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潔瑛死後被罵瘋女、黃家駒墓碑再遭破壞: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藍潔瑛死後被罵瘋女、黃家駒墓碑再遭破壞: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文丨黃魯植


01


香港坊間有個說法:十年出一個林夕,百年碰到個陳奕迅,千年難遇張國榮,世上已無黃家駒。

可見,黃家駒在許多人眼裡,已是不朽的存在。這種不朽裡,有對黃家駒偉大成就的肯定,但更多的是對他溘然長逝的痛惜。

藍潔瑛死後被罵瘋女、黃家駒墓碑再遭破壞: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25年前,黃家駒在日本演出時突遭意外,墜臺而亡,遺體葬於將軍澳墳場。多年來,歌迷們都用各種方式紀念他,但近年來頻頻傳出黃家駒墓碑被毀的消息。

近日,有消息稱,黃家駒的墓碑被人惡意塗汙的照片,上面寫著:“爸爸、媽媽、弟弟、姐姐、哥哥,我回來了”等字眼。

藍潔瑛死後被罵瘋女、黃家駒墓碑再遭破壞: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大家紛紛譴責這種行為,甚至有歌迷自發去清洗這些文字。文字是勉強清除了,但仍留下了明顯印記,令人不悅。

藍潔瑛死後被罵瘋女、黃家駒墓碑再遭破壞: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藍潔瑛死後被罵瘋女、黃家駒墓碑再遭破壞: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更糟糕的是,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

早在2009年,黃家駒的墓碑就遭到過嚴重的破壞:遺照莫名多了一道長裂痕,墓碑上的石吉他遭黑色筆塗汙,就連碑上原本金色的色體也被填黑。

藍潔瑛死後被罵瘋女、黃家駒墓碑再遭破壞: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事發後,黃家駒的家人及時給墓碑刷上白油,更換碑上的照片,吉他也塗上白漆。

然而,哪怕墓碑修繕得再好,也改變不了它曾被損毀的事實。更何況,十年內兩次被毀,這不是意外,更像是蓄謀。

藍潔瑛死後被罵瘋女、黃家駒墓碑再遭破壞: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1992年,黃家駒曾公開說過一句得罪很多人的話:香港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

後來,他選擇了去日本發展。

這趟日本之旅,使他在音樂上封神,也葬送了他的生命。

被攻擊,被辱罵,就連去世後,墓碑也要被人惡意毀壞。生前功過尚且不論,惡性消費死亡,就是最大的“壞”。

02


11月3日,香港影星藍潔瑛被發現死於家中。這個去世前依舊孑然一身的可憐女子,卻在去世後幾天,成為無數人緬懷的對象。

藍潔瑛年輕時是個大美人,黃霑稱她“簡直是驚為天人”,蕭若元仰慕她,“真是靚,靚絕五臺山,整個香港沒有幾個人比她靚。”

藍潔瑛死後被罵瘋女、黃家駒墓碑再遭破壞: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但就是這樣一個風華絕代的美人,在去世後,就連基本的體面都不能保留。幾乎所有的訃告文章,都在強化,她年輕時的美貌,以及年老後的落魄。

但藍潔瑛的晚年,真的這麼悲慘嗎?

不是的。據網友“默默的愛藍”爆料,藍潔瑛在最後的幾年,過得平淡、安靜、舒適,並非港媒所渲染的那般蓬頭垢面,落魄不堪。

藍潔瑛死後被罵瘋女、黃家駒墓碑再遭破壞: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藍潔瑛的遺願是拍攝中國版的《飛越瘋人院》,藉此告訴世人她只是被害,不是發瘋。但有人關注她究竟有沒有“發瘋”嗎?

沒有。因為人們早已從她生前邋遢的穿著、怪異的言行中坐實了她“發瘋”的傳聞。

更有甚者,假冒“藍潔瑛影迷會”發起二維碼捐款,進行網絡行騙,試圖靠消費她的死亡發一筆橫財。

藍潔瑛死後被罵瘋女、黃家駒墓碑再遭破壞: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同時,網友們破口大罵曾志偉的女兒曾寶儀是“強姦犯的女兒”,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作為香港藝人協會會長的古天樂沽名釣譽,不關心剛去世的藍潔瑛。

藍潔瑛死後被罵瘋女、黃家駒墓碑再遭破壞: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藍潔瑛死後被罵瘋女、黃家駒墓碑再遭破壞: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不可否認,人們自發的很多緬懷行為,其出發點都是善意的。

但一旦對逝者的緬懷超越逝者本身,成為帶動群體情緒的工具,進而觸發網絡暴力時,就很容易淪為“惡性消費死亡”,其背後獵奇和煽動的危害,是巨大的。

只可惜,藍潔瑛已經離世,輿論再如何發酵,於她而言,毫無意義。正如墨西哥女畫家弗裡達在離世前說的那樣:我願離世是喜,我願永不歸來。

03


魯迅在仙台留學時,曾目睹一箇中國人被日本軍隊殺頭,而圍觀的,全是若無其事看熱鬧的中國人。

明明是利益共同體,但當同胞被殺害時,大部分人還是冷眼旁觀,甚至把這場屠殺看成是大型的“作秀”現場。

身體羸弱,精神麻木,就連將死之人,也要作為娛樂大眾的工具,這就是魯迅筆下的“看客”。

再回到前文的兩個例子,黃家駒逝世已經25週年了,其墓碑還三番兩次被人破壞,而藍潔瑛也在去世後的幾天,被人拿來惡意消費。

生前無人平反,死後大肆渲染,時代變了,看客卻始終如舊。

總的來說,看客不會思考,也不關注真相,他們唯一注重的,是自我情緒的表達,但往往又不能與苦難者本身形成強烈的“共情”。

所謂“共情”,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的解釋是:明瞭或察覺當事人蘊涵著的個人意義的世界,就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好像是你自己的世界”,但永遠不是你自己的世界。

這就表明,在“死亡”這件事上,即便是尋找共情,也永遠無法做到與苦難者感同身受。

更何況,這種消費本身並不單純是為了尋找共鳴,而是一種“泛娛樂化”的表現。

《芳華》裡有句臺詞:一旦發現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會格外勇敢,人群會格外擁擠。

英雄會異化成暴龍,看客也會淪為嗜血的劊子手,巨大的流量消費背後,是巨大的輿論危機。

04


充當看客,尋求共情,在輿論狂歡背後,還有一種很重要的心理效應——“互害心理”。

互害生態鏈被廣泛運用於經濟學領域,它講的是“你覺得你佔了便宜,我覺得我佔了便宜,最後誰也佔不了便宜”,但在媒體事件上,這一觀點同樣適用。

2016年9月16日,喬任梁被曝於自家寓所身亡。

喬任梁是流量小生,他的意外死亡,在引發集體懷念的同時,也給了“陰謀論”者極大的發揮空間。

有人說他在“SM高潮窒息而亡”,有人說他曾被“圈內大佬性侵”,還有人說他罹患“抑鬱症”。

除此以外,人們還跑到他生前密友面前狂轟亂炸,陳喬恩因不及時悼念被罵慘,井柏然被粉絲詛咒直至退出微博。

相比事情的真相,獵奇和香豔的故事似乎更能滿足人們的窺私慾,而站在道德制高點,對受害者身邊所謂的“看客”口誅筆伐,也似乎更能彰顯自己的正義凜然。

在這場事件中,明明沒有人從中獲益,但為什麼人們還是樂此不疲?這也是我今天想說的,互害社會里,人人都是受害者。

你以為你是行俠仗義,殊不知你的“正義”之名,正在催生更多的社會悲劇。

05


為什麼我們的人文關懷,很容易就淪為“惡性消費死亡”呢?前陣子央視主持人李詠逝世,當時鋪天蓋地的新聞標題有:

李詠不幸離世:生命脆弱,萬望珍惜李詠患癌去世!人生下半場,拼的是健康李詠並非死於癌症,真相令人心痛!......


在這些文章裡,大多寫的都是李詠生前事蹟,表達對他的哀悼之情。

但當輿論第二次發酵時,人們開始捏造李詠妻子哈文的微博,攻擊李詠女兒在父親去世前還在發朋友圈......

藍潔瑛死後被罵瘋女、黃家駒墓碑再遭破壞: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甚至有投機者藉此“大撈一筆”。

藍潔瑛死後被罵瘋女、黃家駒墓碑再遭破壞: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悲哀


可見,哪怕撇開情緒上的“共情”和心理上的“互害”不談,我們也很難擺脫輿論向更壞的方向發展。

原因很簡單,大眾總是需要新的事件來維持新聞的熱度,無論事件是否真實。

再回到李詠,很多人瞭解到他去世,最初是通過還原度較高的新聞,然後是經過加工處理的媒體文章,甚至是你周圍的同事、朋友、親人,越到後面,所接收到的信息越主觀、越片面。

情緒和心理尚且能夠克服,但接收主觀性較強的訊息,則需要我們的辨別能力。沒有辦法辨別真偽對錯的人,很有可能淪為“惡性消費死亡”的傳播者。

尼采說: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

比起“消費死亡”,更令人悲哀的是,每一個“受害者”,都有可能是參與施暴的“幫兇”。

06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你在這裡大放厥詞,不也是“消費死亡”嗎?

請注意,這裡所說的“消費死亡”,不是指議論事件本身,而是指對事件“過分解讀”,甚至衍生出一系列傷害行為。

我們需要發聲,需要共情,但不應該以“正義”之名,對苦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二次傷害”。

北大的胡泳曾在《眾生喧譁》一書中提出質問:為什麼我們如此踴躍地窺探陌生人的生活,消費他們的愚昧、狂躁、自戀,甚至悲傷?

答案是:我們正在經歷一場空前的認同危機。

這個社會最畸形的是,很多人需要認同,不管這種認同是否建立在“惡意消費死亡”的基礎上。

最後引用《烏合之眾》的一句話:群體只會幹兩種事,錦上添花或者落井下石。

錦上添花是很難的,我們能做到的只有,不要在死亡發生時,過度發酵,惡意消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