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朋黨之爭(二)理論與內容:宋朝首次提出君子結黨有理

宋朝最嚴重的問題之一朋黨之爭,不僅打破是幾千年來儒家或文人墨客所不恥的"結黨",而且為"結黨"創造了理論,有了理論支撐,在宋朝君子結黨就堂而皇之了,並將理論用於了實踐。

宋朝朋黨之爭(二)理論與內容:宋朝首次提出君子結黨有理

君子結黨的理論支撐

首次提出朋黨論的就是宋太宗時期王禹偁著《朋黨論》首次提出君子黨和小人黨,來解釋唐朝時期朋黨之爭;後期到了宋仁宗慶曆年間范仲淹繼續發展了朋黨理論。但真正將朋黨論說透徹的乃歐陽修。

宋朝朋黨之爭(二)理論與內容:宋朝首次提出君子結黨有理

歐陽修認為區分君子黨和小人黨的最根本的就是"道"和"利"的區別,君子尚"道",同"道"之人結合就是為了"道義";小人尚"利",同"利"之人結合就是為"私利";由之產生的君子黨即為了追求公道和真理,小人黨即為了追求利益和私慾,正所謂"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

宋朝朋黨之爭(二)理論與內容:宋朝首次提出君子結黨有理

這樣徹底將秦漢以來,儒家所堅守的"君子群而不黨",重新進行了理論包裝,君子結黨正式開始堂而皇之,公開拉攏了。然而道義與私利到底如何評測,就為後期朋黨之爭的惡化帶來了不良的後果。

朋黨之爭的內容

1、 國是之爭

國是乃一國之本,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一個國家的基本國策,比如我國的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即為國是;

宋朝朋黨之爭(二)理論與內容:宋朝首次提出君子結黨有理

有宋一朝,經常在和與戰之間徘徊,期間文人官僚也在辯論中逐漸形成相互對立的國是之策,最後導致士大夫階層徹底分化,形成不可調和,非死即活的矛盾,而就在這黨同伐異中,磨滅了整個宋朝的命運。

2、 學術之爭

宋朝朋黨之爭(二)理論與內容:宋朝首次提出君子結黨有理

朋黨之爭的背後也有學術之爭,以"元祐學術"為代表的保守學派,與"荊公新學"為代表的創新學派,形成了勢不兩立的毛對,在不斷的"變法""更化"中企圖消滅對方,也逼得所有進士階層不得不站隊,否則就沒有發展機會。

3、 用人之爭

宋朝朋黨之爭(二)理論與內容:宋朝首次提出君子結黨有理

宋神宗死後,宋哲宗即位時僅有8歲,朝政由太皇太后高氏控制,重新啟用被貶的司馬光,開始了"元祐更化",將所有原來支持的新法的官員全都逐出朝堂,這一政策導致原來較為緩和的新舊兩黨矛盾激化,連舊黨都對此做法有異議,這種一棒子打死的做法,導致後期新黨復位後,進行瘋狂的報復,開始了輪番驅逐的惡性循環。這時候各黨派就開始不斷拉攏士人為自己站隊,否則就無法得到重用。

君子結黨的理論化,使宋朝士人階層開始擺脫儒家道德的約束,開始了遺禍於朝堂,禍害於社會風氣。士大夫階層開始扮演"小人"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