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印度铁路

剑童:师傅,师傅,我今天看了一则来自观察者网的新闻:印度官员坐火车晚点10小时,喊莫迪忘掉高铁:搞好现有列车。印度不是金砖五国吗,铁路怎么还这么破?

铸剑师答:童儿,你现在很会思考问题,也很会发现新闻,为师在这里先表扬一次,给你一个赞。

漫谈印度铁路

为师也看到了这则新闻,情况是这样的:据《印度斯坦时报》12月26日报道,来自印度北部城市阿姆利则的人民党领导人——拉克西米·坎塔·查乌拉(Laxmi Kanta Chawla)日前在乘坐一趟火车出行时,中途被困长达10个多小时。曾任旁遮普邦卫生部长及社会福利部长的她,对于这一糟糕经历,当天在火车上通过录制视

拉克西米·坎塔·查乌拉(Laxmi Kanta Chawla)

频进行控诉。她说:"这趟车曾被称为'飞行邮件'(

Flying mail),我不记得它是什么时候'飞'到目的地的。今天它都已经开了1天零8个小时了,可我们还没有到达目的地。现在已经晚点了9个小时。"后面的话我就不多写了。总之一句话,这则新闻说明现在的印度铁路越来越破旧了,就像病入膏肓的病人。再也无法重现当年殖民地时代的辉煌,究其原因为师的分析是这样的。

印度铁路始建于1848年,距离英国的铁路也才几十年,正是把握住了先机。第一条印度的铁路建设始于1846年的一场美国棉花歉收。孟买总督达尔豪斯侯爵,一位熟悉铁路的技术官僚的主持下,5英尺6英寸轨距的铁路正式修建,从此奠定了孟买在印度铁路上的地位。我们通常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是这个在印度铁路的前期建设上表现出来。后来的总督却坚持要用公制单位(1000毫米),一个公制的狂热信徒(竟然还是英国人)想用公制单位一统干线铁路的轨距,好嘛下面有样学样。到了1889年,印度铁路确实2种轨距平分天下了。事情没有到此结束,在之后的时间里,尤其是印度独立之后,出于要和前宗主关系的割裂,以及和苏联的关系。印度的铁路足足变成4种轨距。想想看,你要每天都要在不同轨距的火车之间换乘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这个是印度铁路的第一个弊端。回想起中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就开始统一度量衡是多么英明伟大的事情,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听说日本的关东和关西使用的电网规格不同,以至于日本人在国内旅行还要带着电压转换器,呵呵。

漫谈印度铁路

因为积重难返,重新铺设轨道的成本太高,印度今天都没有办法彻底统一铁路轨制第二个问题就是人员问题,130万雇员成为最大的铁路公

司,人员编制臃肿。但是具体干活的人占比很低。就像清洁工这样

的工作都很缺乏,据说因为在印度粪便是不洁之物,只能有贱民(该

死的种姓制度)来做,但是铁路公司会雇佣贱民吗?只好任其腐蚀

铁轨。6万5千㎞的铁路上就会不断上演由于轨道腐蚀断裂造成的

车毁人亡,大概每年有200多起。

第三就是印度人性格问题,天热人懒,没有人去好好勤奋工作,当然当年的英国佬也不会把管理和技术经验全部交给这个徒弟。超过160年历史的铁路

漫谈印度铁路

还是用着以前的技术。为了体现自己的民主,依旧维持原来的低廉票价。没有多少钱去维护更不要说开发和升级了(55%收入要去支付人工成本了)。依旧还是那么多的车厢和车头,但是人口却在不断的上升,超过12亿的人口,不管是短距离还是长距离,火车都是印度人民主要的出行方式,于是趴火车就是一种普遍现象。这实际上是民主政府和广大印度人民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最后铸剑师想说的是印度铁路是印度交通和工业的一个缩影,没有完成最初的整体革命或者说社会动员,是不能不庞大的人口红利释放出来的,也就不能完成工业化的基础准备。就算有一两件好设备好线路,比如安培的印度高铁或者豪华列车,也不能改变整体

漫谈印度铁路

面貌。像查乌拉这样的晚点才是正常的写照,过早的实现民主也导致印度铁路发展困难重重,没有效率的为了各自小团体利益。君不见当年英国完成工业化初始的"圈地运动"和"羊吃人",虽然非常残酷,但是确实必要的,只有彻底打破原有的阶层,才能为新的发展储备足够的人力资源。

印度铁路的发展,确实任重而道远,希望莫迪老兄能看到查乌拉的视频,切切实实地为广大印度人民做实事,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政党去争夺世界舆论的眼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