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心學之王陽明聖人的境界,對所有人都是愛——中國完人

中華心學之王陽明聖人的境界,對所有人都是愛——中國完人


我們這個時空結構,以前的話,自然規律比較多,慢慢的,人的主觀意識越來越多了,可變性就增多了。原來自然界,相當於遺傳工程,是自然的。現在,到了主觀世界裡邊來了。

意識的東西,它沒在這個自然信息裡邊。過去人比較單純。周文王時候,可以畫地為牢,說一個人犯了罪,畫一個圈,不准他出圈,他就老老實實在那兒呆者。現在,你有真實的牢房他還想跑呢。這就是時代文化的不同。

所以以前算卦比較準,現在的話,好多情況就不準了。

所以王陽明就不搞這個預知。說搞這個預知,是“簸弄精神”。弄了也沒用處。你知道事要來了,你在十天前就知道了,你也躲不了。所以王陽明把這個叫簸弄精神。王陽明認為,聖人,他也會有厄難,厄難來了以後呢,他會處理它。他不至於翻船。

王陽明,其實他看到這個事之後就知道如何去處理,他也不必去專門用心去。來了以後他就會處理。

所以以前練功夫,為什麼不讓先練這個預知功能呢?關鍵就是,當你這個情緒還沒有調節好,你自控能力還不夠的時候,如果(提前知道)來一個好事,你會特高興;來個不好的事,情緒就很低落。

他一知道這事以後呢,可能把事更辦壞了。把周圍的環境搞得更糟了。

所以就不講先練功能,要先練定力。定力不夠,你頂不住,有這些功能以後呢,反而成了一個累贅了。

陽明平了宸濠之變之後,如何對付皇帝派來的張忠這些人,太危險了。那時候哪裡稍稍錯一點兒,都是殺身之禍甚至滅九族的禍。他那時候一點兒都不能差。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恰到好處。

所以王陽明說:經過這一場事之後,我就更加確信良知。

良知就告訴他該怎麼做,他裡邊就知道該怎麼做。

是本然之知,但又不是單純的本然之知。它可以統到下面的層次,知道怎麼做。從這個本然之知一下子統到了技能之知。道德,知識,才情,到技能,一下串下來了。

他就是由這個本然之知統帥了知的各個層次,各個層次的知,形成了一個運用自如的體系了。

他有聖人的境界,對所有人都是愛。

老師講述了王陽明南贛剿匪時發佈告諭(類似公開信)勸降的故事。那是正德十二年(1517年)九月,王陽明南贛戡亂的過程中,在征剿廣東江西交界處九連山中的浰頭匪患之前,先將牛馬、酒肉、錢糧、布匹等物贈送給他們,併發佈告諭文《告諭浰頭巢賊》,勸其投降。在這封公開信中,王陽明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恩威並用,循循善誘地開導眾匪,字裡行間流露出聖人的仁厚、真誠、大愛之心。

他對那些造反的人們,土匪,他也是愛。

那封信裡邊,他說,我來剿匪,不是要殺你們。這就好比有十個兒子,其中有兩個兒子起了壞心眼兒,他們想把其他八個兄弟都殺了。父母為了八個兒子的安全,就得把這兩個兒子除掉了。這兩個兒子也是兒子啊,他也愛他們哪!可不除掉他們不行啊!如果這兩個兒子改了,還是他父母的兒子啊!父母還會愛他們哪!王陽明就說,所以你們雖然當賊了,或者是被官所逼,或者是富豪壓迫你們,你們不得已去幹這事了。你們本來都是良民哪!我來剿你們,不是要來殺你們,因為百姓都來告狀了,我要不除掉你們,百姓不得安寧啊!如果你們能夠投降,如果你們能回來,你們還是良民。我不僅不殺你們,還會給你們土地讓你們去務農。

王陽明又說:比你們厲害的,我都把他們剿滅了。你們能抗得住嗎?

信一送去,很多反叛者就率部投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