杆与防控风险的关系,把握好去杠杆的力度,或尤为重要。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明年要针对突出问题,打好重点战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到坚定、可控、有序、适度。关键是,“结构性去杠杆”如何把握,如何对不同的风险类型和对象分类施策?

在民营企业风险方面,目前尽管民营企业信用债违约风险和股票质押风险在多方协同的纾困政策下有所缓解,但民营企业多元化融资下高负债形成的堰塞湖尚未得到有效纾解,警报并未解除。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背景下,信用利差或继续走阔,民营企业续发债困难依然存在甚至可能加剧。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股票质押的风险化解在低迷的股市面前依然非常被动,基本上要看市场的“脸色”。目前各级政府设立的各种针对股票质押风险的纾困基金在市场面前终究是杯水车薪,充满无奈。而且,从短期看,随着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上市公司筹划重大事项停复牌业务指引等监管新规的落地,上市公司退市风险将逐渐兑现,进一步加剧民营企业债务风险。而且,在多个市场充分融合、风险交叉感染的格局下,股市、债市的风险势必传导至银行信贷领域,并通过产业链传导至小微企业。

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方面,尽管整体上看,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尚在可控范围,但其潜在风险却不容低估,关键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能否真正控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要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这无疑将为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创造更好条件。但是,在2019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情况下,地方政府在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同时,能否做到量力而行、有效管控隐性债务依然是个问题。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能否按照穿透原则,有效识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避免“踩雷”,也将是一种考验。

在互联网金融风险方面,P2P网贷平台整治备案仍在路上,进一步规范互联网金融相关领域的金融行为任重道远。2019年,“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消费经济或将成为明年基础设施投资之外经济增长的另一极。随着消费环境的改善,国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将得到激发,相应地催生更多的消费金融需求。但同时,消费金融领域各种乱象及风险或将凸显,加强对消费金融的监管,有效抑制消费金融领域的乱象,将是继P2P网贷平台整治规范之后又一个新的课题。

在深化金融改革方面,在新的监管框架下,亟需进一步厘清中央金融监管与地方金融监管的关系与边界,清晰界定机构监管与行为监管的内涵,从而真正将所有的金融行为都纳入监管。

目前在地方层面,新的“一行三局”格局初步形成,新监管框架下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与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边界初步厘清,传统的 “7+4”类机构(包括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监管边界已基本清晰;但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特别是在P2P网贷平台监管方面,行为监管与机构监管的职责边界仍有待进一步厘清;在消费金融领域,大量的依托互联网的非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存在,其监管职责边界也亟需厘清,并尽快规范其发展;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机构的合作行为或将成为新的监管点,如何规范联合贷款、助贷模式等跨界融合业务模式,防范金融风险交叉传染,将成为亟需研究的新课题。

2018年中国金融业回顾及2019年展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