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吻跨年”,逆天营销能否拯救国产文艺片?

文 | Fuki

前有贾樟柯史上最“商业”的《江湖儿女》,后有《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营销狂欢”。2018年下半场,国产文艺片开始不按套路出牌了。

“一吻跨年”、“预售破亿”、“一票难求”,这三个关键词,构成了许多人眼中的《地球最后的夜晚》。

国产文艺片的亿元狂欢

12月25日,由毕赣执导,汤唯、黄觉、李鸿其、陈永忠、张艾嘉等主演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内地首日预售票房破亿元大关,在国产电影首日预售票房榜中位居第6名。与榜单上的其余商业片相比,这部文艺电影显得格格不入,再对比毕赣的长片处女作《路边野餐》647.6万元的总票房,这一数字显得愈发奇幻。

这样优秀的预售成绩很大程度依仗着片方角度刁钻的营销手段,选择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上映,在抖音平台大量投入宣传,配上一句浪漫无比的“一吻跨年”,让无数普通观众慕名而来,纷纷选择在影院观看这部影片跨年。

《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吻跨年”,逆天营销能否拯救国产文艺片?

就内容来说,《地球最后的夜晚》仍然是一部毕赣个人色彩浓烈的作品。贵州的凯里小城,潮湿迷幻的画面,标志性的长镜头,还有用3D技术来诠释的梦境,整个故事都笼罩在朦胧之中。不够直白的叙事留给观众大量思考空间,或许只有通过过度解读才能够将影片内容复述,这便是毕赣的电影特点。3年前,毕赣也正是凭借着这样独特的个人风格斩获了52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同时吸引了许多核心影迷的青睐。

《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吻跨年”,逆天营销能否拯救国产文艺片?


《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吻跨年”,逆天营销能否拯救国产文艺片?

目前猫眼、淘票票平台的差评数量均已超过好评

然而这种充满小众气息的电影于普通观众而言就不够友好了。许多观众都表示看不懂这部作品,浪费了时间和金钱,骂上一句“烂片”都不足以平息他们的愤怒。截至目前,上映短短半天,《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豆瓣评分就从7.5降至7.1,猫眼、淘票票平台上差评数量不断增加,其待遇和其他普通国产烂片有的一拼。更直观的是,明天这部影片的当日票房仅有不足400万,相较首日超过2亿的成绩可谓是断崖式下跌。

一部在核心影迷群体眼中不错的国产文艺电影,却即将倒在普通观众的口水里,这一场营销,《地球最后的夜晚》究竟是赢了还是输了?

成也营销,败也营销

抛开艺术层面的争议不谈,《地球最后的夜晚》营销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于一部内容晦涩的文艺片而言,突破圈层的最佳捷径莫过于找到普通观众的共性,并将其放大化。然而这种操作背后的风险也不言而喻,当一对对普通情侣为了爱情片的噱头走进影院,最终却被电影搅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难道不算是一种欺骗吗?

或许《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这波营销远比驴唇不对马嘴的影版《爱情公寓》好得多,但给许多普通观众的观感并无二致。表面上是观众在固化印象下的愿打愿挨,实则是片方钻了观众的空子。

《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吻跨年”,逆天营销能否拯救国产文艺片?

跨年过后,《地球最后的夜晚》或许将迎来一场可怕的口碑反噬,普通观众感受不到影片的深度,一部本该近8分的华语文艺佳作,就这样被一场营销遮盖了光芒,冤不冤?太冤。

文艺片突破圈层不易,尤其在电影产业不够成熟的我国,让一部文艺电影走入大众视野更加困难,想让它如商业片一般叫好又叫座,难于上青天。但话说回来,既然《地球最后的夜晚》内容注定了它是属于小众群体的产品,为何要强行将它推向大众?既然无法叫好又叫座,文艺片至少可以叫好,但这场营销让它最后的坚持都被夺走了。

说到底,《地球最后的夜晚》的片方还是太着急了。所有人都希望文艺电影能够被更多观众肯定,但这种肯定应当出于内容,而非虚假表象。尤其在口碑效应愈发显著的中国,一场虚假营销能塑造的恐怕只会是一场泡影,剥开那层糖衣炮弹,一切如故。

《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吻跨年”,逆天营销能否拯救国产文艺片?

中国文艺片在向好发展,但距离被普通大众接受还有很长一段路。观众们向往着能被所有人欣赏的文艺电影的诞生,但至少《地球最后的夜晚》还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

导演毕赣曾在一场电影沙龙上回应过观众的质疑,“我的宣发同事不偷不抢不下跪,靠自己的能力,靠自己的知识做一件事情,我没有觉得他们有任何过错,我非常尊重他们。”营销方式本无对错,毕赣也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期待着营销能带来一种崭新的化学反应。但他或许没有想到,这样一场营销闹剧,成功则皆大欢喜,失败却要让他无辜背上“烂片”的阴影。

经历了《地球》这场营销后,毕赣或许会收获一些新的“知音”,同时他也将拥有更充足的资本,减轻未来创作的经济压力。于毕赣而言,这个结果是好的,但对于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而言,这绝不是应该被推广学习的好范例。

《地球最后的夜晚》“一吻跨年”,逆天营销能否拯救国产文艺片?

为了不向商业妥协,胡波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向商业妥协的毕赣,却留下了遍地争议。靠营销突破圈层是个显而易见的伪命题,在国产文艺片内容真正能够达到大众化之前,小众的东西,还是让它留在小众群体吧。揠苗助长,弊定会大于利,这一次,观众相信“狼来了”,下一次,恐怕不会如此简单。

最后,还是希望普通观众和这个市场能够对文艺电影多些宽容,给国产文艺片多一些空间。归根结底,这并不是导演的错。


影投人 [公众号ID:movieeye]

有眼力、有脑洞、有大神的一站式精品影视内容制片工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