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後的夜晚》:“情緒營銷”的又一次大勝

截至今日,將於2018年最後一天公映的《地球最後的夜晚》,首日預售票房已近

3400萬

距離影片上映,還有13天。對於一部小眾的文藝電影,這樣的預售成績,堪稱亮眼。


《地球最後的夜晚》:“情緒營銷”的又一次大勝



從12月6日開始,影片在貓眼購票平臺的想看人數,呈現出井噴式的暴漲。

從此前單日的一千左右,到最高的單日22910人的峰值。


《地球最後的夜晚》:“情緒營銷”的又一次大勝



細想,這份意料之外的火爆,卻也情理之中。

儀式感,是公眾從《地球最後的夜晚》中提煉出的那個關鍵詞。

從片名,延伸到一年的最後一天。

而當這一切,和“跨年”二字緊密地搭上了關係,儀式感的建立,便順理成章了。

在這之外,一小時長鏡頭,湯唯黃覺的文藝範兒,包括畢贛這幾年來在文青群體中樹立起來的,看起來有些高不可攀的好口碑,

這些“配料”,對儀式感的加成,同樣起到了助推之力。

而好幾個月之前,從黃覺個人酒吧中流行開的,喝一杯“地球最後的夜晚”,讀一讀杯底畢贛寫的詩,都是這份儀式感的一部分。


《地球最後的夜晚》:“情緒營銷”的又一次大勝



乃至於,放映70分鐘後集體戴上3D眼鏡,和對院線排片時間的建議——影片結束的那一刻迎來跨年,

這些或本體、或後置的動作,都透著滿滿的儀式感。


《地球最後的夜晚》:“情緒營銷”的又一次大勝


《地球最後的夜晚》:“情緒營銷”的又一次大勝



【深水娛樂觀察】此前就曾在為什麼我要單獨評點下《你好,之華》的營銷一文中寫過——

以過去的經驗,文藝片營銷,往往是用商業元素去竭力包裝。在這個過程裡,最關鍵的是,找準娛樂性話題和影片調性的契合點。說到底,在與普通觀眾有著天然屏障的阻礙面前,營銷如何去尋找適合影片調性的商業包裝,讓觀眾迅速明白一部文藝片講了什麼,或許才是最關鍵的那一步。



《地球最後的夜晚》:“情緒營銷”的又一次大勝



之所以強調,文藝片營銷要讓觀眾迅速明白講了什麼,是基於其針對某部分核心受眾而言。

這樣的方式更穩妥,波及範圍卻也相對較小。

也因為,多數時候,我們都會有一個判斷——

小眾文藝電影,不要輕易去奢望出圈。

尤其是畢贛,作為幾乎忽略故事性的作者氣質濃厚的創作者,他的電影註定不會受到普通觀眾的喜歡。


《地球最後的夜晚》:“情緒營銷”的又一次大勝



而事實上,出圈,《地球最後的夜晚》還真的就做到了。

於是,我們也相應的,無法再用普通的文藝片營銷角度,來看待這個年度營銷案例了。

沒錯,無論從哪個角度,《地球最後的夜晚》的營銷,都是年度級別的。

在受眾對故事基本處於一無所知的前提下,依然能收穫如此驚人的預售,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兩個字——

情緒。

當一種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儀式感,迅速在社交平臺以病毒般的速度展開傳播,情緒的感染力,不可估量。


《地球最後的夜晚》:“情緒營銷”的又一次大勝



具體來說,“跨年”作為最具儀式感的行為之一,其受眾範圍無疑是非常廣泛的。

這份“跨年”情緒的波及範圍,涉及了文青、情侶、“單身狗”,以及相當數量的跟風者。

說白了,一二線本就是小眾電影的主陣地,拋開不講。“一吻跨年”這樣的噱頭,對三四線這樣相對娛樂方式較少的受眾,殺傷力才是真正巨大的。

抖音作為三四線城市用戶佔多數的應用,成為了這次營銷的發酵之地。

而目前預售的主力受眾,20—29歲的年輕人,也與抖音核心用戶有著高度重合。

這是“情緒營銷”的威力所在,也是《地球最後的夜晚》得以出圈的原因。


《地球最後的夜晚》:“情緒營銷”的又一次大勝



細數今年院線成功的“情緒營銷”,無論是《後來的我們》,還是《愛情公寓》,都與《地球最後的夜晚》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遍尋“情緒營銷”的要點,大概,可以有下面這幾步——

首先,要捕捉到那個基本情緒,找到情緒的發力點。

不同於品牌,對於“一錘子買賣”的電影,情緒必須來得更為簡單直接。

於是,情感成為了那個最大的把手,《後來的我們》是前任,《愛情公寓》是情懷,《地球最後的夜晚》則是可甜蜜可孤單的跨年夜。

接著是常規動作,成為這個情緒的代言人。

《後來的我們》用數首歌曲將影片“告別前任”的情緒深入人心,《愛情公寓》忽略電影本體,強打劇集的回憶將情懷二字一打到底,《地球最後的夜晚》則將儀式感玩到了極致。

簡言之,單是看到這三個片名,你就會自然地和這三種情緒進行自動勾連。

最後,“情緒營銷”忌空泛,情緒越具體越好。

這裡,

不要自行造詞,不要陷入自嗨,不要無病呻吟。幸福、美好、愛這樣的字眼絕對不能出現。

這裡,看看這三部影片的海報文案,便足夠清晰了。在此不贅述。


《地球最後的夜晚》:“情緒營銷”的又一次大勝



當然,有前兩個例子在前,“情緒營銷”的風險同樣足夠清晰了,這一點,【深水娛樂觀察】此前同樣強調過——

在口碑作用愈發吃重的當下,更加依賴口碑生存的文藝片,

一旦造成觀眾在觀影預期和觀影感受上的落差,那麼結果將是致命的。

從這個角度,《後來的我們》與《愛情公寓》都有著足夠亮眼的預售,卻也都在映後經歷了口碑危機,以及隨之而來的票房滑落。

而這個風險,對於《地球最後的夜晚》而言,同樣存在。

簡單的一個問題——

當購票的大多數觀眾,都是因為一種情緒,而非對電影本體的興趣走進電影院,那麼映後的口碑維護,的確是個必須前置的大課題。

《地球最後的夜晚》:“情緒營銷”的又一次大勝


《地球最後的夜晚》:“情緒營銷”的又一次大勝


《地球最後的夜晚》:“情緒營銷”的又一次大勝


但無論怎樣,都必須承認,對於《地球最後的夜晚》,這都是一場屬於營銷的勝利。

畢竟,營銷的目的,從來不是貪婪地試圖取悅所有人,而是盡力爭取大多數。

而小眾如畢贛,首日的票房,隨著次日“儀式感”的喪失,也很有可能將佔掉《地球最後的夜晚》全部票房的六成,甚至更多。

這是營銷的價值體現,值得所有電影營銷人為之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