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為啥叫“綠城”?背後有故事,主角是“鄭州法桐之父”史隆甫

很多人知道鄭州叫“綠城”。但這個“綠城”的來歷,未必人人都知道。《鄭州百科》就來給大家普及一下“綠城”的來歷故事。

鄭州為啥叫“綠城”?背後有故事,主角是“鄭州法桐之父”史隆甫

鄭州能叫“綠城”,和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叫史隆甫。史隆甫,又名安棟,河南焦作市武陟縣西陶村人。史隆甫曾在本縣上小學和甲種商業學校,畢業後考入開封留歐美預備學校。1928年去法國勤工儉學,考入國立巴黎大學水利系學習,6年後學成歸國。

1934年,史隆甫回國後任河南大學教授,後任河南省建設廳測量隊長、技正,主管全省水利。

1945年,河南省政府主席劉茂恩委任史隆甫河南農民銀行總經理。1946年兼任河南省參議員,辭去河南農民銀行總經理職務,隨後集結親友籌集資金,在鄭州北郊南陽寨創辦麵粉廠。

1949年後,史歷任鄭州市南陽面粉公司代總經理、省政協副秘書長等職務。1954年河南省政府由汴遷鄭,史隆甫任鄭州市副市長兼城市建設局長。法桐被引進鄭州最早就是由史隆甫提出並主持實施的。

鄭州為啥叫“綠城”?背後有故事,主角是“鄭州法桐之父”史隆甫

圖為留學期間的史隆甫

1951年鄭州市政府下發文件,號召全民種樹,人均兩棵,保種保活。但要種什麼樹,心裡沒底,手裡又沒錢,只能選些便宜的樹,比如刺槐、柳樹、楊樹,先在德化街、二七路、太康路等街道上栽種。 樹便宜、好活,可是樹形、材質不好,當時的鄭州市市長宋致和就讓副市長史隆甫琢磨一下,究竟應該種什麼樹。史隆甫給宋致和建議, 法桐樹形好、生長快,樹蔭也大,這種樹春天發芽又早又快,幾天就長起來了,而且秋天落葉也快,十來天工夫就落完了,便於清掃。於是宋致和拍板決定,在鄭州廣種法桐樹。

1951年春,鄭州市政府做出《關於開展治沙造林的決定》,號召全市人民固沙造林,綠化市區。大規模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51年始引種懸鈴木;第二次1954年迎接省會由汴遷鄭,要求“人均兩棵,保證種活。”第三次是1955年,市政府組織1.8萬人開展綠化造林,美化行道街景,綠化面積4600畝,植樹200餘萬棵。當時,負責鄭州城市綠化工作的副市長史隆甫曾帶人赴上海舊法租界引進懸鈴木樹苗幾十萬株。

鄭州為啥叫“綠城”?背後有故事,主角是“鄭州法桐之父”史隆甫

史隆甫後人參觀鄭州政協文史館並捐贈史

1958年,鄭州城區公共綠化面積達193公頃,人均3.92平方米。翌年12月,在全國城市綠化工作會議上,鄭州被譽為綠城。史隆甫也被譽為鄭州市法桐行道樹之父。

“文革”中,史隆甫以崇洋媚外引植法桐的罪名挨批遊街。烈日之下,史隆甫被遊鬥時,沒有穿鞋,腳上穿著白色襪子,他手扶寫有賣國賊洋奴的三尺高帽,一路遊鬥一路被迫地喊著:“我是洋奴,賣國賊,我有罪。”襪子被柏油沾掉後,他光著腳走在燙腳的柏油路上。

1970年6月10日,史隆甫割麥時中暑,在鄭州市“五七”幹校逝世,終年67歲。1978年,中共河南省委、中共鄭州市委、市人委召開追悼會,為史平反昭雪。

鄭州景點推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