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 35 年前的文章预言了 2019 年,看看其中有多少变成现实

阿西莫夫 35 年前的文章预言了 2019 年,看看其中有多少变成现实

与阿瑟·克拉克,罗伯特·海因莱因并称科幻小说三巨头的艾萨克·阿西莫夫,因《银河帝国》、《基地》和《机器人》系列享誉世界,他开创性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也经常被当今人类在各种 AI “正与邪”的讨论中提起。

他在 1983 年年终应《加拿大星报》之邀写了一篇预言 2019 年人类世界的文章(选择 35 年的期限,是因为次年是 1984,距离奥威尔出版同名小说刚好过去了 35 年)。现实证明,他说对了未来的很多方面,至少大致轮廓对上了不少。

阿西莫夫从三方面描述了想象中的未来。

第一种可能性是核战爆发,“那么讨论 2019 年的生活将毫无用处”,极少数的人类才能幸存,讨论世界范围内的大混乱也失去了意义。

如果核战没爆发,阿西莫夫认为“计算机化”(computerization)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虽然 那个年代并没有多少人在用电脑——1974 年的 Altair 8800、1977 年的 Apple II 和 1981 年的 IBM 第一代 PC 在 7、80 年代带起了个人电脑风潮,不过直到 1982 年,全美也只有 62 万台家用电脑,且多数公司老板都不会自己使用,也没多少人知道网络的存在——但是阿西莫夫颇具先见之明地指出,计算机已经在工业国家政府运转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往后,考虑到社会的复杂程度,没有电脑它将无法继续运转,而那些在这方面落后的国家明显会吃亏,它们的统治阶级将像今天渴求武器一样渴求“计算机化”。

他同时提到了计算机化的副产品——可移动的计算机物件,又称机器人。它已经进入了 80 年代的工业生产,“无疑将在下个世代渗透家庭”。他认为未来注定会出现一股抵抗计算机的力量,但如果阻止了这种新卢德革命(反技术革新),计算机的崛起将会持续进行。

阿西莫夫将计算机化后的社会变革和工业革命做了比较,认为这一定会彻底改变人类的工作习惯。当初工业革命逼迫人类从农田转向工厂的过程是“迅疾而痛苦”的,现在要求人们从工厂转向新的领域,且是以更快的速度转变,过程势必更加痛苦。

“这并不意味着工作职位会整体减少”,他写道,“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技术革新创造的工作总是比毁灭的多。” 只是创造出的新工作和原岗位的区别会十分巨大,是从未有过的剧变。机器将把人类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人类的工作将更多包括设计、制造、装载、维护和维修,并且需要对“智能”(intelligent)机器在新产业领域可达到的成就心中有数;他还乐观地猜想,自动化将让人类有更多时间休息,专心科研或是探索艺术领域。

计算机化也意味着教育模式的改变。阿西莫夫相信全人类都必须接受计算机扫盲教育,一定要被教如何应对“高科技”社会。这又可以和工业革命时期做类比——农民不需要会读写,但是产业工人必须得会。

对计算机的痴迷还让他成功预言了远程课堂。他认为电脑将激发孩童的天然兴趣,让每个人在任意时间都能以任意速度去学想学的一切,教育将变得乐趣无穷,因为它从内心深处激发人的求知欲,而不是强行灌知识。

无法适应新社会、接受再教育的人可能要靠福利过活,但最终,“转变中的一代”会消亡,新世代将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这个社会“或多或少得到了永久的提高”。

除此之外,阿西莫夫做出的预言还有人口激增、人类不负责行为导致的污染加重(但 2019 年的技术进步可能使环境毁坏可被逆转)、世界上联合起来的国家和组织会更多,“并不是出于理想主义的蔓延,而是人们冷静地意识到,不合作意味着集体毁灭”。参见联合国气候峰会,这个猜想还是挺准确的。

在文章的第三部分,阿西莫夫用热情的笔触想象了人类在太空中的进展,包括月球采矿、太阳能站点和更多宇宙中的观察站、向外星定居点又迈进一大步等。这位科幻大师曾在《永恒的终结》一书中表达了自己一直以来的观点——不进行太空探索的人类将失去继续在地球活下去的动力——他无疑也将这愿望投射给了本篇预言。

好在,虽然人类还未殖民月球,但是白宫已经在 2017 年宣布了重返月球计划,嫦娥 4 号也在昨天登陆了月之暗面。太空探索从未停滞,只是发展速度不及他的预期罢了。

题图来自《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