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店與實體店的選擇

《蒙格斯報告》把理論研究根置於經濟實際,為中國經濟問題的觀察與研究開創了一個新模式、研究方法及維度。報告以理論與實務為導向、以數據與計量為手段,為經濟實際規劃和管治,尤其是供給側改革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的依據 。

網購時代,買東西不僅要精挑細選、貨比三家,還要對比線上、線下價格,由此英語中還有了showrooming(展示廳現象)的術語,專指消費者在線下店內查看商品後,卻在線上網店購買,使得線下實體店淪為商品的展示空間的現象。

網店與實體店的選擇

圖片來源:AdExchanger.com

然而網店與實體店所售商品價格差異有多大,其價格走勢又是否一致呢?MIT的Alberto Cavallo教授發表於《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的《線上、線下價格是否相似?——來自大型多渠道零售商的證據》(Are Online and Offline Prices Similar? Evidence from Large Multi-Channel Retailers)研究了10個國家56個大型多渠道零售商的網店與實體店價格數據。研究結果表明大多數情況下網店與實體店價格一致,此外研究發現,雖然兩個價格變化不同步,但變動的頻率與大小卻非常接近。此項研究或表明,當線上線下購物渠道同時存在時,價格並不是驅動消費者選擇網上購物的首要因素。

一、數據蒐集

1. 研究對象的選擇

作者選取了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的零售商作為研究對象:1)歐睿國際全球零售業榜單(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s Passport Retailing Global Rankings)中市場份額位列所在國家前20位;2)有線上、線下兩種銷售渠道;3)線上、線下所售商品具有同種商品代碼。最終入選的研究對象見下表,其中代表中國的研究對象是歐尚(Auchan Drive)及山姆會員商店(Sam’s Club)。

網店與實體店的選擇

2. 線下價格的蒐集

作者在亞馬遜(Amazon Mechanical Turk)等眾包網站上僱傭了覆蓋面極大的數據蒐集工作者,並開發了BPP @ MIT軟件,培訓數據蒐集人員用該軟件掃描商品條形碼並錄入數據。一部分工作人員每次隨機掃描10-50個商品的條形碼,並進行價格錄入;另一部分在一個月內每週掃描同樣商品的條形碼,並錄入其價格,觀測其波動,以形成面板數據。

3. 線上價格的蒐集

作者利用BPP的在線抓取方法,為每家零售商設定了一個抓取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可以在商家網站上利用商品條形碼自動查詢其價格及其他產品信息。

採用如上方法,作者在56個零售商處觀測了24,132個商品價格信息,涵蓋食物、服裝、家居用品、電子產品等多個類別,得到了近四萬條觀測值。

網店與實體店的選擇

數據分析結論

通過對上述數據的分析,作者發現72%的時間裡商品線上、線下價格相同,但不同國家、不同商品類別、不同零售商之間具有較大異質性:其中巴西產品價格相同的百分比只有42,而加拿大、英國高達91%;從商品類別來看,藥品、辦公產品線上、線下價格相同的比率最低,只有38%和25%,而電子產品及服裝則高達83%和92%。當線上線下價格存在差異時,除了阿根廷、澳大利亞和無法獲取有效數據的中國,其他國家的線上價格通常更低,其中日本線上價格平均低於線下價格13個百分點。從價格變化上來看,線上、線下價格具有相似的頻率及大小,但變化不具有同步性。

網店與實體店的選擇

此外,作者發現從地理因素上看,78%的商品在同一家零售商的不同門店下價格相同;而美國的在線商城並不會根據IP地址進行動態定價,即IP地址的變動不影響在線價格,反覆多次重複刷新亦不會對價格有所影響

研究意義

該研究的最大意義在於它用完善的數據填補了學術界在線上、線下價格研究上的空白。此外,從國民經濟統計的角度上來看,此項研究結論——線上、線下價格大體一致——可從數據蒐集角度支持用在線商品價格構建CPI指數、進行學術研究等理念,從而節約大量經費、提高時效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