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人情”

“中國式人情”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很多時候辦事依照的不是規章制度,而是看雙方的交情。

表面看,自己不用花錢就行了個方便,誰都愛佔這種便宜,殊不知,人情就像高利貸,你每欠下的一次人情就是在為自己中下一次禍根。

欠什麼都好,就是不要欠人情,欠錢好說,賺了錢還上就好,但是欠了人情,並沒有什麼標準來衡量大小,很難還清。

但是現如今在中國,人情金錢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據調查,中國人的人情費用支出佔家庭收入的比例奇高,有些家庭和地區已經超過了45%。

對於不少要還車貸和房貸和並不那麼富裕的家庭來說,這無疑增加了經濟上和心理上的壓力。到最後,大家都淪為人情的奴隸,交情也變味了。


“中國式人情”

生活中,也有不少人佔著有熟人好辦事,讓熟人變成替自己義務勞動的工具。

前段時間,朋友去泰國旅遊,隨手就在朋友圈中分享了自己遊玩的照片,還顯示了定位。

這不說沒事,一發出去,微信馬上就有人來找她了,找她不為別的事,就是想找她代購。

其實朋友這次出遊,是和幾個朋友一起,行程跟著團隊走,主要是玩和吃,她也不方便一個人在購物商場裡面停留太久,讓其他人都等她。

可是誰叫找她的都是平時要好的朋友呢,不好意思拒絕,只能抽空東跑西奔幫朋友買東西。

等回到國之後,還要抽空儘快的把東西包郵給朋友寄過去。

好不容易等一切都塵埃落定的時候,朋友這時候找她,說怎麼型號不對,要不就是怎麼價格比自己在國內專櫃買的還貴。

雖然能夠理解朋友找她代購都是希望又便宜又好,但是她自己心裡卻很不是滋味。

自己不辭辛苦的在那邊東找西找,提著笨重的箱子漂洋過海寄給你,你卻只要坐在家裡舒舒服服的等快遞,還在這裡說東說西。

朋友和我抱怨道,以後再也不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了,每次出去玩的時候,再也不敢告訴別人了。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朋友之間的幫忙成了一種應該,一旦幫不到位,反而還要遭到對方的責怪。


“中國式人情”

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不講人情太冷漠,有些不近人情的意味,但是其實仔細想想,這樣反而會減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企業家馮侖就在《野蠻生長》裡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某天張三開車違規,被交警攔住,對方喊他,“大哥,你咋在這兒。”一看是熟人,張三趕緊說:“對不住,剛才接了個電話沒注意。”交警說沒事兒,反正沒攝像頭,過去吧。

張三頓時覺得挺爽,不僅省了罰單,交警還管自己叫大哥,挺有面兒的,就說:“兄弟,改天一塊吃飯。”

第二次違規,還好熟人又在,張三笑著說:“明天,我請客。”

席間閒聊,張三順嘴一問:“最近弟妹在忙啥呢?”對方嘆氣說:“你這弟妹沒啥本事,像樣的工作都找不到。要不讓她去你那找個活兒,工資你看著開,別讓她在家待著就行。”張三說:“沒問題,咱倆都這麼熟了。”

過兩天弟妹來上班,雖然工作沒技術含量,但工資也不能太低了。加上每月還得買保險,加起來一個月得多 3000 塊錢左右的開支。

上班三個月,交警兄弟打電話說:“大哥你能不能好好管管手下的人,少欺負我媳婦,沒上過大學怎麼了,沒上過大學也是人。”

張三上班,發現全公司的人都知道了這位“熟人弟妹”的來頭,個個都敬她三分,儼然升級成“隱形高管”。張三終於忍無可忍,給交警打電話,既然弟妹在這不開心,乾脆回家。我每個月給開兩千。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不難發現,不要隨便找別人幫忙,如果那個時候張三能夠老老實實得交上罰款,結果損失的不至於這麼厲害。

有的時候,欠人情就像買櫝還珠,今天所欠下的人情債,總有一天是要加倍奉還的。

人情是有限的,用一次少一次,再好的關係,也要把握分寸感,沒有人有義務去幫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