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農牧民幸福夢

托起農牧民幸福夢

——卓尼縣文化建設工作掠影

王芝蓮

托起農牧民幸福夢

托起農牧民幸福夢

托起農牧民幸福夢

秋季的傍晚,太陽褪去了火辣的外衣,給大地以溫暖的擁抱。忙完活計的村民們,仨一群倆一夥地來到村裡的文化小廣場,開始了一天中最輕鬆最愜意的時刻,打籃球、健身、嘮嗑、下象棋、跳廣場舞、說快板兒……人們在這裡告別一天的勞累,回味一天的快樂。

“思想道德大解放,文明禮貌把人讓;恩恩怨怨全都忘,社會安定新氣象;又有吃、又有穿,共產黨撐起一片天,叫咱幸福建家園……”村民們用各種形式謳歌現在的好日子,喜迎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小廣場大舞臺。吃過晚飯,卓尼縣木耳鎮博峪村的村民都紛紛走出家門來到村裡的文化小廣場,有的跳起健身舞,有的利用健身器材鍛鍊身體。“以前只是看著城裡人跳廣場舞、扭大秧歌,那感覺可真好,我們老羨慕了。沒想到,這麼快我們村也有了自己的文化場所,一到晚上村民們都喜歡來廣場坐坐、玩玩,好像跳跳舞、唱唱歌、聊聊天,就把一整天的疲憊都趕跑了似的。”村民樸實的話語,道出了對文化小廣場的喜愛,也說出了小廣場建設的宗旨。

  喀爾欽鄉相俄村一個五十多歲的老大媽告訴告訴筆者,以前沒有這小廣場,農閒時她天天在家待著,“總覺得渾身不舒服,三天兩頭跑醫院,可也沒看出啥病來,自從有了小廣場,我們健身、嘮嗑,身體就覺得好多了,而現在,吃過飯可以帶上小孫子到文化廣場跟其他小朋友玩耍,自己也可以在健身器材上鍛鍊身體。這個廣場真好!”老人們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感情,一個簡單的“好”字便能道出心頭的喜悅。文化小廣場受村民歡迎和喜愛,社會效益日益明顯,依託小廣場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真正把村民從炕上拉下來、從屋裡拽出來、從麻將桌上拖下來積極參與文體活動。也為村民相互溝通、化解矛盾、消除分歧、傳遞社會正能量搭建了載體和平臺,農民們精神文化生活獲得了滿足,幸福感大幅提升。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卓尼縣委、縣政府想百姓之所想,解百姓之所難,推進縣文化館、圖書館、鎮級綜合文化站、文化廣場和鄉村舞臺建設,真正為老百姓搭建了一個展示自我、舞動精彩生活的大舞臺。實現了“縣有中心、鄉有站、村村都有文化大院”的目標。建成了集宣傳、娛樂、健身、休閒為一體的鄉鎮文化廣場、文化一條街和文化大院,一舉走出了群眾文化活動無場地的困境。

  舞動精彩生活。每天清晨時分,在縣城洮硯廣場、文化廣場和南北濱河路,城區群眾或伴隨音樂翩翩起舞,或引吭高歌,自娛自樂,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每逢華燈初上,在各鄉鎮村社街頭巷尾、文化大院都會準時響起悠揚的音樂,村裡男女老少齊上陣,跳健身舞,鍋莊舞,群眾性文化活動在城市鄉村轟轟烈烈的開展起來。縣藝團、書法攝影協會等文藝團體,每逢節慶日,他們走村入戶,吹拉彈唱,老曲填新詞,謳歌黨的好政策,歌唱現在的新生活,既活躍了節日氣氛,又展現了現代農民的精神風貌,促進了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各業餘文藝團體活躍在城鄉舞臺上,成為全縣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領頭雁”。

打造精品文化。為弘揚革命烈士——紅色藏族土司楊積慶的光輝事蹟,與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合作高質量完成《卓尼土司》高清電影拍攝工作。拍攝製作了歌曲《美麗卓尼》和專題片《洮硯人生》、《卓尼大峪溝風光》以及《卓尼土司》高清電影主題曲《你是一片雲》;建設了卓尼大峪溝民俗風情文化體驗度假園、卓尼洮硯產業園、卓尼縣藏式木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洮硯雕刻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卓尼縣楊土司烈士紀念館、卓尼縣民俗博物館等文化項目;組織專人排練了大型文藝節目《巴郎鼓舞》和《鍋莊舞》;創新編排了《洮河情韻》、《藏王鼓舞》《扎西德勒》、《飛旋踏春》《香巴拉之戀》等貼近卓尼實際和群眾生活的舞蹈。“洮硯雕刻技藝”、“卓尼木雕”、“三格毛服飾”、“土族民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參加了第二屆國際文化產業大會暨第六屆甘肅省文博會和建州60週年展覽活動,進一步展示了卓尼文化和民俗民風;成立了卓尼縣洮河風情文化產業有限責任公司,完成《卓尼服飾文化》書籍的出版,這是繼《卓尼五大叢書》出版以來的第二部反映卓尼民俗文化的書籍。

保護文化遺產。卓尼歷史文化底蘊十分豐富,是歷史上華夏文明最早發祥的地區之一,境內有新石器時期齊家文化、寺窪文化、馬家窯文化的遺蹟遺址,有多處古墓葬、古城堡、古寨堡等文化。洮河流域古老的羌族部落先民千百年來,在與各民族間的親善、交流、融匯之際,為這裡留下了浩如煙海,包羅萬象的人文景觀和風格濃郁的民俗風情。不僅有古碑古碣、彩陶器皿、銅鐵古幣、精瓷玉器、法衣佛像、壁畫唐卡等珍稀文物;還沉積著歷史悠久的,豐厚的藏族民間文化遺產。悠久的歷史、旖旎的風光、濃郁的民俗風情孕育出了具有洮河特色的六大地域文化:自然生態文化、藏傳佛教文化、覺乃民俗文化、土司歷史文化、洮硯產業文化和覺乃服飾,這六大文化成為匯聚卓尼歷史文明發祥演繹的淵源,成為傳承發展卓尼文化的靈魂。卓尼不斷加大對本土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宣傳推介工作。1995年,洮硯鄉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民間雕刻)之鄉”;2008年,洮硯製作工藝被列入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唐宋以來延續不斷的洮硯文化再一次煥發了新春。2011年"覺乃"(也稱“三格毛”服飾)卓尼藏族(三格毛)服飾被列為《甘肅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莎目舞是藏族民間藝術瑰寶之一,幾經民間藝術家的蒐集整理,已被搬上舞臺向觀眾展示,2008年6月,莎目舞被列入國務院公佈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殊榮使莎目舞作為一種獨特的藏民族傳統文化被國內外觀眾所接受,成為向外集中展示卓尼地域文化的知名品牌。莎目舞走出山鄉,活躍在城鄉舞臺,成為卓尼的奇葩。

如今走遍洮河兩岸,陣陣文化新風拂面而來,處處是文化發展帶來的新氣象,一場鄉村世界的美麗嬗變正在精彩演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