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坛的的世界冠军,为何舍得跳出舒适圈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赛场走来,到新世纪的高光时刻,围绕在奥运冠军李宁身份的两端——"企业家"和"运动员"的争论从未停息。而在最近山西的一个活动现场,李宁携儿子女儿同框出镜。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李宁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人生赢家,事业成功妻子又非常贤惠,而且儿子长相帅气,女儿充满青春活力,颜值都非常高,一家4口幸福安逸的生活,着实令人非常羡慕。


走下神坛的的世界冠军,为何舍得跳出舒适圈



斩获106块金牌的世界冠军李宁,为何要三跳舒适圈?

身为“李宁”运动品牌的创始人,谁会想到,今年 55 岁的李宁曾是一个“三跳舒适圈”的传奇人物。

李宁,他在运动员生涯中斩获金牌 106 枚,也因此被誉为 " 体操王子 ",并成为国际体育记者协会评价的全球二十五名 "20 世纪最佳运动员 " 中唯一的中国人。

在辉煌时期,李宁在体育界意气风发,享尽荣光,他是全国人民心中的明星偶像,鲜花、掌声、镁光灯围绕在他周围。

但是,1988的汉城奥运会,李宁在最后一次比赛中意外失利,从吊环上摔了下来。

随后,李宁宣布退役,那一年,他26岁。退役后,摆在他面前的路和很多退役运动员一样,不是做教练就是担任政府官员:

广西体委邀请他担任广西体委副主任,海外某国聘请他为国家队教练,甚至演艺界也邀请李宁加盟,而他自己还想到深圳创办一个体操学校……

很多机会摆在他面前,这些岗位中的任何一个,他都能依靠自身的经历轻松驾驭。

但是,经过多方思虑后,李宁更希望在大社会中历练一番,学习更多的知识,体会更丰富的人生,毕竟从7岁进入体校,他 17年的青春光阴都是在单双杠上度过。

于是他选择加盟广东健力宝集团,创立了"李宁"体育用品品牌,并以赞助90年亚运会中国代表团为机遇,开始了李宁公司的经营业务,从而开创了中国体育用品品牌经营的先河。

自此,李宁第一次跨出了舒适圈,走上了一条崭新而艰苦的道路。

从最基本的商业知识到一砖一瓦盖大楼,李宁一步步从头学起,其中的艰辛不亚于运动场上的刻苦训练。

从某个角度来说,李宁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 IP。这样一个能在全国大范围引起关注和讨论的创始人,是移动的的广告炮台,天生就带有巨大的流量。从李宁兵败汉城毅然退役加入健力宝开始,他便成了许多财经和体育记者常谈的话题,一个甘愿放下身段去经商的国民运动员,实在提供了太多可以深挖的角度和素材。

他勤奋、真诚,既没有大明星的架子,也没有大老板的派头。

在这样一步步的经营之中,李宁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从 1993 年到 1996 年,李宁集团每年销售收入增长幅度都在 100% 以上,1996 年更创下了 6.7 亿的历史纪录。当时李宁甚至给企业制订了 1998 年达到 10 个亿,2000 年达到 20 亿的销售目标。

不过,他们对市场的预计乐观过头了——成长的喜悦到了 1997 年戛然而止。亚洲金融危机袭来,中国经济通货紧缩,李宁产品卖不动了。此后数年,李宁公司的销售收入一直徘徊在 7 亿左右,市场地位逐年下降。

在日益低下的销售业绩面前,李宁变得庞大而臃肿,而且,初创班子的元老们随着李宁的发展经常捅一些不大不小的篓子。坦白说,在那个法律意识薄弱,人情观念浓厚的社会里,这样再正常不过,基本中国的所有企业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但李宁没有选择安逸,他果断的决定了从零开始,第二次脱离舒适圈,解决了公司的隐患。

1998 年,李宁卸下李宁公司总经理的职务,将重任交给一起创业的陈义宏,自己选择去北大读书,顺便把所有在李宁公司工作的亲戚,队员,挚友全部劝退。

现在看起来,李宁做这个决定时体现出来的魄力无人能及,他用自己的从零开始扫除了公司的隐患,让陈义宏没有后顾之忧的去培养人才,在之后更是为老友铺好了妥善的退路,在陈义宏带着 KAPPA 的业务离开李宁后,他把 KAPPA 在中国市场的品牌永久使用权卖给了陈义宏。

李宁的原班班底,彻底清空。

在北京奥运之后,人们对于体育用品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不断提升,跑步、越野、健身的人越来越多。遗憾的是,新兴的消费群体对时尚和专业性的要求更高,他们抛弃了本土品牌。

那个时候的李宁志得意满的想着征服全世界,他们把门店开到了国外,准备大干一场。结果却是大跌眼镜,那些鞋子根本卖不出去,严重的库存危机困扰着李宁和每一个本土运动品牌。2011 年开始,李宁连续亏损,三年时间就亏去了 30 多亿元。

经历了连续亏损,热衷于体育事业,但从未想参与公司决策的李宁再次被推到了CEO的位子上。2015 年,李宁重新出山,担任 CEO,开启了第三次踏出舒适圈。

他拿出 20 亿元签约 CBA,1 个亿美金签约韦德,每年 N 个城市的 10 公里跑,开微博,每天刷,卖萌,写鸡汤,发跑步照,画画,与傅园慧拍照,与张继科互动,他甚至跑去了里约网络直播奥运。对年轻人,对互联网,李宁全身心拥抱。

就这样,在一个新的领域,他靠勇气和决心,把李宁公司办成了如今的规模,而他也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让我们从头再来”,李宁爱说这句话。

他赢的每一块金牌都是从头再来;从运动员到商人的三次波折,对李宁来说更是从头再来。

正是这种从头再来的归零心态,李宁才能一步步超越自己,跨出舒适圈,超越过去,开创新的领域,做更好的自己。

无独有偶,在运动员的圈子中,还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多次从零开始,选择走出舒适圈的传奇人物——邓亚萍。

世界冠军邓亚萍:从零开始很难,但还是选择走出舒适圈

说起邓亚萍,在她14年的运动生涯中,共拿到过18个世界冠军,在乒坛排名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是乒乓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同样的光芒万丈,同样的名声大噪。

但在正式退役之后,邓亚萍也并没有选择做教练或者挂名某个体委的官职,而是多次选择了从零开始,选择走出舒适圈的道路。在《舍得智慧讲堂》的节目中,邓亚萍讲述了她在转型路上的舍得智慧。


走下神坛的的世界冠军,为何舍得跳出舒适圈

这么多年来,尽管邓亚萍的身份标签几经变迁,但观众仍时刻能够感受到其聪明和机智的状态,包括她一贯虎虎生风的样子,勇往直前地持续进攻,眼神永远保持清澈。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能够抛弃一名成功运动员的耀眼光芒,转身投入商界,从零开始起步,在投资的道路上踯躅前行。

有无数人曾登上过神坛,却也被神坛绑架,只想安稳地待在舒适圈,但邓亚萍可以说和李宁的生涯经历十分相像,她选择从自己熟悉的体育行业转型到投资行业:“我曾经18次从世界最高的领奖台上走下来,把自己归零。”


走下神坛的的世界冠军,为何舍得跳出舒适圈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压力正在不断倍增,尤其是对中年人而言,正不断为生存而拼命追赶时代的脚步,许多人生旅途上的美丽风景,便也无暇细细体会。

在他们看来,通过多年的经营换来的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之不易。如今要让他们放弃稳定的工作,走出稳定的舒适圈,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从头开始,很多人并不具备这种勇气,或者说迫于生活的压力而不敢有勇气。

但现有的稳定舒适圈虽然能够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可同时也会成为限制自身提升价值的羁绊,在深夜时分,或许也曾扪心自问:“这究竟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未来的生活就只能在这舒适圈中度过?”

而在邓亚萍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想要突破瓶颈破茧成蝶,就需要有走出舒适圈的勇气。而这些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舒适圈“和“挑战”之间“舍”与“得”,究竟如何选择,还是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余秋雨:抛开名利,为自己感兴趣的事忙碌

从舒适圈走出后,其实就是一个突破自己,强化自我认知的过程。

余秋雨说:“人为什么活得那么累,因为好多惑把你包围了,比如名利的惑,财产的惑,当这些惑完全去掉以后,你会感到非常轻松,不在乎那些不值得在乎的东西,人生才会变得精彩。”

在余秋雨看来,人生正是一个不断面临选择的过程,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事而忙碌,才不会觉得累。虽新的也许并不都是对的,但却是绝对值得去尝试的。无论是作为一个成名已久的文化学者,还是一个永远有着活力和行动力的资深作家。


走下神坛的的世界冠军,为何舍得跳出舒适圈

这也同时需要探寻对自我的认知,正如伽达默尔曾说,世上都是路,通向自我认识。若是一条看不见自我的路,只知一味地与别人争夺成功,平庸而糊涂地走下去,便会很快面临无路可走的局面。

从《舍得智慧讲堂》对余秋雨的访谈中,我们能够聆听余秋雨讲述他多年的文学历程和独特的“内在逻辑”。看到一个真正遵从自己的兴趣,淡薄名利,不理会众声喧哗的文人墨客,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为那些正处于迷茫的人们指引了方向,能够为自身的价值而活。展现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除此之外,在《舍得智慧讲堂》的节目中还邀请了龙永图、袁隆平、任志强等50余位重量级嘉宾,通过与各界名家面对面沟通的形式,让人们了解了名人智慧背后不一样的故事,诠释了时代抉择下的舍得之道。而这些具备“舍得精神”的关键人物所分享的中国智慧,其本身就是一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传承。


走下神坛的的世界冠军,为何舍得跳出舒适圈

更加可贵的是,作为舍得酒业自主打造的大型高端IP,《舍得智慧讲堂》自创始之初便是基于与消费者交互并拓展潜力的愿景。只不过与单一品牌的IP营销不同,舍得并非传统的赞助和冠名的合作形式,《舍得智慧讲堂》版权归舍得酒业所有。

在《舍得智慧讲堂》节目IP的背后,不仅彰显了强大的中国智慧,更是将“舍得智慧”与“中国智慧”直接完美的衔接。而这些智慧无一不与社会主流精英阶层在心智上产生同频共鸣,甚至很有可能会成为该群体的生活态度,甚至是处世哲学、家国情怀。

也正是因此,舍得围绕文化基因所展开的高端形象打造才得以成功,才能不断为品牌注入新鲜的血液,实现品牌升级,进而成为高端白酒阵营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截至12月份,《舍得智慧讲堂》总播放量达12亿+。访谈节目凤凰网站内节目排名第二;音频节目集均播放量站内人文节目排名第二,仅次于《晓说》。

此外,《舍得智慧讲堂》不仅是内容输出,还尤其注重于用户双向互动,据了解,节目的首次直播在线观看人数高达438万,超过平台直播平均量的7倍,成为喜马拉雅FM全平台直播节目最佳成绩。

不难看出,《舍得智慧讲堂》通过栏目中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交联,探寻了一个集体、一个国家和一个时代的抉择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智慧。而在这背后不光表达了舍得即中国智慧的品牌理念,更体现了中国舍得文化价值。

走下神坛的的世界冠军,为何舍得跳出舒适圈

舍得今年的一连串品牌行动,以更具时代感和共情性的方式传播品牌文化,诠释中国智慧的时代内涵,让舍得文化“入市”的同时更加“入心”,成为实现“文化国酒”品牌愿景的重要一跃。对于未来的发展,舍得品牌成为在白酒领域的一张文化名片,以“舍百得二”精益求精的精神让舍得智慧在大众心智心中产生深刻及深远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