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啥叫雞肋劇?

開篇一鳴驚人。

續作持續攢勁。

但漸漸,看它成了一種習慣性動作,衝著招牌去,意興闌珊地回。

Sir要說的是《黑鏡》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不知道多少人跟Sir一樣,每當它再出新作,不看心裡堵,看了心裡冤。

憑藉實力重回巔峰,難。

靠噱頭,來得更快。

概念營銷,沒人是網飛的對手,這一次它們又為《黑鏡》攢出一套必殺技。

12月28日(上週五),《黑鏡》特別版“0前戲”直接上線,還帶著一個更大噱頭:交互式電影

一鳥入林,百鳥壓音。

國外網友炸開了鍋:網飛你玩得太大了!!!

國內網友人聲鼎沸:必須科學上網,誰有能用的梯子???

是《黑鏡》翻身了?

抱歉,Sir要給這款“遊戲”潑潑冷水——

《黑鏡:潘達斯奈基》

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先看怎麼個交互法——

每當遇上劇情節點,影片會提供兩個選擇。

選擇時沒有停頓,畫面繼續如絲般順滑推進。

但你的選擇已經冥冥中決定了接下來的劇情走向。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潘達斯奈基》不僅如此,還要在新格式上玩花活兒——“打破第四堵牆”。

在設定上,你僅是擔任“控制者”。

你不用去試著融入劇情“角色扮演”,你的角色就是自己——“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熱心網友”。

劇情中,主角會一步步覺醒,發現“自己是被控制著的”。

這時,你就可以選擇穿過屏幕,和小哥直接交流。

我在網飛上看著你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夠酷了。

網飛藉此向你宣佈——

“最新主角、觀眾合拍片,文體兩開花,弘揚《黑鏡》文化,希望大家多多關注。”

大家也真沒少賞臉。

發佈沒到一個小時,片名《潘達斯奈基》,就上了推特熱搜第一。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外國網友轟動。

而作為世界僅存的幾個看不到網飛的國家之一,中國,網友也跟著沸騰。

微博上不少人圖文直播起了收看過程。

也有熱心玩家開始給Sir的同行們獻計獻策。

“我們花了20小時,替你找出了黑鏡的123456種玩法”

“看不到互動版黑鏡?看這篇就夠了”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國外網友已經將整個《潘達斯奈基》大部分的劇情攻略做成了流程圖,整套流程啃下來,規模大概這麼大——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試問:一個讓你自主探索,參與其中的影像世界,你該如何say no?

網飛你贏了,至少贏在會吆喝。

這種誘惑Sir難以抵擋,在更換了多種科學上網新科技、搞定網飛賬號後,摩拳擦掌地打開了《潘達斯奈基》的播放界面——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說它“革命性”,一點不假。

網飛還在正片開始之前播放教學視頻,介紹操作方法,降低觀眾的適應門檻。

但經過一下午的上手實操、過關斬將、讀盤重練、集齊各種結局......

你問最終體驗?

那叫一個一言難盡......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先簡單總結一下:

商業上,是一次出色的營銷案例;創新上,是一次前衛的影像實驗。

但從電影角度,對不起,Sir只有差評。

打差評的,確實不只Sir一個.

網飛剛剛放出資源,豆瓣立刻出現條目,9.0高分開局,接著便一點一點地掉了到7.6(掐指一算還會更低),完成了《黑鏡》系列有史以來的最低分。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怕沒看過的旁友跟不上,Sir先簡單擼一下劇情。

ps.以下內容涉及嚴重劇透

雖然不好看,但仍想體驗的朋友建議不要服用

主角小史(菲恩·懷特海德 飾),是一名喪穿地心的遊戲程序員。

喪,來自童年陰影。

5歲時,母親在一場意外中喪生,她的死,與小史和父親有著分不開的關係。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如今,19歲的小史正在製作一款名為“潘達斯奈基”的遊戲,遊戲類型直接點題:玩家可以決定劇情走向,開啟不同的時間線。

在編寫這款遊戲的過程中,他的精神狀態變得十分糟糕。

不瘋魔,不成活。

小史神魂顛倒,盡全力踐行著前半句,中斷服藥、和父親吵架、和偶像玩兒命......

在這破罐破摔的過程中,發現“自己一直在受人操縱”的小史徹底崩潰。

最終,參透真相的他,將以“合作”的方式,終結這場悲劇。

怎麼辦?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操縱他的還能是誰?

就是我呀。

不到五分鐘時,我就要做出他的第一個決定:早點吃啥?

你來決定早餐吃什麼,如何?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類似如此的選擇,還有更多更多。

例如,是否接受制作人提出了開發建議?是否接過偶像遞過來的毒品?選擇是否毀掉眼前的作品?幾乎五分鐘一個。

但最終,終將推到逃不過的高潮戲碼——

殺了爸爸 or 放棄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只可惜。

人物動機像甲方需求一樣改來改去,主題也飄忽不定。

坑越挖越大,卻始終填不滿,“真兇”永遠不現身,真相永遠都是迷,完成一個結局,就像是聽完一部沒講完的故事。

網飛會在這時親切地邀請我:再來一遍。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故事別指望講好了,那“多線結構”呢?

對不起,依舊差評。

在不斷嘗試與選擇之中,劇情都將通向一個黑暗的,卻不怎麼精巧、沒揭露任何謎底的結尾。

所謂多結局,差別也不大:

以“一定會被殺的父親”和“是否殺掉其他幾位重要人物”進行排列組合。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悲劇的源頭,Sir只能在一次次的重複中總結出來一種:

萬惡網飛喪盡天良,聚集吃瓜網友反覆虐待青年遊戲從業者。

So,沒驚喜、沒震撼、沒反思。

只有冗雜

在一些營銷號上,吹出了《潘達斯奈基》存在著上百億種可以探索的結局劇情。

但這種花招,就算蒙得了影迷,也蒙不了玩家......

一些零碎的支線選擇,只會呼應一些沒有太多存在感的小聯動。

譬如,你選擇購買的某張唱片,將會決定之後你的一段BGM;而你在第一次選擇的早餐種類,將會在之後以電視廣告的形式出現。

這種“控制權”,叫做“你以為你有控制權”。

無可厚非,就算是一款遊戲,它其實無關於你做出什麼選擇,破解什麼樣的問題,精彩的永遠是迷宮本身的可玩性。

不在選擇者,在於出題人。

《潘達斯奈基》確實是張開了一張溢出想象力的大網。

但,忘記了想象力的關隘:

重複,是創意最大的敵人。

《潘達斯奈基》最大的問題是,儘管做出不同選擇,你也不會收穫任何的新鮮感。

以各種姿勢跳躍時間線後,是反覆上演的一套流程:

要麼,去跟偶像帶你嗑藥(當然你選不嗑也沒用);要麼,去見心理醫生;開發遊戲、回憶童年、與父親吵架、弒父後關進監獄(或早或晚)......

是交互,確實交互了。

但交互碰撞出來的新鮮感=0。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如果把這些“互動”“破牆”的噱頭忽略掉,同樣是一樣的開局,相似的結尾,20年前就已經玩出了好創意。

1998年,《羅拉快跑》。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任務明確:要在20分鐘內,籌集100萬。

她的嘗試,循環往復了三次,用同樣的開局衝向不同的運行節奏、衝向不同的故事環境,最終,盼望的是一種不同的答案。

當時沒有“互動”方式,卻精妙地展示出了一種藉由“蝴蝶效應”進階完成的升級思維——

第一次,羅拉撞見狗,嚇了一跳。

第二次,羅拉被狗主人絆了一跤。

第三次,羅拉跳過狗,回頭吼了一句。

無關緊要的區別,卻能讓結果失之千里。

第一次,羅拉被狗嚇了一跳,心情有點浮躁,嚇到了一個女人。女人各種不爽,喝點酒,被離婚。不久兒子被政府帶走,自己變成一個瘋婆子,拐走了別人的小孩。

第二次,羅拉被狗主人絆了一跤,魯莽之下,撞了那個女人。女人特別生氣,覺得該買張彩票補償自己,結果彩票中了大獎,她一下子成了人生贏家。

第三次,羅拉心情平穩,沒有撞到女人。女人也心情平穩,注意到一個傳教士,聽了傳教,入了教會,成為虔誠的信徒。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一敗塗地→人生贏家→找到信仰歸宿的生命大和諧。

是蝴蝶效應,更是一種滿足觀眾(玩家)心理期待的升級。

而這,僅是一個不重要的支線人物。

《潘達斯奈基》呢?

無論多少遍,觀感如圖所示——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看著好笑,玩一會你就笑不出來了。

網飛攥著你的手,一遍一遍地虐待我們的主角小史,一遍一遍地殺光他身邊的人......

被動虐人也就算了,觀眾還要被劇批判。

直到被我們控制的小史搞砸了一切,然後歇斯底里地控訴起來——

夠娛樂了嗎?心理變態!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潘達斯奈基》,看似有選擇,其實有時只有一條路。譬如,如果不選擇“衝老爸大吼”便會直接結束劇情。

而且,劇中已經大方告訴了我們這是網飛設局,操控者也不會擁有決定權。

概念>內容,幾乎成為網飛近年來的趨勢。

不光是《黑鏡》易主之後的口碑下降。

科幻類,像《副本》《科洛弗悖論》,腦洞大、概念酷,不看就饞。

劇情乏力、內容空洞,看了之後索然無味,幾乎成了定律。

即便前作一鳴驚人,如《紙牌屋》《十三個原因》《超感獵殺》,續作口碑接連下滑。

玩點“新概念”真這麼難嗎?

來,讓我們回到《黑鏡》故鄉英國,看看依舊屹立不倒的《9號秘事》。

玩創新,這哥倆是宗師級。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前不久,《9號秘事:萬聖節特別篇》自導自演了一出直播事故。

直播的過程中,聲音設備詭異地故障了:哥倆原本編排的好戲,在全英國觀眾的注視下打開了靜音模式。

演出不得不中斷,BBC官方致歉。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而等到直播畫面詭異地切到了化妝間,一場大型真人4D交互式恐怖秀,才剛剛開始。

沒有提前吹出來的噱頭,卻與直播觀眾有著身臨其境般的互動。

社交平臺上實時更新的反饋,證明這謊言的成功。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甚至,BBC官推也跟著入戲,跟著裝無辜,只是演技略帶浮誇:

這太尷尬了,技術人員你們幹什麼吃的?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比起翻牆還登不上的網飛,Sir嚮往這樣“身臨其境”的直播體驗。

驚悚程度,隨著真實性成倍上漲。

最終哭笑不得的結局,戳破的是持絕對論者的得意忘形。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所有天馬行空、假到離譜的奇思妙想,都是為了捕捉到在生活中,被我們忽視掉的真實。

這些真實,總是被“理所當然”隱藏。

科幻製造夢境,是把我們從生活的夢中叫醒。

而眼前的這一款《黑鏡》,叫不醒你,只有懵逼。

你說“交互”很犀利?

但交互也分很多種——

有的是水乳交融。

有的只能算,你吐我一泡口水,我吐你一泡口水。


沒想到新年第一罵會給它


微博搜索關注:毒舌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