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道變身大公園 青白江繡川河綜合整治工程建成開放

沿著繡川河漫步,在充滿國際元素的港口騎行,享受一段綠色愜意的時光。

11月初,青白江繡川河綜合整治工程建成開放,吸引了很多居民前來散步遊玩。

繡川河是毗河的左岸支流,上源來自青白江楊柳堰,流經祥福鎮、大同鎮和城廂鎮。綜合整治工程建成以來,不僅使得繡川河的抗洪能力得到提高,也給市民提供了一個看清水綠意、賞花休閒的好去處。這是青白江加強生態保護與綠地管控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也是打造“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濱水空間的生動實踐。

小河道變身大公園 青白江繡川河綜合整治工程建成開放


(俯瞰繡川河)

生態整治提升防洪能力 小河道也能抗大洪水

今年夏天,一場連續多日的強降雨讓成都不少地方都受到了洪水的影響,繡川河不僅抵抗住了這場洪水,還分擔了大部分的洩洪壓力。據瞭解,整個繡川河整治長度為4.2公里,通過多次的河道清淤、管網截汙,消除了下河排汙口,控制和削減了汙染。青白江水務局表示,繡川河原本是一條小河道,整治過程中按照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來進行改造的,目前已經取得不錯的防洪效益。

小河道變身大公園 青白江繡川河綜合整治工程建成開放


(灑水車正在維護河道植被)

據據項目負責人介紹,在繡川河的綜合整治工程中,並沒有採用以往底坪和兩側立面均用水泥漿澆築的“三面光”做法。沿著河道,我們可以看到每隔一段距離都有設置“親水平臺”,在枯水期時,河道的管理人員可以通過該親水平臺下到河邊,完成河道的清淤及漂浮垃圾等工作。

除了親水平臺,河道中間也藏著“小秘密”,據瞭解,繡川河的河道治理採用了一種叫做“雷諾湖泊”的生態手段,優質的鋼絲編織成網籠,裝以石頭投入河底,既能抵禦自然破壞沖刷,網格間良好的滲透性還可以防止由流體靜力造成的損害,同時石頭縫中沉澱的淤泥還可以促進植物微生物等生長。

水清了,岸綠了,繡川河在提升防洪能力的同時,生態系統的多維覆育也在同步進行著。

融入青白江元素 遊客紛紛來“打卡”

2018年,在天府綠道規劃體系的指引下,青白江區綠道規劃按照“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理念,確定了“一環、一山、三帶、九道”的綠道空間格局。作為綜合整治項目,除了對河道進行整治,綠道的建設也為繡川河增色不少。廢棄的集裝箱改造成移動式的購物、便利店、咖啡茶室等旅遊設施,亞歐文化、企業視窗等文化設施,慢跑綠道、健身器材等體育設施一應俱全。實現了鐵路港區物流貿易空間與綠色濱水空間的良性互動,併為市民、遊客及港區創新創業人才營造了國際化、開放型的綠色休閒遊憩空間。

小河道變身大公園 青白江繡川河綜合整治工程建成開放


(移動式集裝箱貨櫃)

近年來,青白江加快實施城市生態廊道改造提升、鳳凰湖綠道、毗河、繡川河濱水綠道等重大綠道項目,推動全域綠道“內聯成環、外聯成網”,構建“區域級—城區級—社區級”三級綠道體系。依託毗河、長流河、繡川河等水系,打造“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濱水空間,整體提升“十河貫城、十湖潤區”水網體系。據悉,截至去年底,青白江區已完成16處點位整治工作,共拆除違法建設4900平方米,拆除圍牆1350米,植綠25180平方米。

“以前這裡就是荒涼的一條小河,現在建好了不僅有當地居民過來逛,還吸引了很多外地遊客,我們青白江越來越有魅力了。”改造後的繡川河受到了附近居民的極大讚賞。今天的青白江,不只有“鐵路”“物流港”“工業”等城市標籤,“生態宜居”“國際化”等詞彙正在重新定義著青白江。(鳳凰網四川 李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