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晚報看合肥”活動登科技島進高新區 實地感受合肥40年

“全國晚報看合肥”活動登科技島進高新區 實地感受合肥40年

12月12日—15日,由中共合肥市委宣傳部、中國晚報工作者協會主辦,合肥報業傳媒集團合肥晚報、合肥報業傳媒有限公司策劃承辦的“全國晚報看合肥”活動舉行。

“全國晚報看合肥”採訪團與科大訊飛機器人“阿爾法蛋”互動

記者隨全國50餘家媒體社長、總編輯一起,走進科學島,看大國重器;走進高新區,看各類科技創新明星展品;在三十崗感受美麗鄉間的文藝範;在長豐縣非遺園尋找廬州的味道……改革開放40年,是合肥跨越式發展的40年。“全球增速最快城市”、“未來硅谷”、“黑馬合肥”……今日合肥,正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生態+創新成為這座“黑馬”城市持續奔跑的動力,合肥也“跑”出了一條 “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登科學島

探訪大國重器“人造太陽”

合肥西郊蜀山湖畔風景清幽的董鋪半島上,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便坐落於此,合肥人更喜歡稱這裡為“科學島 ”。

對於大多數合肥人來說,科學島是神秘的。三面環水,讓它與城市之間保留著恰到好處的距離。過去,科學島的初冬是寧靜的,除了來往匆匆的腳步聲之外,只剩下試驗器具發出的嗡嗡聲。50餘家媒體的到訪讓科學島之初冬有了別樣的風景。

“全國晚報看合肥”活動登科技島進高新區 實地感受合肥40年

探訪大國重器東方超環(EAST)——“人造小太陽”

一個高11米、直徑4米、重達400噸的龐然大物矗立面前,見多識廣的媒體人連聲感嘆。隨後,這個龐然大物和另一個叫“穩態強磁場”的大科學裝置,成為他們追逐的熱點。

龐然大物叫東方超環(EAST)。“它是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也是我國第四代核聚變實驗裝置,它的科學目標是讓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溫條件下,像太陽一樣發生核聚變,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專家介紹,由於核聚變的反應原理跟太陽類似,所以也叫“人造太陽”。就在不久前,科學島傳出一則重磅新聞轟動世界——“人造太陽”實現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達到1億度等多項重大突破。

在科學島上,另一個國之重器是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該裝置由多臺世界排名前列的強磁體組成,場強可以達到40特斯拉級,相當於地球磁場強度的80萬倍。目前世界上場強最高的是美國的同類裝置,合肥強磁場裝置是世界上第二臺達到這一級別的裝置。據介紹,強磁場是科學家的研究利器。在強磁場極端環境下,科學家就可以探尋大自然隱藏至深的未知世界了。

科學島上兩個大科學裝置何以能引領世界?強磁場科學中心試驗牆上的科技工作人員名單表給出了答案。記者注意到,這張名單表上的人物,不是博士就是博導,哈佛八劍客的名字也逐一可見,海外學子因為對科學的執著、對祖國的熱愛,陸續來到科學島築夢。當前,合肥擁有同步輻射、全超導託卡馬克、穩態強磁場和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等4個大科學裝置,擁有高等院校60所、在校生60多萬人,擁有各類研發機構超過1400家。

走進高新區

感受翻譯神器

12月14日上午,“全國晚報看合肥”一行來到“未來中心”,探訪“藏”在這裡的科研項目。量子計算、機器人“佳佳”、“訊飛翻譯機”、“智能鼠標”、榮事達智能家居……這些時常出現在新聞報道中的科技產品,如今真實的出現在眼前,讓記者實實在在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在科大訊飛的展廳,記者立即被科大訊飛的最新產品“訊飛聽見M1”所吸引。對記者而言,它十分實用,不僅能夠輕鬆拾取10米內有效聲音,挑戰噪聲、混響複雜環境,1小時錄音5分鐘轉成文字…… “以後整理採訪錄音就方便多了,簡直可以pk速記員。”一位同行告訴記者。

“全國晚報看合肥”活動登科技島進高新區 實地感受合肥40年

體驗榮事達雙創智能鋼琴

據介紹,科大訊飛語音輸入法不僅可以識別漢語普通話,還能識別湖南話、廣東話、浙江話等多種方言。多名記者嘗試用各自的家鄉話考證,系統立即識別出來,並將漢字轉寫到手機屏幕上,一字不差。科大訊飛的智能語音翻譯系統除翻譯方言外,還可進行中文與51種語言的實時互譯。記者拿著話筒說出一句話,翻譯系統實時翻譯為設定好的英文。

這家由中國在校大學生創業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正是源於技術創新,讓科大訊飛一步步從國外巨頭手裡搶回了主流語音市場。

科大訊飛不遠之處是“中國聲谷”所在地,這裡聚集著眾多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企業,目前在建研發及產業化項目超過400個,能聽話會打字的鼠標、自帶糾錯評分的智能鋼琴、讓學生“身臨其境”學英語的VR眼鏡、能摺疊的跑步機……一款款智能產品讓人目不暇接,人工智能生態系統正在這裡加速形成,合肥形成人工智能、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創意文化六大產業集群,2017年產值達510億元。

三十崗鄉:

創新讓貧瘠村莊煥發生機

藝術家工作室、書店、咖啡館、畫廊……步入崔崗村,各種文化創意元素鑲嵌其中,使原本寂寥的村莊熠熠生輝。

位於合肥市廬陽區的三十崗鄉,南瀕碧波盪漾的董鋪水庫,北依蜿蜒秀麗的滁河干渠,交通便利,風景秀麗。這裡曾經是一個偏僻貧瘠的“半空心村”。六年前,因為一批藝術家來這裡打造個性十足的工作室而開啟安徽省首個“文化創意村”的蝶變之路,50多位藝術家將昔日破舊的農家小院經過一番打扮華麗變身柴院客棧、藝點空間,村民人均年收入也由六年前的1萬多元提升到3萬多元。

沿著鄉村公路進入崔崗藝術村,一幕幕文化創意元素將一排排閒置農房裝扮得生機勃發,佔地2800平方米的崔崗藝術綜合體拔地而起,清水混凝土和清水紅磚結合的鄉村“穀倉”LOFT 風格,讓舊時的青磚老牆與藝術館的玻璃幕牆相交錯,搭配著老木料的柱子與排架,帶給人格外通透和別緻的韻味。

繼崔崗藝術村後,嚐到甜頭的三十崗鄉,現在又在離崔崗藝術家村幾百米的地方,建起了王大郢音樂小鎮。這個地中海“聖托里尼式”的建築群,以音樂為主題,集多種藝術創意業態於一體,和崔崗藝術村相呼應,成為合肥市新的文化地標。不僅如此,目前合肥綜合性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中區落戶三十崗鄉。這個經過藝術修飾的皖中貧瘠村莊,插上了“科學之翼”,正在煥發新的生機。

求新求變

智能製造老城重生

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彰顯城市的“內涵”,在長豐縣中國非遺園裡,一場自創廬劇表演也讓記者見證了合肥傳統文化的魅力。

廬劇曾是江淮大地上人民群眾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近年來也曾遭遇地方劇種生存危機。藉助數字化手段,加大對廬劇等現存地方戲曲文獻、資料及老一輩戲曲藝術家舞臺影音資料的搶救性記錄和保護;籌建“廬劇藝術傳承中心”和戲曲名家藝術館……求新求變,給了廬劇一次重生的機遇。

在合肥北部的長豐縣萬力輪胎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裡,隨處可見智能機械手臂、自動駕駛運料車等,卻很少見到工人身影。“尤其是這裡作為‘最強大腦’的MES信息化系統,實現了全領域智能化製造和綠色製造,整個生產過程不需要外購一滴自來水,做到了工業廢水零排放。”企業負責人介紹,公司已申報專利40餘項,智能製造的先進經驗成功克隆至美國。

現在,大數據等新技術還被應用於合肥智慧城市建設中,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能養老救助……在合肥市老城區廬陽區,大數據服務已經實現了全覆蓋。

“幾天採訪下來,我們實地感受到合肥科技創新的力量。”一名來自泉州的同行說。打造最美的生態環境,用最美的自然生態集聚最高端的創新資源,合肥,奮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城市,正在科技創新的巨大推動力下,演繹著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樣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