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託成都國際鐵路港和自貿區 青白江成為四川開放發展前沿陣地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8年12月14日 第 10 版)

依託成都國際鐵路港和自貿區 青白江成為四川開放發展前沿陣地

成都國際鐵路港全景圖

白桂斌 攝

2013年4月26日,隨著一聲長鳴的汽笛聲,首趟中歐班列(成都)從成都青白江集裝箱中心站正式首發,途徑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10余天抵達波蘭羅茲。今年10月16日,中歐班列(成都)2018年開行量率先突破第1000列。

5年多來這趟班列的運行,徹底改變了成都不沿邊、不靠海的劣勢,成為亞歐大陸橋上最重要的物流、經濟大動脈。而青白江區這個昔日的老工業基地,正加快國際化進程,華麗轉身為“內陸亞歐門戶”。

國際班列開行不斷密集

從首發至今,中歐班列(成都)已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開放新態勢,全面構建起成都向北至俄羅斯,向西至歐洲腹地和中亞各國,向東依託“蓉歐+”通道和長江水道輻射港澳臺地區以及日韓、美洲等地,向南至東盟的“四向”國際物流通道,逐步形成通達全球、陸海內外聯動的國際化內陸樞紐。國內堅持“蓉歐+”戰略,已構建與上海、寧波、廣州、深圳等沿海、沿江、沿邊城市相連接的快捷化互聯互通通道。

目前,對外形成7條國際鐵路通道和5條國際鐵海聯運通道,主要節點聯接境外24個城市,境內14個城市,國內形成與國際班列緊密銜接、互為支持的網絡格局,至歐洲腹地較海運可節約2/3的時間。5年來,列車累計開行達2497列,佔全國開行總量的 1/4,開行總數連續兩年躍居國內中歐班列首位。今年來,青白江還開通了首班中歐班列集拼集運返程班列、“蓉歐+”東盟國際通道,首箇中東歐辦事處在捷克掛牌……喜訊接連不斷。今年還計劃新增不來梅、布達佩斯直達班列。

依託鐵路 產業日漸完善

班列的開通,讓青白江成為歐亞的交通與物流樞紐,也為青白江區的發展打開了更大的格局。

依託成都國際鐵路港和自貿區,青白江區致力於帶動全域產業轉型升級,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港三城六個特色小鎮”。以成都國際鐵路港為中心,規劃建設“一帶一路”產業合作園,打造“一帶一路”供應鏈上的開放型經濟高地。

其中,位於青白江清泉鎮的歐洲產業城,短短一年多時間,一座現代化產業新城就拔地而起,且已引進華鼎國聯鋰電、天馬高端軸承等總投資255.8億元的龍頭企業9家,同時啟動建設面積52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建設,解決制約發展的空間問題,為適鐵適歐開放型經濟發展搭建起重要舞臺。

位於青白江主城區的智慧產業城建設,同樣是如火如荼。該產業城立足建設“國際中央商務區”,重點佈局總部經濟、科技創新、智造服務、品質生活等功能,爭創全國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示範區,打造千億服務業產業集聚區,建成產城融合、集“產、研、住”一體化智慧產業新城。

今年上半年,青白江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7%,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12.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2.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6%,實際利用外資增長25%,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9.5%。在複雜嚴峻的宏觀經濟形勢下,增速依然強勁。

深化改革 打造優良環境

要想吸引企業的青睞,當地的營商環境很重要。為此,青白江區對標國際營商環境標準,不斷深化改革,謀求簡政放權,全方位降低企業時間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致力於打造優良的市場環境。

成立行政審批局,歸集16個部門214項行政權力,事項集中度90%以上,初步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規範實施“四十三證合一”,實行外資企業商務備案與工商登記“一口辦理”,探索企業開辦“一窗式”審批和證照聯辦,企業開辦時間由20個工作日縮短至5個工作日;實施項目承諾制,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時間從200多個工作日壓減至80個工作日,項目簽約後60天內可實現開工;深化“僅跑一次”審批改革,85%以上的事項只要申請材料齊備、符合法定形式,即可一次性辦結;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推廣使用全省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建立24小時政務智能自助服務區,方便群眾和企業網上辦事、就近辦事……

同時,作為四川自貿試驗區三大片區之一,自去年4月1日啟動以來,青白江已完成42項創新改革試驗,其中,多式聯運一單制入選全國年度十大改革案例。自貿區內新增市場主體398戶,註冊資金30餘億元,其中1000萬元以上的65家,5000萬元以上的17家,逐步成為高質量內外資企業的集聚地。

此外,青白江還突出平臺運用,拓展投資促進新手段。持續放大“蓉歐+”品牌效應,瞄準上下游企業開展補鏈招商、強鏈招商、擴鏈招商,多次開展各種推介會、座談會等。今年1-7月,簽約引進各類發展項目383個,其中產業化項目65個,涉及總投資924億元。

高遠的視野和開闊的胸襟,讓青白江成為四川開放發展的前沿陣地。

(陳 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