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守候一生的婚姻、足見一個人對婚姻的忠誠

1890年,張治中出生在安徽省巢湖市洪家疃的一個貧苦農家。1909年,在揚州當警察的張治中接到家裡的一封信,在老家的祖父母按照當地習俗,給他定了一門親事,新娘是同村的洪姓姑娘,督促他趕快回去完婚。

能守候一生的婚姻、足見一個人對婚姻的忠誠

張治中與夫人洪希厚

張治中當時有一些茫然,但出於孝順,他毅然選擇了回家。洪希厚人如其名,是村裡公認的賢淑女子,張治中還算滿意。在家呆了短短几天,張治中就去揚州了,離家前,他叮囑洪希厚一定要忠厚待人。洪希厚也牢牢記住了張治中的話,承擔起了家裡的重任,不僅侍奉年邁的公婆,還要照顧張的幾個弟弟。

1915年,張治中的父母去世了,但是他卻無法趕回,後事全是洪希厚料理的。本來家境就十分貧寒,料理完後事,已經家徒四壁了。百般無奈下,洪希厚帶著張治中年僅7歲的弟弟回孃家生活。這一住就是6年,直到1921年,張治中和洪希厚才得以團聚。從此,洪希厚就陪伴著張治中經歷了一段又一段的人生風雨。對於洪希厚的付出,張治中看在了眼裡,也記在了心裡。他時刻提醒自己,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辜負這位糟糠之妻。

1924年,張治中被授予上校軍銜。在當時那個混亂的年代,許多國民黨要員都有三妻四妾,不少人都和張治中開玩笑,勸他另娶一位出身高貴、有文化、可以溝通的年輕小姐。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張治中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她雖然沒文化,但她是我孩子的母親,也是我的家鄉人,拋棄了她,我將來何以向子女

交待,何以面見家鄉父老?”

新中國成立後,在一些重大禮儀場合中,夫人是可以經常陪同前往的,但洪希厚卻不願意參加。因為她認為自己出身清貧,無法同那些在閃光燈前彬彬有禮的外賓夫人相比。但張治中每次都硬拉著她去參加這類活動,在張治中看來“糟糠之妻不下堂”,是做人的起碼道德。

“文革”期間,張治中受到了衝擊和迫害,但是洪希厚無怨無悔地陪伴在他身邊,無微不至地照顧他。1969年,張治中帶著對妻子的無限眷念,走完了人生旅程。他用行動履行了他曾經立下的誓言:“任何時候,只要不打仗,我們全家就要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